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食品成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549103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9 0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食品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大量生产的新型食品成型装置,包括一个以上的模块,所述模块包括:一供料部,系该供料部设有一置放槽,又该置放槽设有一推板、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另在该第一出口设有一第一挤压装置;一喂料部,系该喂料部系内设有一容室并接设于前述供料部的下方,且该容室内设有第二挤压装置,并在该第二挤压装置的后端接设有一驱动装置,又该喂料部的前端设有第二出口;一成型部,系该成型部与前述喂料部的第二出口接设,且设有一出料孔。(*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食品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大量生产的新型食品成型装置,包括一个以上的模块,所述模块包括:一供料部,系该供料部设有一置放槽,又该置放槽设有一推板、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另在该第一出口设有一第一挤压装置;一喂料部,系该喂料部系内设有一容室并接设于前述供料部的下方,且该容室内设有第二挤压装置,并在该第二挤压装置的后端接设有一驱动装置,又该喂料部的前端设有第二出口;一成型部,系该成型部与前述喂料部的第二出口接设,且设有一出料孔。【专利说明】 一种新型食品成型装置
本技术涉及食品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合并多重生产模块、藉以高单位时间内产能的新型食品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食品为数种原料混合制成,其原料通常为面粉、水份等,然而近年来多种特殊食品制成之食品也推陈出新,有一些食品其原料采用肉类、鱼肉混合等韧性材料,由于其韧性较强导致目前的食品自动制造机械无法有效地将原料破碎、搅拌、混合均匀。台湾专利M329339号提出一种食品自动制造机,其结构9如图13所示,至少包括有一控制装置91、一挤料装置92、一成型模具装置93、一裁切装置94、一加热装置95、一收料装置96及一冷却装置97,该控制装置91设于食品自动制造机9之一侧,系用于操作并控制各装置91,而挤料装置92则设于食品自动制造机9之一端,系用于挤送原料并进行初步成型,而加热装置95设于挤料装置92之一侧,系用于将刚挤置出之食品使其凝固成型并加热到六至七分熟或全熟,再藉由设于加热装置95内之收料装置96将食品集收转送至冷却装置97中,而该裁切装置94则设于挤料装置94与加热装置95之间,可用于将已初步成型之食品裁切成一适当大小或长度,而冷却装置97则设于加热装置之一侧。但是,该结构9的挤料装置92、成型模具装置93及裁切装置94仅有一具,因此要大量生产的话,势必要采购多台如此食品自动制造机械。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大量生产的新型食品成型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食品成型装置,包括一个以上的模块,所述模块包括:—供料部,系该供料部设有一置放槽,又该置放槽设有一推板、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另在该第一出口设有一第一挤压装置;一喂料部,系该喂料部系内设有一各室并接设于如述供料部的下方,且该各室内设有第二挤压装置,并在该第二挤压装置的后端接设有一驱动装置,又该喂料部的前端设有第二出口;一成型部,系该成型部与前述喂料部的第二出口接设,且设有一出料孔。进一步的,还包含一连动装置,所述连动装置连接且驱动各模块的喂料部后方的驱动装置。进一步的,所述各驱动装置为齿轮,所述连动装置为一马达及至少一中间传动齿轮,所述各模块并排设置形成一列,所述中间传动齿轮设于各相邻齿轮之间,所述马达与各中间传动齿轮接设。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挤压装置的后端接设有一驱动马达。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二挤压装置各包含一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前端设为螺旋区,所述第一挤压装置的螺旋区设为锥度状,且其置放于该置放槽所另设的一锥型挤压区。进一步的,所述供料部的第一出口系设于该喂料部的中段处,所述供料部还包含有一推挤装置,所述推挤装置设于置放槽的后端,所述推挤装置的前端与所设于置放槽内的一推板接设从而使推板得在置放槽内移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出口与喂料部的容室互呈Y字状。进一步的,所述成型部设有一穿孔,所述穿孔内设有一转轴,所述转轴设有复数个对准第二出口的模型洞。进一步的,所述成型部还包括一出料装置,所述出料装置设于喂料部的前端,所述出料装置系包含一立座、一作动缸、一杆体及复数个退料杆,所述立座设于喂料部前端,所述作动缸设于立座上,所述杆体设于作动缸的前端,所述退料杆设于杆体上,所述退料杆对应各模型洞。进一步的,所述成型部设有垂直向的出料孔,所述出料孔贯穿水平上的穿孔且彼此互相呈垂直状,所述出料孔的上方对准出料装置的退料杆,且与成形部转轴的模型洞对应配合。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系运用多个新型食品成型装置单一模块等排成一列后,再加喂料部的Y状第二出口与成型部所设的模型洞接设,再由所设一连动装置连动各喂料部,将供料部的置放槽内所放入的食品原料经推挤装置、第一、二挤压装置被很扎实地传送至成型部成型暨包装,藉以制造过程一贯化、自动化,以达到可大量生产食品成品的效能;本技术可以依客户的需求及其事业规模,据以决定新型食品成型装置单一模块的数量、置放槽的大小及出料装置杆体之长度、模型洞、出料孔的数量及其所对应退料杆的数量,据以达到客制化,提供客户具弹性选择的功能。【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B-B向剖视图。图5是图3的右视图。图6是图3的前视图。图7是图6的C-C向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成品出料的第一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成品出料的第二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成品出料的第三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供料部推挤食品原料的第一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供料部推挤食品原料的第二示意图。图13是公知的食品自动制造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新型食品成型装置模块的单一模块,1:供料部,11:置放槽,111:锥型挤压区,112:推板,12:入口,13:第一出口,14:第一挤压装置,141:驱动马达,142:传动轴,143:螺旋区,15:推挤装置,2:喂料部,21:容室,22:第二挤压装置,221:传动轴,222:螺旋区,23:驱动装置,24:第二出口,3:成型部,31:穿孔,32:转轴,321:模型洞,33:出料孔,4:连动装置,41:马达,42:中间传动齿轮,5:出料装置,51:立座,52:作动缸,53:杆体,54:退料杆,6:机架,9:习知结构,91:控制装置,92:挤料装置,93:成型模具装置,94:裁切装置,95:加热装置,96:收料装置,97:冷却装置。【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考图1至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由三个单一模块A并接成一列而成的新型食品成型装置,单一模块A包含有:一供料部1、一喂料部2、一成型部3、一连动装置4及一出料装置5。该供料部I,如图1、图3、图4所示,系设有长条矩型平躺状的一置放槽11,又该置放槽11设有一入口 12及一第一出口 13,其中该入口 12系设于置放槽11的一侧,以利已绞碎及均匀搅拌的食品原料放入,而该第一出口 13则为置放槽11的另侧所设的一锥型挤压区111与喂料部2的中段处所接合的位置,另呈垂直状的第一挤压装置14设于该锥型挤压区111内部,使该第一挤压装置14恰位于第一出口 13的上方;又该第一挤压装置14更包含一驱动马达141、一传动轴142,其中该驱动马达141连接该传动轴142,又该传动轴固设有一螺旋区143,该螺旋区143的形状则与锥型挤压区111的形状对应配合,藉由该驱动马达141驱动该传动轴142及螺旋区143旋转,使该第一挤压装置14整体具有挤压传送置放槽11内的食品原料且经第一出口 13而至喂料部2的能力。该喂料部2,如图3、图4、图6、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食品成型装置,包括一个以上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包括:一供料部,系该供料部设有一置放槽,又该置放槽设有一推板、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另在该第一出口设有一第一挤压装置;一喂料部,系该喂料部系内设有一容室并接设于前述供料部的下方,且该容室内设有第二挤压装置,并在该第二挤压装置的后端接设有一驱动装置,又该喂料部的前端设有第二出口;一成型部,系该成型部与前述喂料部的第二出口接设,且设有一出料孔。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日旭
申请(专利权)人:堂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