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照明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64987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4 0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照明灯具,其可以提高生产性。透光部件的前表面形状形成为,使来自发光部的各光线的入射角成为大于或等于临界角的规定角,透光部件(旋转体类型)的后表面形状设定为,在其后侧周面部中,使来自透光部件前表面的反射光相对于铅垂方向形成倾斜角度α而向该后侧周面部入射时,且将临界角设为β,将上述再反射光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偏移角设为γ时,该倾斜角度α成为α<90°-2β-γ。由此,在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中,即使不使用蒸镀处理膜,也可以通过利用全反射而进行内表面反射,可以省去为了进行内表面反射而实施蒸镀处理的部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照明灯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提高生产性的车辆用照明灯具。
技术介绍
作为车辆用照明灯具,如专利文献I所示,提出了下述车辆用照明灯具,其具有透光部件、以及使光线从该透光部件的后侧向该透光部件内入射的光源,透光部件的前表面形成为,在来自光源的各光线作为入射光而输入至该透光部件的前表面时,使该入射光反射,生成反射光,透光部件的后表面形成为,将上述反射光作为入射光而接受,并将该反射光作为再反射光进行反射,使该再反射光向透光部件的前方射出。具体地说,在该车辆用照明灯具中,在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上,局部地实施用于对来自光源的光线进行内表面反射的蒸镀处理(镜面处理),在透光部件的后表面的大部分上,实施用于对来自透光部件的前表面的反射光进行内表面反射的蒸镀处理(镜面处理)。并且,在这种构造下,利用在透光部件的前、后表面的内表面反射,使来自光源的各光线向透光部件的前方射出。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 - 224303号公报但是,在上述车辆用照明灯具中,由于必须在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上实施蒸镀处理,所以不仅需要用于该蒸镀处理的特别设备,而且还额外地需要使用该特别设备的特别工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生产性的车辆用照明灯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I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车辆用照明灯具具有透光部件、以及使光线从该透光部件的后侧向该透光部件内入射的光源,所述透光部件的前表面形成为,在来自所述光源的各光线作为入射光而入射至该透光部件的前表面时,使该入射光反射而生成反射光,所述透光部件的后表面形成为,使所述反射光作为入射光而入射,并且形成为,使该反射光作为再反射光而向该透光部件的前方反射,在该车辆用照明灯具中,在所述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中,至少一个的形状形成为,在入射光可入射区域整体中,对向该至少一个面入射的入射光进行全反射。作为该技术方案I的优选方式,如技术方案2及以下的记载所示。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I所涉及的专利技术),由于在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中,至少一个的形状形成为,在入射光可入射区域整体中,对向该至少一个入射的入射光进行全反射,所以即使不利用蒸镀处理膜,也可以通过利用该全反射而进行内表面反射,与现有技术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需要蒸镀处理的部位。因此,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生产性的车辆用照明灯具。根据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专利技术,由于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的各形状形成为,在该各面的入射光可入射区域整体中,对向该各面入射的各入射光分别进行全反射,所以在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中,即使不利用蒸镀处理膜,也可以通过利用该全反射而进行内表面反射,可以省去为了进行内表面反射而实施蒸镀处理的部位。因此,与技术方案I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根据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专利技术,由于透光部件的前表面形状形成为,在该前表面的入射光可入射区域整体中,将来自光源的各光线相对于该前表面的入射角设为大于或等于临界角的规定角,所述透光部件的后表面形状设定为,在至少包含光源的铅垂剖面中,使来自透光部件的前表面的反射光相对于铅垂方向形成倾斜角度α而向该透光部件的后表面入射时,且将临界角设为β,将所述再反射光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偏移角设为Y时,该倾斜角度α成为α <90° — 2β — Y,所以在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中,可以利用全反射,具体地说,可以进行内表面反射,在该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中,具体地说,可以省去为了进行内表面反射而实施蒸镀处理的部位。在此情况下,在上述条件式α <90° — 2β — Y中,作为基本值(最大值)而选取“90° ”的原因在于,以来自透光部件的光射出方向(水平方向)为基准,在90°角度的范围内,可以同时选取来自透光部件前表面的反射光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α、用于进行全反射的角度(2β )、以及以朝向透光部件外的再反射光的光射出方向(水平方向)为基准的再反射光的偏移角(折射角)Y,而形成平衡式。选取“一 2β”的原因在于,附加全反射成立条件(出现发生全反射时的入射角和反射角之和(2β))。选取“一 Y”的原因在于,在考虑了朝向透光部件外的再反射光的光射出方向为水平方向这一点的情况下,还需要附加以朝向透光部件外的再反射光的光射出方向为基准的再反射光的偏移角(折射角)。根据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专利技术,由于透光部件的前表面形状形成为,在该前表面的入射光可入射区域整体中,对来自光源的各光线进行全反射,所以在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中,可以利用全反射,具体地说可以进行内表面反射,在该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中,可以省去为了进行内表面反射而实施蒸镀处理的部位。根据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专利技术,由于透光部件的前表面形状设定为,在该前表面的入射光可入射区域整体中,使来自光源的各光线相对于该透光部件的前表面的入射角成为大于或等于临界角的规定角,所以具体地说,在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中,可以使来自光源的各光线进行全反射,在该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中,具体地说可以省去为了进行内表面反射而实施蒸镀处理的部位。根据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专利技术,由于透光部件的后表面形状形成为,在该后表面的入射光可入射区域整体中,对来自透光部件的前表面的反射光进行全反射,所以在透光部件的后表面中,可以利用全反射使再反射光向透光部件的前方射出,在透光部件的后表面中,可以省去为了进行内表面反射而实施蒸镀处理的部位。根据技术方案7所涉及的专利技术,由于透光部件的后表面形状设定为,在至少包含光源的铅垂剖面中,使来自透光部件的前表面的反射光相对于铅垂方向形成倾斜角度α而向该透光部件的后表面入射时,且将临界角设为β,将所述再反射光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偏移角设为Y时,该倾斜角度α成为α <90° — 2β — Y,所以在透光部件的后表面中,可以利用全反射,具体地说可以进行内表面反射,在该透光部件的后表面中,具体地说可以省去为了进行内表面反射而实施蒸镀处理的部位。【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照明灯具的纵剖面图。图2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照明灯具的透光部件的正视图。图3是说明LED相对于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光部件的配置的说明图。图4是说明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光部件前表面对入射光的作用的说明图。图5是说明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光部件的后侧周面部(后表面)对入射光的作用的说明图。图6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光部件对光线的作用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从图6的正面观察的图。图8是表示从图6的上面观察的图。图9是表示从图6的侧面观察的图。图10是俯视观察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以及后侧周面部并通过计算机图形处理表示的图。图11是从背面观察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以及后侧周面部并通过计算机图形处理表示的图。图12是侧视观察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以及后侧周面部并通过计算机图形处理表示的图。图13是正面观察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以及后侧周面部并通过计算机图形处理表示的图。符号的说明I 车辆用照明灯具12 发光部(光源)14 LED15 透光部件16 透光部件的后表面18 后表面的后侧周面部19 透光部件的前表面Li 来自发光部的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照明灯具,其具有透光部件、以及使光线从该透光部件的后侧向该透光部件内入射的光源,所述透光部件的前表面形成为,在来自所述光源的各光线作为入射光而入射至该透光部件的前表面时,使该入射光反射而生成反射光,所述透光部件的后表面形成为,使所述反射光作为入射光而入射,并且形成为,使该反射光作为再反射光而向该透光部件的前方反射,该车辆用照明灯具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中,至少一个的形状形成为,在入射光可入射区域整体中,对向该至少一个面入射的入射光进行全反射。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8.10 JP 2012-1790081.一种车辆用照明灯具,其具有透光部件、以及使光线从该透光部件的后侧向该透光部件内入射的光源,所述透光部件的前表面形成为,在来自所述光源的各光线作为入射光而入射至该透光部件的前表面时,使该入射光反射而生成反射光,所述透光部件的后表面形成为,使所述反射光作为入射光而入射,并且形成为,使该反射光作为再反射光而向该透光部件的前方反射, 该车辆用照明灯具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中,至少一个的形状形成为,在入射光可入射区域整体中,对向该至少一个面入射的入射光进行全反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照明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部件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的各形状形成为,在该各面的入射光可入射区域整体中,对向该各面入射的各入射光分别进行全反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照明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部件的前表面形状形成为,在该前表面的入射光可入射区域整体中,将来自光源的各光线相对于该前表面的入射角设为大于或等于临界角的规定角, 所述透光部件的后表面形状设定为,在至少包含所述光源的铅垂剖面中,使来自所述透光部件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田直树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