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连接器自动组装机,包括机座、第一送料槽、第二送料槽和第三送料槽;第一送料槽的输入端设有第一送料机构,第一送料槽的侧旁设有分料机构,第一送料槽的输出端设有推料机构;第二送料槽的输入端设有第二送料机构,第二送料槽的输出端设有预铆机构;第三送料槽的侧旁设有切除机构,第三送料槽的输出端设有装管机构。通过配合利用第一送料机构、分料机构、推料机构、第二送料机构、预铆机构、切除机构及装管机构,实现连接器的自动组装和装管,取代传统手工组装方式,使得产品生产效率提高、减小人力资源消耗量、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相对安全隐患机率低,还可降低电连接器不良率,适合产品的大规模制作生产,提升企业竞争力。(*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自动组装机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组装设备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连接器自动组装机。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一般由塑胶件、端子和金属外壳三大部分组成,所以电连接器的组装即 将塑胶件、端子以及金属外壳根据三者之间的确定关系进行组装。目前,电连接器的组装一 般采用人工或半自动机台进行装配,其工序相对繁多复杂,主要的工序步骤包括:首先,将端子裁断为单PIN,由人工将端子预插入塑胶件,再放入手动冲床治具或 半自动机台内进行铆压固定;然后,再将端子料带用手工折断;最后,手工预插接金属外 壳,再将其放入手动冲床治具或半自动机台内进行铆压。虽然,上述电连接器的组装方式能够实现将端子插装于塑胶件上,然后,由于上述 的组装过程中大多采用手工,因此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人力资源消耗量大、作业人员劳动强 度大、相对安全隐患机率高以及电连接器不良率高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 自动组装机,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电连接器在组装时采用手工组装使得生产效率低、人力 资源消耗量大、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相对安全隐患机率高以及电连接器不良率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种连接器自动组装机,包括有机座以及设置于机座上用于输送外壳的第一送料 槽、用于输送成型端子模块的第二送料槽和用于输送半成品的第三送料槽;第一送料槽、第 二送料槽和第三送料槽彼此平行设置,该第三送料槽位于第一送料槽、第二送料槽的后方; 第一送料槽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一送料机构,第一送料槽的侧旁设置有分料机构,第一送料 槽的输出端设置有将外壳推向第二送料槽以使得外壳与成型端子模块组合一起的推料机 构;第二送料槽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二送料机构,第二送料槽的输出端设置有预铆机构;第 三送料槽的侧旁设置有用于将成型端子模块的尾带切去的切除机构,第三送料槽的输出端 设置有装管机构。优选的,所述第一送料机构为振动盘。优选的,所述分料机构包括有滑块、气缸以及前后设置于滑块上的前顶杆和后顶 杆,该前顶杆和后顶杆左右错位设置,气缸带动滑块前后移动,前顶杆和后顶杆随滑块同步 移动。优选的,所述推料机构包括有推杆以及带动推杆前后移动的气缸。优选的,所述切除机构包括有刀模以及带动刀模前后活动的气缸。优选的,所述装管机构包括气缸用于夹住至少两个管体的夹座,该气缸带动夹座 来回移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配合利用第一送料机构、分料机构、推料机构、第二送料机构、预铆机构、切除机构以及装管机构,实现了连接器的自动组装和装管,取代传统之手工组装的方式,使得产品生产效率提高、减小人力资源消耗量、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相对安全隐患机率低,还可降低电连接器不良率,适合产品的大规模制作生产,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组装立体图;图3是图2另一角度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中切除机构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机座11、第一送料槽12、第二送料槽13、第三送料槽101、外壳102、成型端子模块103、管体20、第一送料机构30、分料机 构31、滑座32、气缸33、前顶杆34、后顶杆40、推料机构41、推杆42 、气缸50、第二送料机构51、推爪52、气缸60、预铆机构70、切除机构71、刀模72、气缸80、装管机构81、气缸82、夹座【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机座10以及设置于机座10上第一送料槽11、第二送料槽12和第三送料槽13。该第一送料槽11用于输送外壳101,该第二送料槽12用于输送成型端子模块102,该第三送料槽13用于输送半成品,半成品由成型端子模块102和外壳101组装一起形成;该第一送料槽11、第二送料槽12和第三送料槽13彼此平行设置,该第三送料槽13位于第一送料槽11、第二送料槽12的后方。该第一送料槽11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一送料机构20,第一送料槽11的侧旁设置有分料机构30,第一送料槽11的输出端设置有将外壳101推向第二送料槽12以使得外壳101与成型端子模块102组合一起的是推料机构40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送料机构20为振动盘,但不局限于振动盘;该分料机构30包括有滑块31、气缸32以及前后设置于滑块31上的前顶杆33和后顶杆34,该前顶杆33和后顶杆34左右错位设置,气缸32带动滑块31前后移动,前顶杆33和后顶杆34随滑块31同步移动,利用前顶杆33和后顶杆34前后移动而将相邻的两外壳101分开,此方式不会交叉打变形;该推料机构40包括有推杆41以及带动推杆41前后移动的气缸42。该第二送料槽12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二送料机构50,第二送料槽12的输出端设置有预铆机构60,该预铆机构60用于对外壳101进行预铆,防止插好的成型端子模块102松动;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送料机构50包括有推爪51以及带动推爪沿第二送料槽12移动的气缸52,推爪51卡于成型端子模块102之尾带的通孔上,从而实现成型端子模块102的输送。该第三送料槽13的侧旁设置有用于将成型端子模块102的尾带切去的切除机构70,第三送料槽13的输出端设置有装管机构80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该切除机构70包括有刀模71以及带动刀模71前后活动的气缸72,利用刀模71对成型端子模块102的尾带进行切除平整度平、尺寸标准,并且刀口不易磨损;该装管机构80包括气缸81用于夹住至少两个管体103的夹座82,该气缸81带动夹座82来回移动,以使得每次至少有一管体103对准第三送料槽13的输出口,该管体103用于将成品连接器进行装管。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工作时,由第一送料机构20将外壳101不间断地送入第一送料槽11内,相邻的两外壳101由分料机构30分开,与此同时,第二送料机构50将成型端子模块102沿第二送料槽12向内输送;当外壳101输送至第一送料槽11的输出端时,由推料机构40将外壳101推向第二送料槽12,使得外壳101与其中的一个成型端子模块对插组装形成半成品,然后,半成品由预铆机构60进行预铆,防止插好的成型端子模块102松动;接着,半成品被送入第三送料槽13中,在第三送料槽13半成品经铆压机构(图中未示)铆压好后,再由切除机构70将成型端子模块102的尾带切除,如此,得到最终的成品连接,成品连接器通过装管机构80被装入管体103内。本技术的设计重点是:通过配合利用第一送料机构、分料机构、推料机构、第二送料机构、预铆机构、切除机构以及装管机构,实现了连接器的自动组装和装管,取代传统之手工组装的方式,使得产品生产效率提高、减小人力资源消耗量、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相对安全隐患机率低,还可降低电连接器不良率,适合产品的大规模制作生产,提升企业竞争力。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自动组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机座以及设置于机座上用于输送外壳的第一送料槽、用于输送成型端子模块的第二送料槽和用于输送半成品的第三送料槽;第一送料槽、第二送料槽和第三送料槽彼此平行设置,该第三送料槽位于第一送料槽、第二送料槽的后方;第一送料槽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一送料机构,第一送料槽的侧旁设置有分料机构,第一送料槽的输出端设置有将外壳推向第二送料槽以使得外壳与成型端子模块组合一起的推料机构;第二送料槽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二送料机构,第二送料槽的输出端设置有预铆机构;第三送料槽的侧旁设置有用于将成型端子模块的尾带切去的切除机构,第三送料槽的输出端设置有装管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自动组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机座以及设置于机座上用于输送外壳 的第一送料槽、用于输送成型端子模块的第二送料槽和用于输送半成品的第三送料槽;第 一送料槽、第二送料槽和第三送料槽彼此平行设置,该第三送料槽位于第一送料槽、第二送 料槽的后方;第一送料槽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一送料机构,第一送料槽的侧旁设置有分料机 构,第一送料槽的输出端设置有将外壳推向第二送料槽以使得外壳与成型端子模块组合一 起的推料机构;第二送料槽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二送料机构,第二送料槽的输出端设置有预 铆机构;第三送料槽的侧旁设置有用于将成型端子模块的尾带切去的切除机构,第三送料 槽的输出端设置有装管机构。2.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辉,叶茂,
申请(专利权)人:彭辉,叶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