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州大学专利>正文

从泥鳅体内筛选的溶藻菌及利用其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537483 阅读:2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3 2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从泥鳅体内筛选的溶藻菌及利用其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方法,属于蓝藻处理的微生物学技术领域。提供了溶藻细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保藏编号为CGMCCNo.7517。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利用溶藻细菌降解铜绿微囊藻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以食藻泥鳅的内脏及组织液为分离源,铜绿微囊藻为试验源,分离得到溶藻菌LR5。在最佳条件下,溶藻菌LR5对铜绿微囊藻192h去除率可达98.95%,溶藻效果非常理想,同时将食藻的泥鳅作为高效溶藻菌筛选的新的菌种来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属于蓝藻处理的微生物学
。提供了溶藻细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保藏编号为CGMCCNo.75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利用溶藻细菌降解铜绿微囊藻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以食藻泥鳅的内脏及组织液为分离源,铜绿微囊藻为试验源,分离得到溶藻菌LR5。在最佳条件下,溶藻菌LR5对铜绿微囊藻192h去除率可达98.95%,溶藻效果非常理想,同时将食藻的泥鳅作为高效溶藻菌筛选的新的菌种来源。【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属于蓝藻处理的微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从食藻泥鳅体内筛选的溶藻菌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含N、P等元素的污水排放入自然水体,带来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滇池、巢湖和太湖等重要水源区蓝藻水华年年爆发,同时藻细胞的生长死亡还会伴有藻毒素的释放,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及居民饮用水的安全。目前,蓝藻处理主要采用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法有机械打捞法、气浮法、稀释法等,短时间内可对小型水域起到比较好的除藻效果,但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且治标不治本。化学法主要是通过向水体投加杀藻剂或絮凝剂,该方法见效快,但是药效结束后蓝藻依然会大肆生长,同时化学药剂的加入可能会对水生动植物造成伤害,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有带来二次污染的潜在问题。常规的生物法主要是通过种植高等水生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设置人工浮岛等方式进行生物控藻,生态无二次污染,取得了比较好的处理效果。但是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受周期和季节的限制,且处理成本较高,如何寻找一种更为高效的生物控藻法意义重大。近年来,很多学者研究表明,水体中蓝藻的死亡与溶藻菌的存在有着重要联系。《中国农学通报》(2009)第25卷第20期267-271页报道了王海玉等从滇池水样中分离出I株红色细菌W-04,并将其与微囊藻毒素进行共培养,当菌藻体积比为10:100时,第8天使藻细胞残存数为O。专利号为201210276032.5的专利,张文艺等(即本专利技术人)从黄化藻液中筛选到的一株溶藻菌TL,在投菌量为菌藻体积比> 1:10,光循环(光照周期12 h:12 h)的条件下,96h时菌株对铜绿微囊藻去除效率可达到62.45%以上。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关于溶藻菌的研究报道,但一般都是从蓝藻频发的水体或底泥中筛选,菌种的来源较为单一。泥鳅作为一种食藻性鱼类,其胃中的食物团里含有大量硅藻、绿藻、蓝藻、棵藻、丝状藻等。专利号为201210266572.5的专利,张文艺等(即本专利技术人),将泥鳅养殖在一定浓度的奶牛场粪便发酵液中,利用泥鳅在缺氧环境,可食用与其共生的蓝藻、丝状藻等微生物的生活习性,不另外投加泥鳅饵料,即可对养殖池中的总磷的削减量为每亩7.2 X IO4-L 15 X 105mg ;对氨氮的削减量为每亩2.45X 105_3.95X 105mg,从而达到净化奶牛场粪便发酵液的目的。因此可以推断:食藻性鱼类的泥鳅内脏中可能含有可以溶解藻类的细菌。本专利技术以太湖流域的野生泥鳅作为溶藻细菌的分离源,经富集培养后筛选出能够降解铜绿微囊藻的菌株。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溶藻菌的菌种来源较为单一的问题,针对太湖优势藻种铜绿微囊藻而提供的一种从食藻泥鳅内脏及其组织液中筛选具有良好溶藻性能的菌株,并利用其降解铜绿微囊藻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从食藻泥鳅内脏及其组织液中分离筛选得到的溶藻菌LR5,经鉴定其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ims并于2013年4月26日保藏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I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登记入册编号为CGMCC N0.7517。利用上述溶藻效果最佳的菌株LR5降解铜绿微囊藻的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从菌株LR5的斜面培养基中挑取一环菌接入装有新鲜细菌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在温度为28°C,转速为130 r/min的振荡培养箱中活化培养17 h至对数生长期,再按照1:2-1:20之间不同的菌藻体积比接种对数期的菌液至新鲜铜绿微囊藻液中,初始叶绿素a(Chla)浓度为53.33- 86.18 mg/m3,于温度26°C、光强2500 lux、五种不同光暗周期、四种不同菌液处理方式下于光照培养箱中静置培养,定时手动混匀藻菌液并观察藻菌液的生长情况,每天取样测定Chla剩余含量,考察不同条件下LR5菌液对铜绿微囊藻的降解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五种不同光暗周期分别为:①24h:0h 0h:24h 12h:12h ;④ 6h: 18h ;(5) 18h:6h。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四种不同菌液处理方式分别为:①菌液,不作处理;②菌液10000r/min离心15min后取上清液;③收集②离心后的菌体,经无菌水洗涤3次后制备菌悬液;④将菌液121°C、100 KPa的条件下灭菌25 min。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细菌液体培养基组成如下:蛋白胨10 g,牛肉膏3 g,NaCl 5 g,蒸馏水1000 mL,pH 7.2-7.4。该`细菌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菌株的活化过程。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细菌固体培养基的组成如下:蛋白胨10 g,牛肉膏3 g, NaCl 5 g,琼脂粉20-24 g,蒸馏水1000 mL, pH 7.2-7.4。该细菌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菌株分离筛选的培养过程。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铜绿微囊藻培养液的组成如下:NaNO3 1.5 g,K2HPO4 0.04 g,MgSO47H20 0.075 g,CaCl2 2H20 0.036 g,柠檬酸 0.006 g,柠檬酸铁铵 0.006 g, EDTA-Na2 0.001g,NaCO3 0.02 g,微量元素溶液I mL,蒸馏水1000 mL, pH 7.10该培养液主要用于铜绿微囊藻的培养过程。上述的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的微量溶液:硼酸2.86 g,MnCl2.4H20 1.86 g,ZnSO4.7H20 0.22 g, Na2MoO4.2H20 0.39 g, CuSO4.5H20 0.08 g, Co (NO3) 2.6H20 0.05 g,蒸懼水1000 mL。上述培养基和溶液均于高压灭菌锅中121 °C、100 KPa的条件下灭菌25 min后使用。作为本专利技术上述降解铜绿微囊藻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选取培养17 h的LR5菌液,按照1:20的菌藻体积比,接种5 mL菌液至100 mL新鲜铜绿微囊藻液中,初始Chla浓度为62.41 mg/m3,于温度26°C、光强2500 lux、光暗周期12h: 12 h的光照培养箱中静置培养192 h,该溶藻菌LR5对铜绿微囊藻的降解效果最佳。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本专利技术以食藻泥鳅的内脏及组织液为分离源,铜绿微囊藻为试验源,分离得到溶藻菌LR5。在最佳条件下,溶藻菌LR5对铜绿微囊藻192 h去除率可达98.95%,溶藻效果非常理想,同时将食藻的泥鳅作为高效溶藻菌筛选的新的菌种来源。【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从食藻泥鳅内脏及其组织液中分离筛选溶藻菌的方法,获得I株高效溶藻菌LR5,经鉴定其属于铜绿假单胞菌iPseudomonas Aeruginosa),并于2013年4月26日送交至中国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溶藻细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保藏编号为CGMCC?No.751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艺李仁霞陈雪珍冯国勇陈晶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