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型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81821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5 09:03
一种超薄型热管。该超薄型热管包括:管体以及毛细结构;管体具有一空腔,其中上述空腔具有一上表面、相对于上述上表面的一下表面、连接上述上表面以及上述下表面的一第一侧面以及相对于上述第一侧面的一第二侧面,其中在上述管体的一横向剖面上,上述上表面具有与上述第二侧面连接的一上引导区段以及与上述上引导区段连接的一上平滑区段,且上述第一侧面具有与上述上平滑区段连接的一侧平滑区段以及与上述侧平滑区段和上述下表面连接的一侧引导区段;毛细结构沿上述管体延伸并覆盖上述上引导区段、上述第二侧面、上述下表面以及上述侧引导区段,且上述毛细结构并未覆盖上述上平滑区段以及上述侧平滑区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增加超薄型热管的效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薄型热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管,尤指一种超薄型热管。
技术介绍
目前的笔记本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等便携型计算机均朝向薄型化发展。然而,公知的圆柱形热管的厚度太厚,难以设置于现今便携型计算机,因此需利用薄型热管来取代。图1为公知薄型热管I的横向剖视图,薄型热管I具有一管体10。在管体10的内壁11上环状设置了毛细结构12。然而,当薄型热管I的厚度要求至约1.5mm时,空腔13 的高度Hl大约只有0.4mm。在此厚度下,空腔13内的气体流动的阻力大幅增加,影响了气体的流通,进而降低了薄型热管I的效能。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超薄型热管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公知技术的缺失,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超薄型热管,能在不增加超薄型热管厚度的情况下,改善空腔内气体的流通,进而增加超薄型热管的效能。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薄型热管,该超薄型热管包括:一管体以及一毛细结构;该管体具有一空腔,其中上述空腔具有一上表面、相对于上述上表面的一下表面、连接上述上表面以及上述下表面的一第一侧面以及相对于上述第一侧面的一第二侧面,其中在上述管体的一横向剖面上,上述上表面具有与上述第二侧面连接的一上引导区段以及与上述上引导区段连接的一上平滑区段,且上述第一侧面具有与上述上平滑区段连接的一侧平滑区段以及与上述侧平滑区段和上述下表面连接的一侧引导区段;该毛细结构沿上述管体延伸并覆盖上述上引导区段、上述第二侧面、上述下表面以及 上述侧引导区段,且上述毛细结构并未覆盖上述上平滑区段以及上述侧平滑区段。综上所述,本技术的超薄型热管在空腔的上平滑区段以及侧平滑区段并不设置毛细结构,藉此降低空腔内气体的流阻,进而增加了超薄型热管的效能。【附图说明】图1为公知超薄型热管的横向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超薄型热管的俯视图。图3以及图4为图2的AA剖面的横向剖视图。图5为图2的BB剖面的横向剖视图。图6为图2的CC剖面的横向剖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I薄型热管32下表面10管体33第一侧面11内壁331侧平滑区段12毛细结构332侧引导区段13空腔34第二侧面2超薄型热管40毛细结构20管体40a第一毛细结构21加热端40b第二毛细结构22冷却端41 沟槽23中央区段50辅助毛细结构30、30a、30b 空腔dl、d2、d3 距离31上表面Dl纵向311 上平滑区段W1、W2、W3、W4厚度312上引导区段Hl高度【具体实施方式】图2为本技术的超薄型热管2的俯视图,图3以及图4为图2的AA剖面的横向剖视图。超薄型热管2为一扁平密封结构,且具有沿一纵向Dl延伸的一管体20。在另一实施例中,管体20可为弯曲或弯折状。管体20具有一加热端21、一冷却端22以及一中央区段23。加热端21可设置于一热源(图未示),冷却端22可设置于散热鳍片(图未示),中央区段23连接加热端21以及冷却端22,其中图2的AA剖面位于加热端21。`管体20具有一空腔30,且空腔30可由管体20的加热端21延伸至冷却端22。空腔30具有一上表面31、一下表面32、一第一侧面33以及一第二侧面34。上表面31相对于下表面32,第一侧面33相对于第二侧面34。第一侧面33以及第二侧面34分别连接上表面31以及下表面32。如图4所示的一横向剖面中,上表面31具有沿管体20延伸的一上平滑区段311以及一上引导区段312。上引导区段312连接于第二侧面34,上平滑区段311连接于上引导区段312。第一侧面33具有沿管体20延伸的一侧平滑区段331以及一侧引导区段332。侧平滑区段331分别连接于上平滑区段311,侧引导区段332连接于侧平滑区段331以及下表面32。毛细结构40与管体20—体成型。毛细结构40可为沟槽式毛细结构,且具有沿管体20延伸的多个沟槽41。沟槽41可相互平行,并可为V形槽沟。如图3以及图4所示的横向剖面中,毛细结构40沿管体20延伸并可完全覆盖于上引导区段312、第二侧面34、下表面32以及侧引导区段332,且毛细结构40并未覆盖于上平滑区段311以及侧平滑区段331。如图3以及图4所示的横向剖面中,上平滑区段311的宽度与上引导区段312的宽度可大致相同。侧平滑区段331的宽度与侧引导区段332的宽度可大致相同。换句话说,在一横向剖面上,覆盖于上平滑区段311的毛细结构40的宽度与上引导区段312的宽度可大致相同,且覆盖于侧平滑区段331的毛细结构40的宽度与侧引导区段332的宽度可大致相同。因此毛细结构40覆盖空腔30 (上表面31、下表面32、第一侧面33以及第二侧面34)约3/4的表面积。如图3以及图4所示的横向剖面中,超薄型热管2的厚度Wl为1.3mm至1.7mm,在本实施例中厚度Wl约为1.5mm。管体20的管壁的厚度W2为0.2mm至0.4mm,在本实施例 中厚度W2约为0.3mm。毛细结构40的厚度(或是槽沟的深度)W3为0.2mm至0.3mm,在本 实施例中厚度W3约为0.25mm。厚度W3定义为毛细结构40的顶部至空腔30的表面(上表 面31、下表面32、第一侧面33或第二侧面34)。另外,上平滑区段311至覆盖于下表面32的毛细结构40之间的距离dl大于上引 导区段312至覆盖于下表面32的毛细结构40之间的距离d2。距离dl约为0.6mm至0.8mm, 距离d2约为0.3mm至0.5mm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距离dl为0.65mm,且距离d2为0.4mm。因此,在超薄型热管2的厚度在约1.5mm的情况下,由于对应于上平滑区段311以 及侧平滑区段331的空腔30a的高度(距离dl)较高,因此可大量降低空腔30a内的气体流 动的阻力,此外,亦由于毛细结构40并不设置于侧平滑区段331,因此增加了空腔30a的体 积。藉此,可增加超薄型热管2的效能。虽然,对应于上引导区段312的空腔30b的高度 (距离d2)较小,但藉由空腔30a内的气体的牵弓丨,以及空腔30a与空腔30b内气体的相互 流动,亦可降低空腔30a以及空腔30b内气体的整体流阻。图5为图2的BB剖面的横向剖视图,其中BB剖面位于中央区段23。毛细结构40 包括一第一毛细结构40a以及一第二毛细结构40b。与图4的AA剖面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毛细结构40a设置于侧引导区段332以及下表面32。第二毛细结构40b设置于上引导 区段312、第二侧面34、下表面32,并在下表面32与第一毛细结构40a连接。在下表面32 上的第一毛细结构40a的宽度与第二毛细结构40b的宽度大致相同。第一毛细结构40a的高度小于第二毛细结构40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 40a的高度可约为第二毛细结构40b的一半。第一毛细结构40a的厚度W4可约为0.12mm。 因此,空腔30a的高度(上平滑区段311至在下表面32上的第一毛细结构40a之间的距离 d3)大于AA剖面的空腔30a的高度(距离dl)。换句话说,进一步增加了 BB剖面的空腔30a 的体积,可进一步降地空腔30a内的气体的流阻。在另一实施例中,图5的BB剖面的结构可应用于热管的加热端21 (AA剖面)或冷 却端22 (CC剖面)。图6为图2的CC剖面的横向剖视图,其中CC剖面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超薄型热管包括:一管体,该管体具有一空腔,其中上述空腔具有一上表面、相对于上述上表面的一下表面、连接上述上表面以及上述下表面的一第一侧面以及相对于上述第一侧面的一第二侧面,其中在上述管体的一横向剖面上,上述上表面具有与上述第二侧面连接的一上引导区段以及与上述上引导区段连接的一上平滑区段,且上述第一侧面具有与上述上平滑区段连接的一侧平滑区段以及与上述侧平滑区段和上述下表面连接的一侧引导区段;以及一毛细结构,该毛细结构沿上述管体延伸并覆盖上述上引导区段、上述第二侧面、上述下表面以及上述侧引导区段,且上述毛细结构并未覆盖上述上平滑区段以及上述侧平滑区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超薄型热管包括:一管体,该管体具有一空腔,其中上述空腔具有一上表面、相对于上述上表面的一下表面、连接上述上表面以及上述下表面的一第一侧面以及相对于上述第一侧面的一第二侧面,其中在上述管体的一横向剖面上,上述上表面具有与上述第二侧面连接的一上引导区段以及与上述上引导区段连接的一上平滑区段,且上述第一侧面具有与上述上平滑区段连接的一侧平滑区段以及与上述侧平滑区段和上述下表面连接的一侧引导区段;以及一毛细结构,该毛细结构沿上述管体延伸并覆盖上述上引导区段、上述第二侧面、上述下表面以及上述侧引导区段,且上述毛细结构并未覆盖上述上平滑区段以及上述侧平滑区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毛细结构完全覆盖上述上引导区段、上述第二侧面、上述下表面以及上述侧引导区段。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毛细结构与上述管体是一体成型的部件,且上述毛细结构具有沿上述管体延伸的多个沟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超薄型热管还包括一辅助毛细结构,该辅助毛细结构设置于上述沟槽内。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上述管体具有一冷却端,且上述辅助毛细结构仅设置于上述冷却端内。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超薄型热管还包括一辅助毛细结构设置于上述沟槽、上述上平滑区段以及上述侧平滑区段,且上述管体具有一冷却端,上述辅助毛细结构仅设置于上述冷却端内。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利孙永鹏
申请(专利权)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