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有面外变形空间的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属于结构工程技术领域。该剪力墙包括内嵌钢板、混凝土盖板、边缘构件、至少八根纵向加劲肋;所述边缘构件包括边缘梁、边缘柱,所述内嵌钢板与边缘梁固定相连;所述纵向加劲肋对称固定于内嵌钢板两侧,所述位于同一侧且相邻的每二根纵向加劲肋为一纵向加劲肋组;所述相邻两纵向加劲肋组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m;所述每块混凝土盖板通过连接件固定在纵向加劲肋组中两纵向加劲肋之间的内嵌钢板上;所述混凝土盖板与边缘构件、纵向加劲肋的加强部分、内嵌钢板之间均存在间隙。所述剪力墙具有较大抗侧刚度、后期承载能力,并且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能有效耗散地震能量。(*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具有面外变形空间的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属于结构工程
。该剪力墙包括内嵌钢板、混凝土盖板、边缘构件、至少八根纵向加劲肋;所述边缘构件包括边缘梁、边缘柱,所述内嵌钢板与边缘梁固定相连;所述纵向加劲肋对称固定于内嵌钢板两侧,所述位于同一侧且相邻的每二根纵向加劲肋为一纵向加劲肋组;所述相邻两纵向加劲肋组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m;所述每块混凝土盖板通过连接件固定在纵向加劲肋组中两纵向加劲肋之间的内嵌钢板上;所述混凝土盖板与边缘构件、纵向加劲肋的加强部分、内嵌钢板之间均存在间隙。所述剪力墙具有较大抗侧刚度、后期承载能力,并且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能有效耗散地震能量。【专利说明】具有面外变形空间的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
本技术涉及结构工程
,具体是涉及一种具有较大抗侧刚度、较高后期承载能力的耗能剪力墙。
技术介绍
钢板剪力墙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侧力结构,其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延性、较大的侧向刚度、较强的耗能能力,抗震性能出众。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率先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近年来,我国的部分高烈度地区也逐渐开始应用,如:天津的津塔、上海锦江饭店等。早期的钢板剪力墙设计以弹性屈曲荷载作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导致钢板很厚或者加劲肋非常密集,造成材料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然而对薄钢板而言,其抗侧力主要来源于钢板屈曲后形成的拉力带,拉力带的存在使得薄钢板墙的滞回曲线存在严重的捏拢现象,同时钢板屈曲时也伴随着较大的声响。从传统的防屈曲钢板剪力墙的实施效果来看,由于正常墙面面积太大,采用一块预制的混凝土盖板,在制作、运输及施工过程中易于开裂,现场安装也存在困难。另外从受力效果来看,由于混凝土盖板与薄钢板之间紧密接触,二者之间不留空隙,内嵌钢板的屈曲从一开始便受到混凝土盖板的约束,使混凝土盖板一直处在受弯状态之中,对混凝土盖板造成了过重的负担,混凝土盖板可能过早的发生破坏,对内嵌钢板的约束作用随之减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大抗侧刚度、较高后期承载能力,并且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能有效耗散地震能量的钢板剪力墙。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该目的:一种具有面外变形空间的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包括内嵌钢板、混凝土盖板、边缘构件、至少八根纵向加劲肋;所述边缘构件包括边缘梁、边缘柱,所述内嵌钢板与边缘梁固定相连;所述纵向加劲肋对称固定于内嵌钢板两侧,所述位于同一侧且相邻的每二根纵向加劲肋为一纵向加劲肋组;所述相邻两纵向加劲肋组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m ;所述每块混凝土盖板通过连接件固定在纵向加劲肋组中两纵向加劲肋之间的内嵌钢板上;所述混凝土盖板与边缘构件、纵向加劲肋的加强部分、内嵌钢板之间均存在间隙。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盖板与内嵌钢板之间的间隙的3?30_。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盖板与边缘构件之间的间隙为10?50mm。所述混凝土盖板与纵向加劲肋的加强部分之间的间隙为10?50mm。进一步的,所述内嵌钢板与至少一根边缘柱固定相连。进一步的,具有面外变形空间的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还包括横向加劲肋,所述横向加劲肋对称固定于内嵌钢板两侧,并且位于混凝土盖板的上下两侧;所述混凝土盖板与横向加劲肋的加强部分之间存在10?50mm的间隙。本技术通过在传统的钢板剪力墙两侧设置纵向加劲肋,使钢板剪力墙分成不同大小的区块,其中位于纵向加劲肋组中两纵向加劲肋之间的部分为大区块,位于两纵向加劲肋组之间的部分为小区块;在大区块纵向加劲肋之间设置混凝土盖板,可以有效的防止剪力墙面外屈曲,提高钢板剪力墙的耗能、侧向刚度及延性性能,并克服了实际中采用整块混凝土盖板带来的制作和施工的困难。所述相邻两纵向加劲肋组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m,这个距离一是保证加劲肋焊接的方便,另一个是考虑由于一般在实际使用中的内嵌钢板一般是2-5_厚,定义高宽比小于150的板为厚板,200-300_可以始终将小区块控制在厚板的范围,从而保证不发生屈曲。所述混凝土盖板与内嵌钢板之间设置间隙,可避免内嵌钢板的屈曲从一开始就受到混凝土盖板的约束,进而防止混凝土盖板过早的发生破坏,提高剪力墙的抗侧刚度。该具有面外变形空间的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能提供较大的抗侧刚度,能在地震作用下有效耗能,制作安装简易,有绝佳的市场应用前景。这样,即使相对于较薄的钢板剪力墙,也可以获得较高的耗能能力和延性,并有效降低了结构的成本。本技术提供的具有面外变形空间的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可以作为高层建筑钢结构或其它结构的一种新型抗侧力构件和耗能构件,它具有耗能好、刚度高、延性强、滞回饱满、制造施工方便等特点,是一种优越的耗能减震构件。【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主视图。图2为图1所示剪力墙的A-A截面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分解图。图4为图1中混凝土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分解图。图中:1-内嵌钢板,2-混凝土盖板,3-纵向加劲肋,4-边缘梁,5-边缘柱,6-连接件,7-横向加劲肋,8-双向配筋。【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3所示为本技术具有面外变形空间的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的实施例一该剪力墙包括内嵌钢板1、混凝土盖板2、边缘构件、八根纵向加劲肋3。所述内嵌钢板I采用低屈服点高延性钢材或高强度高延性钢材。所述边缘构件包括边缘梁4、边缘柱5,所述内嵌钢板I位于上、下两边缘梁4之间,且与边缘梁4固定相连。所述纵向加劲肋3对称固定于内嵌钢板I两侧,即内嵌钢板I的每一侧均设置四根纵向加劲肋3 ;所述位于同一侧且相邻的每二根纵向加劲肋3为一纵向加劲肋组,那么所述剪力墙共有四纵向加劲肋组。所述每块混凝土盖板2通过连接件6固定在纵向加劲肋组中两纵向加劲肋3之间的内嵌钢板I上,从而将减小每块混凝土盖板2的体积,降低混凝土盖板2在制作、运输及施工过程中开裂的可能性,同时也便于安装。所述相邻两纵向加劲肋组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m,这个距离一是保证加劲肋焊接的方便,另一个是考虑由于一般在实际使用中的内嵌钢板一般是2~5_厚,定义高宽比小于150的板为厚板,200-300mm可以始终将小区块控制在厚板的范围,从而保证不发生屈曲。在大区块纵向加劲肋之间设置混凝土盖板,可以有效的防止剪力墙面外屈曲,提高钢板剪力墙的耗能、侧向刚度及延性性能,并克服了实际中采用整块混凝土盖板带来的制作和施工的困难。所述混凝土盖板2与边缘构件之间存在间隙,间隙的大小为10?50mm ;所述混凝土盖板2与纵向加劲肋3的加强部分之间也存在间隙,间隙的大小为10?50mm。所述混凝土盖板2与边缘构件、纵向加劲肋3的加强部分之间设置间隙,可保证剪力墙在受力过程中混凝土盖板2与边缘构件、纵向加劲肋3的加强部分相互不致发生碰撞。所述纵向加劲肋3的加强部分是指纵向加劲肋3中与内嵌钢板I相垂直部分。所述混凝土盖板2与内嵌钢板I之间存在间隙,间隙的大小为3?30mm。所述混凝土盖板2与内嵌钢板I之间设置间隙,可避免内嵌钢板I的屈曲从一开始就受到混凝土盖板2的约束,进而防止混凝土盖板2过早的发生破坏,提高剪力墙的抗侧刚度。剪力墙的混凝土盖板2与内嵌钢板I间预留空隙的设计原则为:(I)确定剪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面外变形空间的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嵌钢板、混凝土盖板、边缘构件、至少八根纵向加劲肋;所述边缘构件包括边缘梁、边缘柱,所述内嵌钢板与边缘梁固定相连;所述纵向加劲肋对称固定于内嵌钢板两侧,所述位于同一侧且相邻的每二根纵向加劲肋为一纵向加劲肋组;所述相邻两纵向加劲肋组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m;所述每块混凝土盖板通过连接件固定在纵向加劲肋组中两纵向加劲肋之间的内嵌钢板上;所述混凝土盖板与边缘构件、纵向加劲肋的加强部分、内嵌钢板之间均存在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平,李洋,李高仰,李文彦,龙耀球,
申请(专利权)人:谭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