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43632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8 2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其包括一级泄流槽、二级泄流槽、消力池、消力池尾坎以及下游护坦,所述泄槽隔墙置于所述一级泄流槽内,所述二级泄流槽设于所述一级泄流槽与所述消力池之间,所述消力池尾坎以及下游护坦顺序连接所述消力池,所述一级泄流槽尾部与所述消力池存在高程差,所述二级泄流槽的尾端设有挑坎。相对于现有底流消能工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新型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改变了泄流曲线,通过将部分下泄主流上挑,并与主流发生碰撞,加剧了水流流态的紊动,避免水流直接冲击消力池底板,在提高消能效率的同时,减小了消力池内的水流脉动,保障了泄流建筑物的安全运行及使用寿命,可广泛应用于不同流量、不同形式的泄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其包括一级泄流槽、二级泄流槽、消力池、消力池尾坎以及下游护坦,所述泄槽隔墙置于所述一级泄流槽内,所述二级泄流槽设于所述一级泄流槽与所述消力池之间,所述消力池尾坎以及下游护坦顺序连接所述消力池,所述一级泄流槽尾部与所述消力池存在高程差,所述二级泄流槽的尾端设有挑坎。相对于现有底流消能工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新型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改变了泄流曲线,通过将部分下泄主流上挑,并与主流发生碰撞,加剧了水流流态的紊动,避免水流直接冲击消力池底板,在提高消能效率的同时,减小了消力池内的水流脉动,保障了泄流建筑物的安全运行及使用寿命,可广泛应用于不同流量、不同形式的泄流。【专利说明】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泄洪消能设施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大型水利工程的二级泄流槽碰撞消能的新型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
技术介绍
底流消能是利用水跃进行流态转变及消刹能力的一种消能形式,底流消能不受地基限制,且具有流态稳定、雾化影响小等优点,但其射流临底,底部水流水力学指标很高,而且消力池底需建护坦,因此是一种耗费较大的消能设施。由于常规消能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提高底流消能工结构消能率,水利工作者常采用设置辅助消能工的方案,例如专利号CN201512774U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底孔泄洪消能结构,专利技术中在底孔出口端设置了折流墩。挑流消能是通过挑流鼻坎将高速下泄水射流导入到远离坝址的区域,形成挑流消能。挑流射流在空中掺气、扩散并相互碰撞,消除部分能量,进入下游水面后,在水体内扩散,并与两侧水体发生剪切作用进行消能。结合挑流消能的特点,专利号CN101538841A的中国专利在底流消能工结构基础上公开了一种消力池内的差动式挑流消能工,在消力池内设置三角形挑坎完成辅助消能。虽然这些辅助消能工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布置方案的确定较为复杂且容易产生空蚀或遭撞击破坏,另外,这些措施弓I起的回流对坝址威胁较大。因此,如何提高底流消能工结构消能率,解决底板水力学指标与高水头、大单宽流量之间的矛盾,使其应用于大型水利工程是目前底流消能研究的关键点,也是本专利技术的直接出发点。综上所述,提供一种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开于该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一般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大型水利工程的二级泄流槽碰撞消能的新型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以克服传统底流消能工结构的不足。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所述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包括一级泄流槽、二级泄流槽、消力池、消力池尾坎以及下游护坦,所述二级泄流槽设于所述一级泄流槽与所述消力池之间,所述消力池尾坎以及下游护坦顺序连接所述消力池,所述一级泄流槽尾部与所述消力池存在高程差,所述二级泄流槽包括溢流曲面和末端挑坎。优选地,所述的组合式底流消能工包括泄槽隔墙,所述泄槽隔墙设置于所述的一级泄流槽内,并将所述一级泄流槽按照水流方向分成多个部分,便于形成水流多股下泻方式。优选地,所述二级泄流槽的末端挑坎为连续型挑坎。优选地,所述二级泄流槽的末端挑坎为差动型挑坎。优选地,所述二级泄流槽的溢流曲面与所述一级泄流槽的末端平滑连接。优选地,所述溢流曲面的表面曲线为抛物线【权利要求】1.一种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所述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包括一级泄流槽(1)、二级泄流槽(3)、消力池(4)、消力池尾坎(5)以及下游护坦(6),所述二级泄流槽(3)设于所述一级泄流槽(I)与所述消力池(4)之间,所述消力池尾坎(5)以及下游护坦(6)顺序连接所述消力池(4),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泄流槽(I)尾部与所述消力池(4)存在高程差,所述二级泄流槽(3)包括溢流曲面和末端挑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式底流消能工包括泄槽隔墙(2),所述泄槽隔墙(2)设置于所述的一级泄流槽(I)内,并将所述一级泄流槽(I)按照水流方向分成多个部分,便于形成水流多股下泄方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泄流槽(3)的末端挑坎为连续型挑坎。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泄流槽(3)的末端挑坎为差动型挑坎。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泄流槽(3)的溢流曲面与所述一级泄流槽(I)的末端平滑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曲面的表面曲线为抛物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泄流槽(3)的长度(L)的范围为2P~3P,其中,P为所述一级泄流槽(I)的末端到消力池(4)底板的高度。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泄流槽(3)的底面与所述消力池(4)的底板重合,所述末端挑坎的高度(Ii1)为L/8~L/4,所述末端挑坎的挑角为45度。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挑坎的形状为反弧形,所述反弧形的半径R为Ghtl~IOtv h0为所述一级泄流槽(I)末端的水深。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动型挑坎包括高坎和低坎,所述高坎的高度h为L/8~L/4,所述高坎的挑角为45度,所述低坎挑角为35~45度,所述挑坎的坎宽Id1 ^ hk,hk为所述尾端挑坎的坎顶水深的铅直投影高度。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泄流槽(3)的溢流曲面表面为连续的平滑曲面。12.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泄流槽(3)的溢流曲面表面设置有隔墩,将所述溢流曲面设置成间隔型曲面。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槽隔墙(2)延长至所述二级泄流槽(3)的尾部,所述泄槽隔墙(2)设有流线型尾部,所述流线型尾部伸出所述二级泄流槽(3)的末端,所述流线型尾部的长度a为所述泄槽隔墙(2)厚度的.1.5~2倍。【文档编号】E02B8/06GK103498451SQ201310445059【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6日 【专利技术者】戴会超, 郑铁刚, 张培培, 杨文俊, 牛志攀 申请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所述碰撞式组合底流消能工结构包括一级泄流槽(1)、二级泄流槽(3)、消力池(4)、消力池尾坎(5)以及下游护坦(6),所述二级泄流槽(3)设于所述一级泄流槽(1)与所述消力池(4)之间,所述消力池尾坎(5)以及下游护坦(6)顺序连接所述消力池(4),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泄流槽(1)尾部与所述消力池(4)存在高程差,所述二级泄流槽(3)包括溢流曲面和末端挑坎。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会超郑铁刚张培培杨文俊牛志攀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