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因后减震区域内力的作用发生开裂的情况,延长车身的使用寿命。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实质,可以有多种变型方案实现本技术。举例而言,作为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示出或描述的特征可用于另一实施例以得到又一实施例。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技术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包含于本技术的权利范围之内。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一端的横向末端设有第一翻边结构;后轮罩后支撑板,通过设置在其一端的第二搭接边与所述后排座椅背加强板相连,所述后轮罩后支撑板的另一端设有第四搭接边;后轮罩加强盒,一端通过所述第四搭接边与所述后轮罩支撑板相连,另一端设有第五搭接边;后轮罩支架,通过所述第一翻边结构与所述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相连,还通过所述第五搭接边与所述后轮罩加强盒相连;所述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后支撑板、所述后轮罩加强盒、以及所述后轮罩支架围成的结构用于将后减震器置于其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一端的横向末端设有第一翻边结构; 后轮罩后支撑板,通过设置在其一端的第二搭接边与所述后排座椅背加强板相连,所述后轮罩后支撑板的另一端设有第四搭接边; 后轮罩加强盒,一端通过所述第四搭接边与所述后轮罩支撑板相连,另一端设有第五搭接边; 后轮罩支架,通过所述第一翻边结构与所述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相连,还通过所述第五搭接边与所述后轮罩加强盒相连; 所述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后支撑板、所述后轮罩加强盒、以及所述后轮罩支架围成的结构用于将后减震器置于其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后支撑板、所述后轮罩加强盒以及所述后轮罩支架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围成三角形,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围成梯形,所述后减震器位于所述三角形以及所述梯形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支架的一侧的竖直边缘还设有第三搭接边,且所述后轮罩支架通过所述第三搭接区与所述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是由上竖边、横边、下竖边组成的型结构,其中所述上竖边与横边为所述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的上端,所述下竖边为所述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的下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后支撑板的第二搭接边为“L”型,用于贴合所述“ h ”型结构的所述横边下表面以及所述上竖边的外壁。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轮罩支架的周边设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焊接翻边结构,所述后轮罩支架的上端通过C柱内板与车身边梁相连,其下端与地板横梁接头相连;在所述后轮罩支架上还设有用于避免零件冲压起皱的吸皱筋。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加强盒在与所述后轮罩支撑板相连的一端还设有用于与后轮罩相连的连接边。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加强盒中,还设有垂直于所述第五搭接边的第六搭接边;所述后轮罩支架通过所述第六搭接边与所述后轮罩加强盒相连。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后支撑板或所述后轮罩加强盒上设置加强筋。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后支撑板、所述后轮罩支架或所述后轮罩加强盒上设置有通孔。一种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背景技术】[0002] 随着车辆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顾客对汽车的乘员舒适性、行驶平顺性和整车使用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良好的车身传力结构对于汽车结构设计越来越重要。位于车身后部的后柱(C柱)所处区域需要承受后减震器反馈路面各种工况下的力,该些力若不能被很好地传导,就容易给整个白车身带来疲劳磨损,影响乘员舒适性和行驶平顺性,严重时会引起该区域内钣金及其焊点开裂,缩短车身的使用寿命。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在下文的描述中部分地陈述,或者可从该描述显而易见,或者可通过实践本实用新型而学习。[0004]为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采用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后轮罩后支撑板、后轮罩加强盒以及后轮罩支架相互搭接形成传力结构,有效地将后减震器反馈路面各种工况下的力进行传导,从而保证了该区域内钣金及其焊点的稳定性。[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包括: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一端的横向末端设有第一翻边结构;后轮罩后支撑板,通过设置在其一端的第二搭接边与该后排座椅背加强板相连,该后轮罩后支撑板的另一端设有第四搭接边;后轮罩加强盒,一端通过该第四搭接边与该后轮罩支撑板相连,另一端设有第五搭接边;后轮罩支架,通过该第一翻边结构与该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相连,还通过该第五搭接边与该后轮罩加强盒相连;该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该后轮罩后支撑板、该后轮罩加强盒、以及该后轮罩支架围成的结构用于将后减震器置于其中。[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该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该后轮罩后支撑板、该后轮罩加强盒以及该后轮罩支架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围成三角形,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围成梯形,该后减震器位于该三角形以及该梯形中。[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该后轮罩支架的一侧的竖直边缘还设有第三搭接边,且该后轮罩支架通过该第三搭接区与该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相连。[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该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是由上竖边、横边、下竖边组成的“ h ”型结构,其中该上竖边与横边为该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的上端,该下竖边为该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的下端。[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该后轮罩后支撑板的第二搭接边为“L”型,用于贴合该型结构的该横边下表面以及该上竖边的外壁。[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该后轮罩支架的周边设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焊接翻边结构,该后轮罩支架的上端通过C柱内板与车身边梁相连,其下端与地板横梁接头相连;在该后轮罩支架上还设有用于避免零件冲压起皱的吸皱筋。[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该后轮罩加强盒在与该后轮罩支撑板相连的一端还设有用于与后轮罩相连的连接边。[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该后轮罩加强盒中,还设有垂直于该第五搭接边的第六搭接边;该后轮罩支架通过该第六搭接边与该后轮罩加强盒相连。[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该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该后轮罩后支撑板或该后轮罩加强盒上设置加强筋。[00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该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该后轮罩后支撑板、该后轮罩支架或该后轮罩加强盒上设置有通孔。[001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将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后轮罩后支撑板、后轮罩加强盒以及后轮罩支架搭接成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为三角形,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为梯形的结构,并将后减震器安置在该结构中,有效地将后减震器反馈的力进行传导,从而保证了该区域内钣金及其焊点的稳定性,延长车身的使用寿命。[0017]通过阅读说明书,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更好地了解这些技术方案的特征和内容。【专利附图】【附图说明】[0018]下面通过参考附图并结合实例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实现方式将会更加明显,其中附图所示内容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说明,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意义上的 限制,在附图中:[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的主视图。[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的侧视图。[00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00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轮罩后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00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轮罩加强盒的结构示意图。[00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轮罩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25]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后部的传力结构,包括: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10、后轮罩后支撑板20、后轮罩加强盒30以及后轮罩支架40,该些部件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围成三角形,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围成梯形,而后减震器就位于该三角形以及该梯形中。[0026]请同时参照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该后排座椅靠背加强板10的是由上竖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洁,邓宙,褚安华,周维明,杨万庆,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