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滑环电机冷却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98773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3 03: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内滑环电机冷却器结构,属于换热技术领域。其结构主要包括壳体、第一管板、换热管、折流板、第二管板、底板、导风板、风扇以及风罩。将电机主体和滑环在内部分别冷却,滑环冷却部分和电机冷却部分用隔板隔离开来,换热管穿与两块管板之间,一部分用作于电机冷却,另一部分用作于滑环冷却,滑环冷却部分中间安装一块折流板,用于引导风路,底板设有滑环的进出风口各一处,滑环通过内置风扇把热风通过进风口送入冷却器,经换热后再从出风口返回滑环,从而起到冷却作用。简单、安全、作用效果明显,适用于多数滑环内置的绕线电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内滑环电机冷却器结构,属于换热
。其结构主要包括壳体、第一管板、换热管、折流板、第二管板、底板、导风板、风扇以及风罩。将电机主体和滑环在内部分别冷却,滑环冷却部分和电机冷却部分用隔板隔离开来,换热管穿与两块管板之间,一部分用作于电机冷却,另一部分用作于滑环冷却,滑环冷却部分中间安装一块折流板,用于引导风路,底板设有滑环的进出风口各一处,滑环通过内置风扇把热风通过进风口送入冷却器,经换热后再从出风口返回滑环,从而起到冷却作用。简单、安全、作用效果明显,适用于多数滑环内置的绕线电机。【专利说明】一种内滑环电机冷却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冷却器,具体地说是作为内滑环绕线电机用冷却器的一种结构,属于换热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绕线电机存在滑环内置的情况,滑环内置的绕线电机无法沿用目前常见的滑环外置的绕线电机所采用的冷却器结构。因此,此类型的内滑环绕线电机需寻找一种与其相适应的冷却器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为内滑环绕线电机提供了一种相适应的内滑环电机冷却器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内滑环电机冷却器结构,包括壳体、第一管板、换热管、折流板、第二管板、底板、导风板、风扇以及风罩;第一管板、第二管板、换热管和折流板组成冷却装置,其中第一管板、折流板、第二管板顺序垂直布置,换热管水平布置并贯穿第一管板、折流板和第二管板;壳体与底板组成冷却器外框,冷却装置安装于冷却器外框的内部,底板上对应滑环的位置开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进风口位于折流板和第二管板之间的底板上,出风口位于第一管板和折流板之间的底板上;风罩把合于冷却器外框一端下方,把合处的底板上开有通风孔;风扇安装于风罩内部;冷却器外框中设置有导风板,导风板一端与通风孔处的底板焊接,另一端焊接于冷却装置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将电机主体和滑环在内部分别冷却,滑环冷却部分和电机冷却部分用隔板隔离开来,换热管穿与两块管板之间,一部分用作于电机冷却,另一部分用作于滑环冷却,滑环冷却部分中间安装一块折流板,用于引导风路,底板设有滑环的进出风口各一处,滑环通过内置风扇把热风通过进风口送入冷却器,经换热后再从出风口返回滑环,从而起到冷却作用。简单、安全、作用效果明显,适用于多数滑环内置的绕线电机。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将在下面【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的描述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主要包括壳体1、第一管板2、换热管3、折流板4、第二管板5、底板6、导风板7、风扇8以及风罩9。其中第一管板2、第二管板5、换热管3、折流板4组成冷却器冷却装置,第一管板2、折流板4、第二管板5按顺序平行垂直布置,换热管3水平布置,并贯穿第一管板2、折流板4和第二管板5。壳体I与底板6组成冷却器外框,上述冷却装置安装于冷却器外框内部。底板6上对应滑环10位置开进出风口各一处,其中进风口位于折流板4和第二管板5之间的底板6上,出风口位于第一管板2和折流板4之间的底板6上,滑环10处的风向如图1中处箭头所示。风扇8安装于风罩9内部,风罩9把合于冷却器外框的右下方,风罩9把合处的底板6上开有通风孔。冷却器外框中设置导风板7,一端与通风孔处的底板6焊接,另一端焊接于冷却装置上,用于调节风量。本专利技术的运行以及原理如下:分为内外两个风路,滑环10处的进出风路为内风路,风扇8进风壳体I出风为外风路,第一管板2和第二管板5把电机主体冷却部分和滑环冷却部分隔离开来,折流板4引导滑环风向。主要运行方式为:滑环10处的风扇把热风通过底板6相应的进风口打入冷却器,与冷却装置中换热管3的管壁接触,由于换热管3管内的风由风扇9直接从环境吸入,温度低于换热管3外由滑环10送上来的热风,因此产生热交换,以致换热管3内风温变高,然后通过冷却装置送入环境中,同时换热管3外风温变低,通过底板6相应的出风口再送入滑环10,通过这样一种循环来达到冷却滑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为绕线电机内置滑环结构提供了一种可行并且效果很好的冷却方式。注:本专利技术的安装方式与常规冷却器相同。以上所述的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思的前提下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其他改进和变化,均应认为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内滑环电机冷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I)、第一管板(2)、换热管(3)、折流板(4)、第二管板(5)、底板(6)、导风板(7)、风扇(8)以及风罩(9);第一管板(2)、第二管板(5 )、换热管(3 )和折流板(4 )组成冷却装置,其中第一管板(2 )、折流板(4 )、第二管板(5)顺序垂直布置,换热管(3)水平布置并贯穿第一管板(2)、折流板(4)和第二管板(5);壳体(I)与底板(6)组成冷却器外框,冷却装置安装于冷却器外框的内部,底板(6)上对应滑环(10)的位置开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进风口位于折流板(4)和第二管板(5)之间的底板(6)上,出风口位于第一管板(2)和折流板(4)之间的底板(6)上;风罩(9)把合于冷却器外框一端下方,把合处的底板(6)上开有通风孔;风扇(8)安装于风罩(9)内部;冷却器外框中设置有导风板(3),导风板(3) —端与通风孔处的底板(6)焊接,另一端焊接于冷却装置上。【文档编号】H02K9/28GK103532304SQ201310510807【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5日 【专利技术者】黄晓林 申请人:中电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滑环电机冷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第一管板(2)、换热管(3)、折流板(4)、第二管板(5)、底板(6)、导风板(7)、风扇(8)以及风罩(9);第一管板(2)、第二管板(5)、换热管(3)和折流板(4)组成冷却装置,其中第一管板(2)、折流板(4)、第二管板(5)顺序垂直布置,换热管(3)水平布置并贯穿第一管板(2)、折流板(4)和第二管板(5);壳体(1)与底板(6)组成冷却器外框,冷却装置安装于冷却器外框的内部,底板(6)上对应滑环(10)的位置开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进风口位于折流板(4)和第二管板(5)之间的底板(6)上,出风口位于第一管板(2)和折流板(4)之间的底板(6)上;风罩(9)把合于冷却器外框一端下方,把合处的底板(6)上开有通风孔;风扇(8)安装于风罩(9)内部;冷却器外框中设置有导风板(3),导风板(3)一端与通风孔处的底板(6)焊接,另一端焊接于冷却装置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晓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