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共振耦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48410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9 06:48
具备:在发送基板(101)上设置的、环绕形状的一部分由于开放部而开放的形状的发送共振器(106)以及与发送共振器(106)上的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布线(111);在接收基板(102)上设置的接收共振器(107)、与接收共振器(107)上的第二连接部连接的第二布线(112)、以及与接收共振器(107)上的第三连接部连接的第三布线(113);发送基板(101)与接收基板(102)对置设置,使得在从与发送基板(101)的主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发送共振器(106)及接收共振器(107)为点对称,并且发送共振器(106)及接收共振器(107)的轮廓一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具备:在发送基板(101)上设置的、环绕形状的一部分由于开放部而开放的形状的发送共振器(106)以及与发送共振器(106)上的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布线(111);在接收基板(102)上设置的接收共振器(107)、与接收共振器(107)上的第二连接部连接的第二布线(112)、以及与接收共振器(107)上的第三连接部连接的第三布线(113);发送基板(101)与接收基板(102)对置设置,使得在从与发送基板(101)的主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发送共振器(106)及接收共振器(107)为点对称,并且发送共振器(106)及接收共振器(107)的轮廓一致。【专利说明】电磁共振耦合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以非接触方式进行高频信号的电力传送的电磁共振耦合器。
技术介绍
将一个高频信号(单端信号)变换为同振幅反相位的两个差动信号的环形波导电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作为微波波段的频率变换器等的构成要素而被广泛使用。通过使用这样的环形波导电路,能够用一个放大器对单端信号进行放大,从而能够对差动信号的各个进行放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 - 279707号公报专利技术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上述的环形波导电路那样的将单端信号分配为同振幅反相位的两个差动信号的单端/差动变换器中,装置的小型化成为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小型化的单端/差动变换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磁共振耦合器,在第一共振布线及第二共振布线间以非接触的方式传送高频信号,具备: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与上述第一基板对置设置;在上述第一基板上,设有:上述第一共振布线,其形状是,环绕形状的一部分由于开放部而开放的形状;以及第一输入输出布线,连接于上述第一共振布线上的第一连接部;在上述第二基板上,设有:上述第二共振布线,具有与上述第一共振布线相同的布线宽度及相同的形状;第二输入输出布线,连接于上述第二共振布线上的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位于距上述第二共振布线的一端为规定距离的位置;以及第三输入输出布线,连接于上述第二共振布线上的第三连接部,该第三连接部位于距上述第二共振布线的另一端为上述规定距离的位置;在从与上述第一基板的主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共振布线及上述第二共振布线点对称地配置,并且上述第一共振布线及第二共振布线的轮廓一致,在向上述电磁共振耦合器输入了上述高频信号的情况下,上述第二连接部及上述第三连接部的电力是上述第二共振布线的与上述第一连接部重叠的位置处的电力的1/2。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利用电磁共振耦合,实现小型的单端/差动变换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环形波导电路的俯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I的电磁共振耦合器的立体图(透视图)。图3是用经过图2的X — X'线并与基板的主面垂直的平面进行了切断的情况下的电磁共振耦合器的剖面图。图4是发送共振器的俯视图。图5是接收共振器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共振状态下的接收共振器上的电压、电流的关系的图。图7是表示将信号输入到第一端子的情况下的电磁共振耦合器的信号传送率的图。图8是表示将信号输入到第一端子的情况下的被输出到第二端子及第三端子的信号的相位的图。图9是使用了矩形的发送共振器及接收共振器的电磁共振耦合器的立体图。图10是用经过图9的Y — Y'线并与基板的主面垂直的平面进行了切断的情况下的电磁共振耦合器的剖面图。图11是矩形的发送共振器的俯视图。 图12是矩形的接收共振器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在发送共振器的周边设有共面接地(coplanar ground)的例子的图。图14是表示在接收共振器的周边设有共面接地及隔离布线的例子的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基础知识)如
技术介绍
中说明的那样,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环形波导电路能够将一个高频信号(单端信号)变换为同振幅反相位的两个差动信号。图1是表示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分布常数型的环形波导电路的构造的图。各个端子阻抗为RO(—般来说是50Ω ),各端子用具有阻抗^2.RO的线路连结。图1中,A是输入端子,B及D是输出端子,C是隔离(isolation)端子。通过使端子A~B间、端子B~C间、端子C~D间的距离(长度)为动作频率的I / 4波长,使端子A~D间的距离为3 / 4波长,从而从端子B及端子D输出同振幅反相位的信号,向端子C不输出信号。在从端子A输入了高频信号的情况下,从端子A顺时针前进了 λ / 4环(ring)的信号和从端子A逆时针前进了 5 λ /4的信号到达端子B。即,两个信号同相位,因此上述两个信号被叠加并输出到端子B。并且,同样,从端子A顺时针前进了 3 λ / 4的信号和逆时针前进了 3 λ / 4的信号到达端子D,这两个信号同相位,因此被叠加输出。即,来自端子A的输入信号被分配输出到端子B和端子D,从端子B输出的信号的相位和从端子D输出的信号的相位反相(相位相差180° )。这样,根据环形波导电路,能够将单端信号变换为差动信号。并且,相反,通过向端子B和端子D分别输入同振幅反相位的信号,从而向端子A输出具有向端子B及端子D输入的信号的振幅的2倍振幅的信号。上述的环形波导电路那样的将单端信号分配为同振幅反相位的两个差动信号的单端/差动变换器中,装置的小型化成为课题。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磁共振耦合器,在第一共振布线及第二共振布线间以非接触的方式传送高频信号,具备: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与上述第一基板对置设置;在上述第一基板上,设有:上述第一共振布线,其形状是,环绕形状的一部分由于开放部而开放的形状;以及第一输入输出布线,连接于上述第一共振布线上的第一连接部;在上述第二基板上,设有:上述第二共振布线,具有与上述第一共振布线相同的布线宽度及相同的形状;第二输入输出布线,连接于上述第二共振布线上的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位于距上述第二共振布线的一端为规定距离的位置;以及第三输入输出布线,连接于上述第二共振布线上的第三连接部,该第三连接部位于距上述第二共振布线的另一端为上述规定距离的位置;在从与上述第一基板的主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共振布线及上述第二共振布线点对称地配置,并且上述第一共振布线及第二共振布线的轮廓一致,在向上述电磁共振耦合器输入了上述高频信号的情况下,上述第二连接部及上述第三连接部的电力是上述第二共振布线的与上述第一连接部重叠的位置处的电力的1/2。由此,实现利用了电磁共振耦合的非常小型的单端/差动变换器。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电磁共振耦合器能够实现信号的非接触传送,因此能够对输入输出端子间的接地进行分离(绝缘)。进而,由于利用了电磁共振耦合,因此能够实现损失少的非接触信号传送装置。此外,可以是,上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距上述第一共振布线的一端的距离为相当于上述第一共振布线的布线长的1/4长度的位置;上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距上述第二共振布线的一端的距离为相当于上述第二共振布线的布线长的3/8长度的位置;上述第三连接部设置在距上述第二共振布线的另一端的距离为相当于上述第二共振布线的布线长的3/8长度的位置。此外,可以是,上述第一共振布线及上述第二共振布线的布线长是该第一共振布线及该第二共振布线内的上述高频信号的波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井秀一丸野进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