乘客输送机的梯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26807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8 0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乘客输送机的梯级。通过能够将分体的后界限梳齿完全固定于梯级框架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后界限梳齿(72)包括由硬质材料形成并用螺栓(86)固定于梯级框架(60)的台座(74)、在台座(74)上每隔规定间隔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前槽(76)和后槽(78)、由软质材料形成并插入于前槽(76)的前突起片(82)、以及插入于后槽(78)的后突起片(84)。(*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乘客输送机的梯级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3-36014号(申请日:2013年2月26日)为基础,根据该申请享受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參照这些申请而完全包含该申请的内容。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乘客输送机的梯级。
技术介绍
以往,在自动扶梯的梯级上,在梯级框架的夹板面与竖板面相交的梯级框架的角部,用螺栓安装有分体的后界限梳齿(後デマケーションコム)。在梯级框架上安装分体的后界限梳齿的理由是,后界限梳齿由软性材料形成,谋求减轻乘客跌倒时的负伤。但是,由于后界限梳齿由软性材料形成,因此在用螺栓将其固定于梯级框架的情况下,后界限梳齿的座面变形从而难以固定于梯级框架,另外,存在由于螺栓失去轴カ引起的螺栓产生松动等问题点。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实施方式鉴于上述问题点,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分体的后界限梳齿完全固定于梯级框架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技术方案I所涉及的技术为乘客输送机的梯级,该乘客输送机的梯级具有:梯级框架;设置于上述梯级框架的上表面的夹板面;交替地设置于上述夹板面的山部和谷部;设置于上述梯级框架的后表面的竖板面;设置于上述竖板面的山部和谷部;以及设置于上述夹板面的后端部与上述竖板面的上端部相交的上述梯级框架的角部的后界限梳齿,上述后界限梳齿具有:由硬质材料形成并用螺栓固定于上述梯级框架的台座;在上述台座上每隔规定间隔沿前后方向设置的槽;以及由软质材料形成并插入于上述各槽的突起片。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技术为,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中,设置于上述台座的槽包括在上述台座的后表面开ロ的后槽、在上述台座的前表面开ロ的前槽,上述前槽和上述后槽交替地形成。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技术为,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中,设置于上述台座的上述前槽及上述后槽与上述夹板面的上述山部相对应而设置。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技术为,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中,设置于上述台座的上述后槽与上述竖板面的上述山部相对应而设置。[0011 ] 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技术为,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中,上述竖板面的上述山部的上端部越是后部越向上方突出。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技术为,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中,上述关起片的如立而部越是上部越向如方关出。技术方案7所涉及的技术为,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中,插入于上述前槽的上述突起片即前突起片具有长方体状的基部、及从上述基部向上方突出的前片。技术方案8所涉及的技术为,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中,插入于上述后槽的上述突起片即后突起片具有长方体状的基部、及从上述基部向上方突出的后片。技术方案9所涉及的技术为,在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中,上述后突起片具有从上述基部的后端部突出的纵片,上述纵片与竖板面的山部相对应而形成。技术方案10所涉及的技术为,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中,上述后界限梳齿由金属或变形少的硬质的合成树脂构成。根据本技术,能够将分体的后界限梳齿完全固定于梯级框架。【附图说明】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的侧视图。图2是梯级的侧视图。图3是梯级的角部的前槽处的纵剖视图。图4是梯级的角部的后槽处的纵剖视图。图5是从梯级的角部的后方观察的放大图。图6是台座的俯视图。图7是台座的后视图。图8是图6处的A-A线剖视图。图9是图6处的B-B线剖视图。图1OA至图1OC是前突起片的图,图1OA是侧视图,图1OB是俯视图,图1OC是后视图。图1lA至图1lC是后突起片的图,图1lA是侧视图,图1lB是俯视图,图1lC是后视图。图12是要向台座插进前突起片的状态的图。图13是要向台座插进后突起片的状态的图。图14是将安装了前突起片的台座安装到梯级框架的状态的图。图15是将安装了后突起片的台座安装到梯级框架的状态的图。图16是将安装了前突起片和后突起片的台座安装到梯级框架的状态的后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图1?图16对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0进行说明。(I)自动扶梯10基于图1对自动扶梯1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从侧面观察自动扶梯10的说明图。跨建筑物I的上层和下层并使用支承角铁2、3支承自动扶梯10的桁架12。在位于桁架12上端部的上层侧的机械室14内部,设置有驱动装置18。该驱动装置18具有马达20和通过该马达20而工作的驱动链22,通过该驱动链22,驱动链轮24旋转。另外,在上层侧的机械室14内部,设置有控制装置50。在位于桁架12下端部的下层侧的机械室16内部,设置有从动链轮26,在驱动链轮24与从动链轮26之间架设有左右一对的无端的梯级链28、28,在左右ー对的梯级链28、28上以等间隔安装有多个梯级30,梯级30的前轮68和后轮66在未图示的导轨上行走。在桁架12的左右两侧,立设有左右一对的栏干36、36。扶手带38在该栏干36的上部移动。设置有对栏干36的上层侧的正面下部进行覆盖的正面裙式护板40,在下层侧的正面下部,设置有下层侧的正面裙式护板42,扶手带38的出入口即入口部46、48从正面裙式护板40、42的正面突出。在栏干36的侧面下部设置有裙式护板44。上层侧的机械室14的顶面上设置有上层侧的乗降板32,下层侧的机械室16的顶面上设置有下层侧的乗降板34。乗降板32以及乗降板34的前端侧(梯级侧)形成有橡胶(コム)52、54。(2)梯级30的构造接着,基于图2?图5对梯级30的构造进行说明。梯级30如图2所示那样、在金属制的梯级框架60的上表面设置有夹板面(cleat)62,在梯级框架60的后表面设置有竖板(riser)面64。在梯级框架60的后下端部设置有后轮66,在前下端部设置有前轮68。如图2?图5所示,位于夹板面62的后端部与竖板面64的上端部相交的梯级框架60的后上端部的角部沿着宽度方向设置有凹部70。该凹部70上安装有后界限梳齿72。关于该后界限梳齿72,在后表面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夹板面62的上表面交替设置有山部621和谷部622,山部621和谷部622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如图3和图4所示,山部621的前端部越是上部越向前方傾斜。如图5所示,在竖板面64的后表面交替设置有山部641和谷部642,山部641和谷部642沿着上下方向设置。如图3和图4所示,山部641的上端部越是后部越向上方傾斜。(3)后界限梳齿72的构造接着,參照图6?图7对在位于梯级框架60角部的凹部70上所安装的后界限梳齿72的构造进行说明。后界限梳齿72如图6和图7所不,具有由以金属或变形少的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的硬质材料构成的台座74。该台座74为长方体状,安装于凹部70。该台座74上交替形成有前槽76和后槽78。前槽76如图8所不,台座74的前表面开ロ,后表面被闭塞,上表面开ロ。另外,前槽76的下部的宽度比上部的宽度形成得宽。后槽78如图9所示,台座74的后表面开ロ,前表面被闭塞,上表面开ロ。另外,后槽78的下部的宽度比上部的宽度形成得宽。在前槽76与后槽78之间,如图6和图7所示,每隔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在纵向上设置的螺孔80。这些螺孔80从台座74的上表面贯通到下表面。后界限梳齿72还具有安装于台座74的前突起片82和后突起片84。前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乘客输送机的梯级,具有:梯级框架;设置于上述梯级框架的上表面的夹板面;交替地设置于上述夹板面的山部和谷部;设置于上述梯级框架的后表面的竖板面;设置于上述竖板面的山部和谷部;以及设置于由上述夹板面的后端部与上述竖板面的上端部相交的上述梯级框架的角部的后界限梳齿,上述后界限梳齿具有:由硬质材料形成并用螺栓固定于上述梯级框架的台座;在上述台座上每隔规定间隔沿前后方向设置的槽;以及由软质材料形成并插入于上述各槽的突起片。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2.26 JP 2013-0360141.一种乘客输送机的梯级,具有: 梯级框架; 设置于上述梯级框架的上表面的夹板面; 交替地设置于上述夹板面的山部和谷部; 设置于上述梯级框架的后表面的竖板面; 设置于上述竖板面的山部和谷部;以及 设置于由上述夹板面的后端部与上述竖板面的上端部相交的上述梯级框架的角部的后界限梳齿, 上述后界限梳齿具有: 由硬质材料形成并用螺栓固定于上述梯级框架的台座; 在上述台座上每隔规定间隔沿前后方向设置的槽;以及 由软质材料形成并插入于上述各槽的突起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 设置于上述台座的槽包括在上述台座的后表面开口的后槽、在上述台座的前表面开口的前槽,上述前槽和上述后槽交替地形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 设置于上述台座的上述前槽与上述后槽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菊池孝幸高桥秀生石川佳延山口哲中垣薰雄上村晃正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