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驾驶室翻转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635831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06 1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驾驶室翻转装置,包括有翻转装置和撑杆总成;所述翻转装置包括有扭杆、扭杆臂、轴管总成及前支座;所述撑杆总成包括有上撑杆总成和下撑杆;所述上撑杆总成由上撑杆、调节杆、定位销轴、限位销轴及限位支架组成。驾驶室翻转装置保证了翻转装置安装时的操作安全性和方便性;在维修驾驶室翻转装置或者需要驾驶室翻转时,减小了劳动强度,方便了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驾驶室翻转装置,包括有翻转装置和撑杆总成;所述翻转装置包括有扭杆、扭杆臂、轴管总成及前支座;所述撑杆总成包括有上撑杆总成和下撑杆;所述上撑杆总成由上撑杆、调节杆、定位销轴、限位销轴及限位支架组成。驾驶室翻转装置保证了翻转装置安装时的操作安全性和方便性;在维修驾驶室翻转装置或者需要驾驶室翻转时,减小了劳动强度,方便了维修。【专利说明】一种驾驶室翻转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领域,属于汽车车身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驾驶室扭杆蓄能式翻转>J-U ρ?α装直。
技术介绍
平头卡车的驾驶室主流基本为可翻转形式的。由于发动机位于驾驶室下方,需要通过翻转驾驶室来进行维护、修理。扭杆蓄能式翻转装置是该类翻转装置中的主流配置。通过扭杆弹性能和驾驶室重力势能的转化来实现翻转驾驶室省力的目的。在扭杆蓄能式翻转装置中,扭杆、扭杆臂以及轴管总成以及前支座组成的翻转部分主要的作用是扭杆弹性能的储存和释放。在扭杆蓄能式翻转装置中,撑杆总成是不可缺失的部分。撑杆总成的作用是:1、当驾驶室翻升至一定的角度时,撑杆总成能自动打开撑起驾驶室,并自动自锁,使被撑起的驾驶室下方具有足够的空间,以方便维修人员的维护和修理。2、在维修过程中,由于撑杆的锁止装置,撑杆不会折弯,撑住驾驶室从而防止驾驶室落下伤人。3、在维护修理完毕后,按下撑杆锁止装置,驾驶室将利用自身重力落下,锁止机构采用三重保险安全地将驾驶室锁紧在车架上。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两段铰接式撑杆。它的特点是撑杆总长度是由上、下支撑杆的长度之和决定的。而撑杆总长度决定了驾驶室可以翻转的角度。驾驶室翻转角度一般小于扭杆预扭角。所以在驾驶室翻转装置安装时,不能先安装撑杆总成。必须先在没有撑杆总成限制翻转角度的前提下安装好扭杆和扭杆臂,这个操作危险性较高。同时在实际维修操作中,需要更换扭杆的操作或者需要更大翻转角度的时,也必须先拆除撑杆总成,在没有撑杆总成保护的情况下操作。两端铰接式撑杆的缺点就是撑杆总长的固定不可调节。实际使用时,在安装初始状态和部分维修状态需要翻转角度大于扭杆预扭角,亦即需要更大的撑杆总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对现使用的驾驶室翻转装置改进,使得通过本技术方案的驾驶室翻转装置保证了翻转装置安装时的操作安全性和方便性;在维修驾驶室翻转装置或者需要驾驶室翻转时,减小了劳动强度,方便了维修。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驾驶室翻转装置,包括有翻转装置和撑杆总成;所述翻转装置包括有扭杆、扭杆臂、轴管总成及前支座;所述前支座固定于车架上,扭杆通过轴管总成转动连接前支座,扭杆同驾驶室前底部固定,扭杆臂同扭杆为一体结构并托住驾驶室的底部;在扭杆内还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通过扭杆的转动实现蓄能或释能;所述撑杆总成包括有上撑杆总成和下撑杆;所述上撑杆总成和下撑杆枢接,上撑杆总成的另一端与驾驶室后底部枢接,下撑杆的另一端与车架枢接;在上撑杆总成和下撑杆近枢接处设置有撑杆锁止装置,防止上撑杆总成和下撑杆在撑开时的转动;所述上撑杆总成由上撑杆、调节杆、定位销轴、限位销轴及限位支架组成;所述上撑杆的一端设置有与下撑杆连接孔及撑杆锁止装置安装孔,上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定位销轴孔和限位销轴孔;所述限位支架固定于上撑杆上;所述调节杆一端用于同驾驶室底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一个限位销轴孔和至少一个定位销孔。所述上撑杆和调节杆均为凹槽形结构。所述调节杆能够插入到上撑杆的凹槽内。所述限位支架固定于上撑杆的凹槽开口侧,且,限位支架位于限位销轴孔和相邻的定位销孔之间。所述限位销轴孔为长腰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调节杆的设置可以实现在生产线装配翻转装置时,先装撑杆总成,从而保证了翻转装置安装时的操作安全性和方便性。2、调节杆的设置可以实现在维修驾驶室翻转装置或者需要驾驶室翻转比设定翻转角度更大的角度时,不需要拆卸驾驶室,减小了劳动强度,方便了维修。【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翻转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上撑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的是,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驾驶室翻转装置,包括有翻转装置2和撑杆总成;所述翻转装置2包括有扭杆4、扭杆臂6、轴管总成5及前支座3 ;所述前支座3固定于车架10上,扭杆4通过轴管总成5转动连接前支座3,扭杆4同驾驶室9前底部固定,扭杆臂6同扭杆4为一体结构并托住驾驶室的底部;在扭杆内还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通过扭杆的转动实现蓄能或释能。所述撑杆总成包括有上撑杆总成I和下撑杆15 ;所述上撑杆总成I和下撑杆15枢接,上撑杆总成I的另一端与驾驶室9后底部枢接11,下撑杆15的另一端与车架10枢接16 ;在上撑杆总成I和下撑杆15近枢接处设置有撑杆锁止装置14,防止上撑杆总成和下撑杆在撑开时的转动。所述上撑杆总成I由上撑杆12、调节杆17、定位销轴19、限位销轴20及限位支架18组成;所述上撑杆12的一端设置有与下撑杆15连接孔及撑杆锁止装置安装孔,上撑杆12的另一端设置有定位销轴孔和限位销轴孔;所述限位支架18固定于上撑杆12上;所述调节杆17 —端用于同驾驶室9底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一个长腰形限位销轴孔21和至少一个定位销孔。所述上撑杆12和调节杆17均为凹槽形结构。所述调节杆能够插入到上撑杆的凹槽内。所述限位支架固定于上撑杆的凹槽开口侧,且,限位支架位于限位销轴孔和相邻的定位销孔之间。将两段铰接式撑杆机构的上撑杆12增加长度调节杆17。长度调节杆17通过定位销轴19和限位销轴20以及限位支架18和上撑杆12固定在一起。在不需要长度调节时,插上定位销轴19,即可将调节杆17和上撑杆12固定在一起。当需要进行长度调节时,拔除定位销轴19,调节杆即可在限位支架18和限位销轴20的限位下沿着撑杆长度方向移动,增加撑杆长度。定位销轴19和限位销轴20的设置,在两者都存在时,通过两点将调节杆和上撑杆固定在一起,起到正常使用的上撑杆的作用。在拔掉定位销轴19后,调节杆17上的长腰孔提供了在撑杆长度方向的可调节余量。限位支架18主要作用是在定位销轴19拔掉后,防止调节杆沿限位销轴20旋转。长腰孔的设置是为了提供调节杆的调节余量。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权利要求】1.一种驾驶室翻转装置,包括有翻转装置和撑杆总成; 所述翻转装置包括有扭杆、扭杆臂、轴管总成及前支座;所述前支座固定于车架上,扭杆通过轴管总成转动连接前支座,扭杆同驾驶室前底部固定,扭杆臂同扭杆为一体结构并托住驾驶室的底部;在扭杆内还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通过扭杆的转动实现蓄能或释能;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杆总成包括有上撑杆总成和下撑杆;所述上撑杆总成和下撑杆枢接,上撑杆总成的另一端与驾驶室后底部枢接,下撑杆的另一端与车架枢接;在上撑杆总成和下撑杆近枢接处设置有撑杆锁止装置,防止上撑杆总成和下撑杆在撑开时的转动; 所述上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驾驶室翻转装置,包括有翻转装置和撑杆总成;所述翻转装置包括有扭杆、扭杆臂、轴管总成及前支座;所述前支座固定于车架上,扭杆通过轴管总成转动连接前支座,扭杆同驾驶室前底部固定,扭杆臂同扭杆为一体结构并托住驾驶室的底部;在扭杆内还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通过扭杆的转动实现蓄能或释能;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总成包括有上撑杆总成和下撑杆;所述上撑杆总成和下撑杆枢接,上撑杆总成的另一端与驾驶室后底部枢接,下撑杆的另一端与车架枢接;在上撑杆总成和下撑杆近枢接处设置有撑杆锁止装置,防止上撑杆总成和下撑杆在撑开时的转动;所述上撑杆总成由上撑杆、调节杆、定位销轴、限位销轴及限位支架组成;所述上撑杆的一端设置有与下撑杆连接孔及撑杆锁止装置安装孔,上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定位销轴孔和限位销轴孔;所述限位支架固定于上撑杆上;所述调节杆一端用于同驾驶室底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一个限位销轴孔和至少一个定位销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鑫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