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96039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1 0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一种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为:球形无定型铌钛氧化物表面分散有锐钛矿型二氧化钛颗粒,所述无定型铌钛氧化物为具有通式TixNbyO2x+2.5y的化合物,x=0.1~1,y=1~2。上述材料采用亚临界溶剂热法,复合材料各组分合成与组分间的复合两个过程同步完成,保证了体系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界面相容性。本发明专利技术既保留了微米级球形电极材料高堆积密度的优势,又具有纳米材料锂离子扩散距离短的优势,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库仑效率高、安全性能佳、循环性能良好的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负极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
技术介绍
作为高效电能储存与转换的绿色装置,锂离子电池被认为是小型载运工具真正实现零排放的理想动力电源。传统锂离子电池均采用碳类材料作为其负极材料,碳类材料本身为离子电子的混合导体,且充放电电压较低,是目前发现的综合电化学性能最好的材料。但由于受锂离子在其晶格中的扩散速度的限制,碳类负极材料在过充电和大电流充电时,易造成锂枝晶在其表面的沉积,而锂枝晶容易刺破隔离正负电极的隔膜材料,从而引发电池微短路或局部过热等安全隐患。这也是锂离子电池在动力电池领域应用的瓶颈问题之一。因此,寻找更为安全的新型电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纳米材料与纳米制备技术的发展,许多本不具备电化学活性的材料由于尺度的减小而具备了新的性能。在新型负极材料研究领域,纳米级的金属氧化物逐渐成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如具有岩盐结构的M-O化合物系列(M=Co,Ni,Fe,Cu等),由于Co,Ni等均为易变价的过渡族金属,嵌锂后能够形成纳米级的金属及Li2O,而这种纳米级的Li2O具有令人惊异的电化学活性,能够在电化学循环中可逆分解,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具有潜在吸引力的方向(P.Poizot, S.Laruelle, S.Grugeon, etal.Nature, 2000,407,496-499.)。此外,Fe,Cu,Ni等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丰富,价格低廉,也为该类材料成为锂离子新型电极材料替代品提供了可能。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该类材料在首次脱嵌锂过程中会产生不可逆的结构变化,这种结构变化致使部分嵌入的锂离子失去活性,从而导致了高不可逆容量,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与应用。以TiO2为基发展起来的新一代纳米级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虽然其脱嵌锂电位略高于岩盐结构的过渡族金属氧化物,但由于其特殊的微观结构,在嵌脱锂过程中能真正实现“零体积效应”(S.Y.Huang, L.Kavan, 1.exnar, et al.J.Electrochem.Soc., 1995, 142, L142-L144),因而具有非常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此外,由于其嵌脱锂电位高,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能够有效抑制电解液在其表面的分解,因而,该类材料的应用不仅能大幅降低由于固体电解制膜(SEI膜)的形成导致的锂源消耗量,且能够避免锂枝晶在电极表面的沉积,有效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但二氧化钛单独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其电子及锂离子导电率较低,因而不得不通过降低材料的维度与尺度才能满足高倍率放电条件,但降低维度与尺度的直接后果是材料的体积能量密度的大幅度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电化学脱嵌锂可逆性能的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钛酸酯,氯化铌为反应前驱物,采用亚临界溶剂热法,利用反应物在亚临界状态下的自组装行为,制备出具有电化学脱嵌锂活性的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体系。该体系不仅具有优异的电化学可逆性能,而且具有微/纳米复合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材料应用过程中的堆积密度。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为:球形无定型铌钛氧化物表面分散有锐钛矿型二氧化钛颗粒,所述无定型铌钛氧化物为具有通式TixNby02x+2.5y的化合物,x=0.1?1,y=l?2,其中,所述锐钛矿型二氧化钛与无定型铌钛氧化物的摩尔比为1:20?1:100 ;所述二氧化钛颗粒的尺寸为5?30nm ;所述球形无定型铌钛氧化物的直径为I?4 μ m0本专利技术所述复合材料由纳米级的二氧化钛和微米级的铌钛氧化物组成,为核壳结构的微/纳米复合体系,其中纳米级的二氧化钛分散于铌钛氧化物微米级球形颗粒表面。球形的微米级结构有利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提高材料的堆积密度,而分散于铌钛氧化物微米球体表面的纳米级二氧化钛则能够利用其纳米材料的优势,有效降低锂离子扩散距离,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活性。本专利技术所述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优选所述无定型铌钛氧化物为具有通式TixNby02x+2.5y的化合物,其中X=0.5?I,进一步优选为0.8?I ;y=l.6?2,进一步优选为1.8?2。本专利技术所述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优选所述二氧化钛颗粒的尺寸为5?IOnm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一种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将钛酸四丁酯和铌反应前驱物依次溶于乙醇并使溶液澄清,将澄清溶液于密封反应釜中130°C?250°C下反应4h?21h后进行冷却、过滤,其中,所述铌反应前驱物为氯化铌或草酸铌。本专利技术所述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为亚临界溶剂热法,是指以乙醇为溶剂,以钛酸四丁酯和铌的有机或无机盐类为反应前驱物,以密封的反应釜为反应场所,使反应前驱物在亚临界条件下完成分解与自组装,形成具有微/纳米核壳结构的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二氧化钛与铌钛氧化物的摩尔比在1:20?1:100之间,该摩尔比直接由反应前驱物中钛和铌元素的原子比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所决定。复合材料的各组分合成与组分间的复合两个过程同时完成,保证了体系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界面相容性,也保证了结构的高度相容性与稳定性。其中,钛酸四丁酯不仅提供了复合材料中纳米级二氧化钛的钛源,而且提供了钛铌氧化物的钛源。上述方法中优选,按原料比例,将钛反应前驱物溶解于乙醇并搅拌至溶液澄清,向上述溶液中加入铌反应前驱物搅拌至溶液澄清。上述方法中优选,将反应釜加热至150?210°C,进一步优选为170?190°C ;上述方法中优选,将反应釜保温8h?15h,进一步优选为IOh?12h后随炉冷却至室温。特别地,优选将可密封的聚四氟乙烯反应釜封入不锈钢外套中,将不锈钢套置入加热器中进行加热。上述方法中优选,将冷却所得产物过滤,并用乙醇洗涤3遍后,真空60°C烘干,既得。本专利技术所述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优选所述钛酸四丁酯和铌反应前驱物的量按所述钛酸四丁酯和银反应前驱物中原子比为T1:Nb=l:1?1:3确定,进一步优选为1:1?1:2,最优选为1: 1.6?1:1.9。本专利技术所述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优选所述钛反应前驱物在乙醇中的摩尔浓度为0.1?0.4摩尔/升,铌反应前驱物在乙醇中的摩尔浓度为0.1?0.8摩尔/升。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上述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亚临界溶剂热法制备的二氧化钛/钛铌氧化物为微纳米复合体系,纳米级的二氧化钛颗粒均匀地分散于钛铌氧化物的微米球形颗粒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既有纳米材料的高倍率性能,也拥有微米材料堆积密度高的性能。由于材料在较高的电位条件下脱嵌锂,与锂的析出电位相差较大,避免了锂的析出,且有效避免了电解液在负极表面的分解作用,因而其安全性能高。专利技术涉及的工艺过程非常简单,组分的合成与组分间的复合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为:球形无定型铌钛氧化物表面分散有锐钛矿型二氧化钛颗粒,所述无定型铌钛氧化物为具有通式TixNbyO2x+2.5y的化合物,x=0.1~1,y=1~2,其中,所述锐钛矿型二氧化钛与无定型铌钛氧化物的摩尔比为1:20~1:100;所述二氧化钛颗粒的尺寸为5~30nm;所述球形无定型铌钛氧化物的直径为1~4μ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为:球形无定型铌钛氧化物表面分散有锐钛矿型二氧化钛颗粒,所述无定型铌钛氧化物为具有通式TixNby02x+2.5y的化合物,x=0.1?I, y=l?2,其中, 所述锐钛矿型二氧化钛与无定型铌钛氧化物的摩尔比为1:20?1:100 ; 所述二氧化钛颗粒的尺寸为5?30nm ;所述球形无定型铌钛氧化物的直径为I?4 μ m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定型铌钛氧化物为具有通式TixNby02x+2.5y 的化合物,其中 x=0.5 ?1,y=l.6 ?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定型铌钛氧化物为具有通式TixNby02x+2.5y 的化合物,其中 x=0.8 ?I ;y=l.8 ?2。4.一种二氧化钛/铌钛氧化物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钛酸四丁酯和铌反应前驱物依次溶于乙醇并使溶液澄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钟晟王冠琴张钟元李嵩孙俊才季世军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海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