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83834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16 1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连接于电路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的一端向所述绝缘本体底部延伸有输出端,输出端延伸至绝缘本体底部前端的导电端子为第一导电端子,输出端延伸至绝缘本体底部后端的导电端子为第二导电端子,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导电端子构成一个第一信号单元,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导电端子构成一个第二信号单元,所述第一信号单元与所述第二信号单元在导电端子排列方向上交错间隔排列。该连接器使差分信号在通过连接器时接到属于同一信号单元的两根导电端子,由于传输差分信号的两根导电端子的长度相等,实现了差分信号的同步传输,从而保证了差分信号的传输质量。(*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连接于电路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的一端向所述绝缘本体底部延伸有输出端,输出端延伸至绝缘本体底部前端的导电端子为第一导电端子,输出端延伸至绝缘本体底部后端的导电端子为第二导电端子,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导电端子构成一个第一信号单元,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导电端子构成一个第二信号单元,所述第一信号单元与所述第二信号单元在导电端子排列方向上交错间隔排列。该连接器使差分信号在通过连接器时接到属于同一信号单元的两根导电端子,由于传输差分信号的两根导电端子的长度相等,实现了差分信号的同步传输,从而保证了差分信号的传输质量。【专利说明】一种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连接于电路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当今通信数码产品中,很多电路模块是独立设计制作的,然后通过FPC(柔性电路板)以及连接器去连接各个工作电路模块。如图1和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用于连接于电路板与FPC之间的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I和排列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I的导电端子,其中输入端2用于连接FPC,而输出端3则焊接于电路板上,如图所示,该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输出端3在导电端子排列方向上交错间隔排列,即第一个导电端子的输出端3在绝缘本体I的底部前端,而第二个导电端子的输出端3在绝缘本体I的底部后端,第三个导电端子的输出端又在绝缘本体I的底部前端,以此类推,交叉间隔排列。导电端子采用这种排列方式可充分利用绝缘本体I的空间,从而可以把连接器做得更小,同时输出端3交叉分布可增大输出端3每个端子的间距,便于焊接,而存在的问题就是在导电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相邻的两个导电端子的长度不相等。当前的电子电路信号中有很多差分信号,随着信号频率越来越高,对信号完整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差分传输是一种信号传输的技术,区别于传统的一根信号线一根地线的做法,差分传输在这两根线上都传输信号,这两个信号振幅相等,相位相反。在这两根线上的传输的信号就是差分信号。在电路板上,要保证差分信号等长等距、相位相反,差分走线必须是等长、等宽、紧密靠近且在同一层面的两根线。而图1和图2所示的连接器因相邻的两导电端子为相互交叉排列分布,电路中的差分信号在通过这种分布方式的导电端子时,由于这种导电端子的排布结构使得相邻的两根导电端子的长度不同,导致了导电端子传输差分信号不同步,从而影响了传输差分信号的稳定性。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使差分信号在电路中实现同步传输,提高传输差分信号质量的连接器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实现差分信号同步传输,保证差分信号传输质量的连接器。给出本技术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于电路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本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排列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的一端向所述绝缘本体顶部延伸有输入端,所述导电端子的另一端向所述绝缘本体底部延伸有输出端,输出端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底部前端的导电端子为第一导电端子,输出端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底部后端的导电端子为第二导电端子,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导电端子构成一个独立的第一信号单元,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导电端子构成一个独立的第二信号单元,所述第一信号单元与所述第二信号单元在导电端子排列方向上交错间隔排列。本技术的连接器,通过将两个相邻的第一导电端子设置成第一信号单元,将两个相邻的第二导电端子设置成第二信号单元,把导电端子分成了多个第一信号单元和多个第二信号单元,并将第一信号单元与第二信号单元交错间隔排列,这样设置可以让差分信号在通过连接器时接到属于同一信号单元的两根导电端子,由于传输差分信号的两根导电端子的长度相等,因此实现了差分信号的同步传输,从而保证了差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传输质量。给出本技术的第二个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第一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任意两个第一信号单元的两个第一导电端子的间距相等。给出本技术的第三个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第一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任意两个第二信号单元的两个第二导电端子的间距相等。给出本技术的第四个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第二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任意两个第二信号单元的两个第二导电端子的间距相等。给出本技术的第五个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第四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信号单元里的两个第一导电端子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信号单元里的两个第二导电端子的间距。给出本技术的第六个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第一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输出端排列的最外两端所设的是第一信号单元。给出本技术的第七个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第一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输入端的末端倾斜设置。【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绝缘本体,2-输入端,3-输出端,4-第一导电端子,5-第二导电端子,6-第一信号单兀,7-第二信号单元。【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一种连接器,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绝缘本体I和排列设置于绝缘本体I的导电端子,该连接器用于将电路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在一起。绝缘本体I为一长条形绝缘体,设于其中的导电端子沿绝缘本体I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导电端子的一端向绝缘本体I的顶部延伸有输入端2,输入端2用于与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导电端子的另一端向绝缘本体I的底部延伸有输出端3,输出端3焊接于电路板上,输出端3延伸至绝缘本体I的底部前端的导电端子为第一导电端子4,输出端3延伸至绝缘本体I的底部后端的导电端子为第二导电端子5,因此在绝缘本体I的底部会形成两列端子列,其中一列是第一导电端子4,而另一列是第二导电端子5。将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导电端子4作为一组构成一个独立的第一信号单元6,于是把整列的第一导电端子4分成了多个第一信号单元6,同样的,把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导电端子5作为一组构成一个独立的第二信号单元7,也把整列的第二导电端子5分成了多个第二信号单元7,并且把第一信号单元6与第二信号单元7沿导电端子排列方向进行交错间隔排列,这样就能在保持现有结构优点的基础上,使差分信号在通过连接器时接到属于同一信号单元的两根导电端子,由于传输差分信号的两根导电端子的长度相等,因此实现了差分信号的同步传输,从而保证了差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传输质量。特别的,任意两个第一信号单元6的两个第一导电端子4的间距相等或者任意两个第二信号单元7的两个第二导电端子5的间距相等。优选地,任意两个第一信号单元6的两个第一导电端子4的间距相等,同时任意两个第二信号单元7的两个第二导电端子5的间距也相等,在此基础上,更优选的方案是,第一信号单元6里的两个第一导电端子4的间距等于第二信号单元7里的两个第二导电端子5的间距。需要说明的是,由第一信号单元6和第二信号单元7在绝缘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于电路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本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排列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的一端向所述绝缘本体顶部延伸有输入端,所述导电端子的另一端向所述绝缘本体底部延伸有输出端,输出端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底部前端的导电端子为第一导电端子,输出端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底部后端的导电端子为第二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导电端子构成一个独立的第一信号单元,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导电端子构成一个独立的第二信号单元,所述第一信号单元与所述第二信号单元在导电端子排列方向上交错间隔排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