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磨削动力工具,包括:壳体;马达,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底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下方,用于连接磨削件;主动轴,在所述马达的带动下旋转运动,所述主动轴的一端与所述马达配接,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底板偏心转动地连接,使所述底板作规则的轨道式运动。所述底板上安装有从动轴,所述主动轴和所述从动轴之间设置有传动装置,所述主动轴转动时,带动所述传动装置作旋转往复摆动运动,所述传动装置将旋转往复摆动运动传递至所述从动轴。通过主动轴和从动轴同时作用于底板,使底板上各点的运动轨迹大致相同,从而提高打磨质量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磨削动力工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力工具,尤其是一种手持式的磨削动力工具。
技术介绍
砂光机是现代木工业中较常用的手持式磨削动力工具,它是主要通过装于砂光机底板上的砂纸或砂布作高速轨道摆动,对木料、金属、玻璃、塑料等表面进行砂光作业,因此广泛用于建筑装饰、家具制造、汽车、造船等行业。电动砂光机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等特点。使用它时既能省时、省力,又能获得光滑平整的表面。砂光机有两种类型,即平板摆动砂光机(简称板砂)和盘式轨道砂光机(简称圆砂),两者底板的运动轨迹不同。圆砂在工作时,底板同时进行公转和自转运动;而板砂在工作时,底板仅做公转运动。如中国专利公开第CN101134295A号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摆动砂光机。其包括竖直设置的马达,马达轴末端安装有偏心件,偏心件的中心线相对于马达轴的轴线偏心设置(即具有一定间距)。底板通过偏心件连接在马达轴上,底板的四角与壳体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弹性支脚24。马达轴转动时,通过偏心件带动底板围绕马达轴的轴线偏心转动,同时,由于受到四个弹性支脚24的牵引限制,底板作规则的轨道运动。然而,上述摆动砂光机,由于马达竖直设置,而且底板通常设置较大。由于马达轴与底板之间仅具有位于底板中部的一个驱动点,因此,工作时,底板中部和周围区域的摩擦效率会出现不同,从而导致被磨削表面不均匀。另外,由于马达竖直设置,使整机的高度太大,使工作时产生的震动较大,会很容易使操作者的手臂疲劳,影响操作手感。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磨削动力工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磨削动力工具,能够使底板上各点的运动轨迹大致相同,以提高磨削质量和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磨削动力工具,包括:壳体;马达,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底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下方,用于连接磨削件;主动轴,在所述马达的带动下旋转运动,所述主动轴的一端与所述马达配接,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底板偏心转动地连接,使所述底板作规则的轨道式运动。其中,所述底板上安装有从动轴,所述主动轴和所述从动轴之间设置有传动装置,所述主动轴转动时,通过所述传动装置带动所述从动轴往复摆动运动。优选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壳体上的传动轴和固定连接在所述传动轴上的传动件,所述传动轴平行于所述主动轴。优选地,所述主动轴上安装有与所述底板配接的第一偏心件和与所述传动件配接的第二偏心件,所述第一和第二偏心件的中心线相对于所述主动轴的轴线偏心设置。优选地,所述传动件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叉状部和第二叉状部,所述第一叉状部与所述第二偏心件配接,所述第二叉状部与所述从动轴配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和第二偏心件的中心线相对于所述主动轴的轴线对称设置。优选地,所述主动轴与所述底板配接的位置位于所述底板的前端,所述底板的尾端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至少两个弹性支脚。优选地,所述底板上与所述两弹性支脚和所述主动轴分别配接的三个点的运动轨迹方向相同。优选地,所述底板上与所述两弹性支脚和所述主动轴分别的三个点之间的连线形成等腰三角形,所述从动轴与所述底板配接的点位于所述两弹性支脚连线的中线上。优选地,所述马达横向设置。优选地,所述磨削动力工具整体具有重心,其重心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位于所述底板的轮廓内。优选地,所述马达的前部安装有与所述主动轴配合的马达轴,所述马达的后部安装有吸尘风扇。优选地,所述壳体尾部安装有集尘装置,所述集尘装置包括与所述吸尘风扇靠近的旋风分离器。优选地,所述集尘装置分为两部分,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侧。通过设置同时与底板连接的主动轴和从动轴,并通过传动装置使主动轴带动从动轴同时转动。主动轴和从动轴同时作用于底板,使底板上各点的运动轨迹大致相同,从而提高打磨质量和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中砂光机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砂光机壳体去除一半后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砂光机在竖直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砂光机在水平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砂光机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砂光机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砂光机沿集尘装置进行横向剖切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中砂光机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砂光机的壳体去除一半后的立体示意图。图10为图8所示砂光机在竖直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11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中砂光机的立体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砂光机的壳体去除一半后的立体示意图。图13为图11所示砂光机在竖直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中砂光机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方式中砂光机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方式中砂光机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方式中砂光机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方式中砂光机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方式中砂光机的结构示意图。图示中的相关元件对应编号如下:100.砂光机114.风扇轴132.顶端10.壳体12.主动轴133.尾端101.收容腔121.大锥齿轮134.底板102.前端122.第二轴承135.尘屑槽103.后端123.第三轴承136.尘屑室104.排气室124.第一偏心件14.弹性支脚105.通风口125.第四轴承15.从动轴11.马达126.第二偏心件151.第五轴承111.马达轴127.第六轴承112.第一轴承13.底板161.传动轴113.小锥齿轮131.底面162.传动件163.第七轴承300.砂光机521.第一偏心件164.第一叉状部301.收容腔522.第一轴承165.第二叉状部31.马达53.底板17.集尘装置311.马达轴531.顶端170.弹性卡扣312.小锥齿轮532.尾端171.集尘盒313.底边54.从动轴172.旋风分离器32.主动轴541.第一段173.流通室321.大锥齿轮542.第二段174.旋风管322.第一带轮543.第二轴承175.入口33.从动轴544.第三轴承176.出口331.第二带轮60.壳体177.前壁332.第一偏心件600.砂光机178.后壁333.第一轴承61.马达18.吸尘风扇334.第二轴承62.主动轴20.壳体335.上表面621.第一偏心件200.砂光机336.下表面622.第一轴承201.排气室34.底板63.从动轴202.集尘通道35.传动装置631.第二偏心件21.马达36.弹性支脚632.第二轴承211.马达轴40.壳体64.底板212.风扇轴400.砂光机65.传动装置22.主动轴41.马达651.第一齿轮23.底板42.主动轴652.第二齿轮231.凸起43.从动轴70.壳体24.吸尘风扇44.底板700.砂光机25.从动轴45.传动装置71.马达26.传动装置46.主动轮711.马达轴27.集尘装置47.从动轮712.轴线271.出口50.壳体72.主动轴28.弹性件500.砂光机73.底板29.紧固圈51.马达731.底面30.壳体52.主动轴74.弹性支脚741.顶点83.底板921.第一带轮800.砂光机84.开关93.从动轴80.壳体85.电路板931.第二带轮801.头部900.砂光机94.底板802.空腔90.壳体95.传动装置81.马达91.马达96.第一轴承82.主动轴9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磨削动力工具,包括:壳体;马达,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底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下方,用于连接磨削件;及主动轴,在所述马达的带动下旋转运动,所述主动轴的一端与所述马达配接,另一端与所述底板偏心转动地连接,使所述底板作规则的轨道式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安装有从动轴,所述主动轴和所述从动轴之间设置有传动装置,所述主动轴转动时,带动所述传动装置作旋转往复摆动运动,所述传动装置将旋转往复摆动运动传递至所述从动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磨削动力工具,包括:壳体;马达,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底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下方,用于连接磨削件;及主动轴,在所述马达的带动下旋转运动,所述主动轴的一端与所述马达配接,另一端与所述底板偏心转动地连接,使所述底板作规则的轨道式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安装有从动轴,所述主动轴和所述从动轴之间设置有传动装置,所述主动轴转动时,带动所述传动装置作旋转往复摆动运动,所述传动装置将旋转往复摆动运动传递至所述从动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磨削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包括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壳体上的传动轴和固定连接在所述传动轴上的传动件,所述传动轴平行于所述主动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磨削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轴上安装有与所述底板配接的第一偏心件和与所述传动件配接的第二偏心件,所述第一和第二偏心件的中心线均相对于所述主动轴的轴线偏心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士松,吴宇,徐静涛,钟红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