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转培养装置及其轴承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606351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3 08: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轴承,应用于回转培养装置,包括第一滚道圈与第二滚道圈,第一滚道圈与回转培养装置的回转体固定连接,第二滚道圈与回转培养装置的固定支座连接,轴承的旋转轴线与回转体的旋转轴线重合,第一滚道圈与第二滚道圈之间设有多个滚动体,且第一滚道圈通过滚动体作用于第二滚道圈的力的方向与轴承的旋转轴线平行。与现有技术中采用滚轮来支撑回转体的方式相比较,本方案扩大了支撑面的接触面积,且滚动体在滚道内不容易发生位置变化,使得回转体在旋转过程中不容易发生偏斜、颠簸等现象,解决了回转体旋转不平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轴承的回转培养装置。(*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Rotary culture device and bearing thereof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earing used in the rotary cultivation device includes a first raceway ring and second ring raceway, the first raceway ring and the rotary rotary cultivating devic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rotary ring raceway, second training fixed support device connection, bearing and the rotation axis of rotation of the rotary axes first, the raceway ring and second roll rolling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ring road between the axis of rotation and the first raceway ring through the rolling body raceway is applied to the second circl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force bearing and parallel.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used to support the roller rotary body is compared, this scheme enlarges the contact are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the rolling body in the raceway is not easy to change position, the rotary body is not easy in the rotation process, deflection and bump phenomenon, solves the problem of smooth rotation rotation. The utility model also provides a rotary culture device including the bea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回转培养装置及其轴承
本技术涉及回转培养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回转培养装置及其轴承。
技术介绍
回转培养装置在酱油制造、酵素工业等行业经常使用。传统的回转培养装置一般包括中心柱、回转体、回转体外端支撑与回转体内端支撑等结构,回转体上承载有培养的物料。回转体内端支撑一般由安装于回转体上并沿中心柱周向布置的多个滚轮构成,中心柱周向还设置有位于滚轮下方的固定支座;或者滚轮安装于中心柱的外周的固定支座上,由滚轮承托回转体,从而实现旋转运动。由于回转体上承载着培养的重物,所以内端支撑结构显得非常重要。现有技术中,由于回转体在旋转过程中,滚轮与支撑面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且在运动过程中,滚轮的位置容易受重物的压力而发生改变,难以保证多个滚轮形成同一个支撑面,所以会导致回转体旋转时的不平稳、偏斜或颠簸等缺陷,而对每个滚轮的位置进行调试时又比较繁琐,因此降低了生产效率。此外,少量的曲料会从回转体与中心柱之间的缝隙漏出,由于滚轮无密封措施,所以曲料与其他杂质会影响滚轮的运动,具有腐蚀性的曲料还有可能对滚轮产生腐蚀损坏。因此,如何解决回转体旋转不平稳的问题,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回转培养装置的轴承,用于解决回转体旋转不平稳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轴承,应用于回转培养装置,包括第一滚道圈与第二滚道圈,所述第一滚道圈与所述回转培养装置的回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滚道圈与所述回转培养装置的固定支座连接,所述轴承的旋转轴线与所述回转体的旋转轴线重合,所述第一滚道圈与所述第二滚道圈之间设有多个滚动体,且所述第一滚道圈通过所述滚动体作用于所述第二滚道圈的力的方向与所述轴承的旋转轴线平行。优选地,所述轴承的滚道的外圈一侧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轴承的滚道的内圈一侧设置有第二密封圈。优选地,所述轴承的外圈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轴承的滚道相通的注油孔,所述轴承的内圈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轴承的滚道相通的排油孔。优选地,沿所述轴承的径向布置有两圈所述滚动体。优选地,所述第一滚道圈设有多个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滚道圈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孔和螺栓与所述回转体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滚道圈设有多个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滚道圈通过所述第二螺纹孔和螺栓与所述固定支座连接。优选地,所述滚动体为圆柱滚子。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回转培养装置,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轴承。优选地,还包括中心柱,所述中心柱设置有所述固定支座,所述第一滚道圈与所述第二滚道圈均为剖分式结构,且所述第一滚道圈包括第一分半与第二分半,所述第二滚道圈包括第三分半与第四分半。优选地,所述第一分半与所述第二分半的分割面在所述第一滚道圈的滚道面形成第一分割线,所述第三分半与所述第四分半的分割面在所述第二滚道圈的滚道面形成第二分割线,所述轴承上经过所述第一分割线上任意一点的外径与所述第一分割线的夹角为锐角,所述轴承上经过所述第二分割线上任意一点的外径与所述第二分割线的夹角为锐角。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回转培养装置的轴承,包括第一滚道圈与第二滚道圈,所述第一滚道圈与所述回转培养装置的回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滚道圈与所述回转培养装置的固定支座连接,所述轴承的旋转轴线与所述回转体的旋转轴线重合,所述第一滚道圈与所述第二滚道圈之间设有多个滚动体,且所述第一滚道圈通过所述滚动体作用于所述第二滚道圈的力的方向与所述轴承的旋转轴线平行。如此设置,由于回转体与第一滚道圈固定连接,第二滚道圈与固定支座固定连接,第一滚道圈通过滚动体作用于第二滚道圈的力的方向与轴承的旋转轴线平行,所以可以保证回转体连同培养的重物的压力通过该轴承作用在固定支座上。当回转体旋转时,由于轴承与回转体之间以及轴承与固定支座之间均为面接触,扩大了支撑面的接触面积,多个滚动体在轴承的滚道内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撑面,且滚动体在滚道内不容易发生位置变化,所以使得回转体在旋转过程中不容易发生偏斜、颠簸等现象。可见,与现有技术中采用滚轮来支撑回转体的方式相比较,本方案扩大了支撑面的接触面积,解决了回转体旋转不平稳的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轴承的回转培养装置,该回转培养装置产生的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与上述轴承带来的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大体类似,故本文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提供的一种轴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提供的一种轴承的透视俯视图;图3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提供的一种回转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提供的轴承的一种第一分割线样式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提供的轴承的另一种第一分割线样式示意图;图1至图7中:第一滚道圈1、第二滚道圈2、滚动体3、第一密封圈4、第二密封圈5、注油孔6、排油孔7、第一螺纹孔8、第二螺纹孔9、第一分半11、第二分半12、第一分割线13、装配螺栓14、轴承15、回转体16、固定支座17、中心柱18、外端支撑19。【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回转培养装置的轴承,用于解决回转体旋转不平稳的问题。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照图1至图3,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提供的一种轴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方案提供的一种轴承的透视俯视图;图3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方案提供一种轴承,应用于回转培养装置,包括第一滚道圈I与第二滚道圈2,第一滚道圈I与回转培养装置的回转体固定连接,第二滚道圈2与回转培养装置的固定支座连接,轴承的旋转轴线与回转体的旋转轴线重合,第一滚道圈I与第二滚道圈2之间设有多个滚动体3,且第一滚道圈I通过滚动体3作用于第二滚道圈2的力的方向与轴承的旋转轴线平行。具体的,第一滚道圈I与第二滚道圈2两者的滚道面组成滚动体3的滚道,第一滚道圈I与回转体固定连接在一起,回转体连同重物的重量通过第一滚道圈I和滚动体3作用在第二滚道圈2上,第二滚道圈2固定连接于固定支座上。为了承托回转体以及重物的重量,第一滚道圈I上任一点作用于第二滚道圈2的力必须有沿平行于轴线方向的分力,即轴承滚道面必须与竖直面有夹角,而不能重合,这样就能保证第一滚道圈I作用于第二滚道圈2的合力的方向与轴线平行。为了更好地承载轴向力,需要将滚道面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增大,即滚道面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越接近90°就越有利于轴承承载重量,当滚道面与竖直面垂直的时候,第一滚道圈I通过滚动体3作用于第二滚道圈2的全部作用力都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所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承,应用于回转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滚道圈(1)与第二滚道圈(2),所述第一滚道圈(1)与所述回转培养装置的回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滚道圈(2)与所述回转培养装置的固定支座连接,所述轴承的旋转轴线与所述回转体的旋转轴线重合,所述第一滚道圈(1)与所述第二滚道圈(2)之间设有多个滚动体(3),且所述第一滚道圈(1)通过所述滚动体(3)作用于所述第二滚道圈(2)的力的方向与所述轴承的旋转轴线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应用于回转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滚道圈(I)与第二滚道圈(2),所述第一滚道圈(I)与所述回转培养装置的回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滚道圈(2)与所述回转培养装置的固定支座连接,所述轴承的旋转轴线与所述回转体的旋转轴线重合,所述第一滚道圈(I)与所述第二滚道圈(2)之间设有多个滚动体(3),且所述第一滚道圈(I)通过所述滚动体(3)作用于所述第二滚道圈(2)的力的方向与所述轴承的旋转轴线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的滚道的外圈一侧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所述轴承的滚道的内圈一侧设置有第二密封圈(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的外圈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轴承的滚道相通的注油孔(6),所述轴承的内圈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轴承的滚道相通的排油孔(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轴承的径向布置有两圈所述滚动体(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道圈(I)设有多个第一螺纹孔(8),所述第一滚道圈(I)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孔(8)和螺栓与所述回转体连接。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欣邓嫣容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海盈食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