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球式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25600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2 1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夹球式固定结构,通过向上扳拉或向下推压承载体(43)带动第一连杆体(22)位移,而连带带动与之相连的该第二连杆体(23)沿该弧形导孔(122)位移,该第二连杆体(23)远离该弧形导孔(122)的一端发生转动而使夹座体(30)连动并相对该球头固定承座部(11)呈开启或闭合作动,以脱离或夹制于车尾的夹座体所设的夹头部,以达到使用便利性及结构稳定性佳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夹球式固定结构,通过向上扳拉或向下推压承载体(43)带动第一连杆体(22)位移,而连带带动与之相连的该第二连杆体(23)沿该弧形导孔(122)位移,该第二连杆体(23)远离该弧形导孔(122)的一端发生转动而使夹座体(30)连动并相对该球头固定承座部(11)呈开启或闭合作动,以脱离或夹制于车尾的夹座体所设的夹头部,以达到使用便利性及结构稳定性佳的功效。【专利说明】夹球式固定结构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夹球式固定结构,尤指一种应用于车尾端附加的踏板、托盘、携车架与车体连接结构的所属

技术介绍
按目前现有的自行车置放架与车体连结结构,其是于车体尾端设有夹球体,另于自行车置放架设有套合座体,该套合座体的内壁距离大于或等于夹球体直径,且该套合座体的底侧设有一定位套合槽,另套合座体的顶面设有一压杆件,借助将自行车置放架的套合座体与设于车体尾端的夹球体套合,即套合座体的内壁卡制于夹球体的侧缘及顶缘,另套合座体的定位套合槽定位卡制于夹球体底侧,并以压杆件将夹球体压制固定于套合座体内,但其具有下列问题存在: 1.使用便利性差:其夹球体以压杆件限制于套合座体内,当套合座体所设的自行车置放架承载时,需扶持自行车置放架再同时操作压杆件使夹球体限制于套合座体内,如此需兼顾扶持自行车置放架及操作压杆件,控制不易,故其使用便利性差。2.安全性不佳:其夹球体以压杆件限制于套合座体内,当套合座体所设的自行车置放架承载时,该夹球体产生反作用力推向压杆件,易产生压杆件松脱、变形或损毁,而使夹球体脱离套合座体,使车辆于行驶时造成危安事件,故其安全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有鉴于现有自行车置放架与车体连结结构承载力不足及安全性不佳的问题,乃完成本专利技术的夹球式固定结构。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球式固定结构,其由一固定座本体、至少二连杆组、一夹座体、一承杆座体及一微调控制组所构成,该连杆组分别设于固定座本体的侧壁两侧,而固定导片体的一端所设枢合穿制孔以枢合件枢合于侧壁的位移调整孔,另相互层叠并以枢合件枢合的固定导片体、第一连杆体及第二连杆体,该枢合件端部相对滑动设于侧壁的弧形导孔中,且第二连杆体的自由端所设枢合穿制孔,与夹座体所设枢接孔相对,并以该枢接孔相对所设枢接件枢合,而夹座体所设穿制孔,与固定座本体的侧壁部所设枢合固定孔及承杆座体的固定座所设枢合孔相对,并以该固定座本体的侧壁部所设枢合固定孔的枢合件枢合,另第一连杆体的自由端所设枢合穿制孔,与承杆座体的承杆所设固定孔,以枢合件相互枢接结合,而微调控制组设于固定座本体所设两侧壁间,且U型固定座所设导孔,相对于侧壁所设位移调整孔,并以枢合连杆组的固定导片体、第一连杆体及第二连杆体所设枢合穿制孔的枢合件枢合固定,通过向上或下扳动承杆座体所设承载体,连动与承杆枢接的连杆组所设第一连杆体,使相互枢接的固定导片体及第二连杆体,相对于固定座本体的侧壁所设弧形导孔位移滑动,使第二连杆体向前或后推拉动枢合的夹座体,而令夹座体的夹头导座部相对于固定座本体所设球头固定承座部呈开启或闭合状态,以脱离或夹制固设于车尾的夹座体所设夹头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可简化使用的困难度并增加结构稳定性,另调整微调控制组的调整螺杆,使U型固定座位移,借助连接杆连动连杆组的固定导片体,使固定导片体相对于固定座本体的侧壁部所设位移调整孔,形成作动距离及夹座体的夹头导座部相对于固定座本体所设球头固定承座部启闭间距的调整,以达使用便利性及结构稳定性佳的功效。【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合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合另一角度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分解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第一夹制作动状态参考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第二夹制作动状态参考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第三夹制作动状态参考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第四夹制作动状态参考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第五夹制作动状态参考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剖面状态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微调控制组调整状态参考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承杆座体的承载体更换为篮网托盘状态参考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承杆座体的承载体更换为携车架状态参考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固定座本体11球头固定承座部12侧壁 120枢合固定孔121位移调整孔122弧形导孔 20连杆组21固定导片体210枢合穿制孔 22第一连杆体220枢合穿制孔23第二连杆体 230枢合穿制孔30夹座体 31夹头导座部 32枢接孔320枢接件33穿制孔 40承杆座体41承杆410固定孔 42固定座420枢合孔43承载体 50微调控制组51 U型固定座510导孔 511穿孔 52抵推板 520螺合孔 53调整螺杆54连接杆 60球座体 61球头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贵审查委员能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他目的,兹以如后的较佳实施例附以附图详细说明如后,但本图例所说明的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并非为专利申请上的唯一限制。请配合参阅图1-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夹球式固定结构的立体组合、立体组合另一角度、立体分解状态示意图,其包括: 一固定座本体10,该固定座本体10设有一球头固定承座部11,而球头固定承座部11的二侧分设有一侧壁12,该二侧的侧壁12相对设有一枢合固定孔120、一长条形位移调整孔121及一弧形导孔122 ; 至少二连杆组20,该连杆组20分别设有一固定导片体21、一第一连杆体22及一第二连杆体23,且固定导片体21、第一连杆体22及第二连杆体23 二侧分别设有一枢合穿制孔(210、220、230),该固定导片体21、第一连杆体22及第二连杆体23的一侧枢合穿制孔(210,220,230)依序层叠并以枢合件枢合,其连杆组20分别设于固定座本体10的侧壁12的二侧,而固定导片体21的一端所设枢合穿制孔210以枢合件枢设于侧壁12的位移调整孔121,另相互层叠并以枢合件枢合的固定导片体21、第一连杆体22及第二连杆体23,该枢合件端部相对滑动设于侧壁12的弧形导孔122中; 一夹座体30,该夹座体30设有一夹头导座部31、一枢接孔32及一穿制孔33,该枢接孔32穿制设有一枢接件320,其夹座体30所设枢接孔32,与连杆组20的第二连杆体23自由端所设枢合穿制孔230相对,并以枢接件320相互枢合在一起。一承杆座体40,该承杆座体40设有一承杆41、一固定座42及一承载体43,该承杆41设有一固定孔410,而固定座42 二侧相对设有一枢合孔420,其承杆座体40的固定座42所设枢合孔420与夹座体30的穿制孔33及固定座本体10的侧壁部12所设枢合固定孔120相对,并以枢合件枢合,而承杆41所设固定孔410,与连杆组20的第一连杆体22自由端所设枢合穿制孔220,以枢合件相互枢接结合;以及 一微调控制组50,该微调控制组50设有一U型固定座51、一抵推板52、一调整螺杆53及一连接杆54,该U型固定座51的二侧分设有一导孔510,而U型固定座51的封闭侧设有一穿孔511,且抵推板52设有一螺合孔520,而调整螺杆53端部螺合于抵推板52的螺合孔520,并穿过U型固定座51的穿孔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夹球式固定结构,其特征包括:一个固定座本体(10),该固定座本体设有一个球头固定承座部(11),而球头固定承座部的两侧侧分设有一个侧壁(12),该两侧的侧壁(12)相对设有一个枢合固定孔(120);二连杆组(20),设于该两侧壁(12)的两侧,该连杆组(20)分别至少设有一第一连杆体(22)及一第二连杆体(23),该第一连杆体(22)的一端与第二连杆体(23)的一端相叠置枢接;?一个夹座体(30),该夹座体设有一个夹头导座部(31)及一个穿制孔(33);以及一个承杆座体(40),该承杆座体设有承杆(41)、固定座(42)及承载体(43),该固定座(42)与夹座体(30)及固定座本体(10)枢合;该第一连杆体(22)的另一端与该承杆(41)枢接,该第二连杆体(23)的另一端与该夹座体(30)相枢接;通过向上扳拉或向下推压承载体(43),带动第一连杆体(22)位移,而连带带动与之相连的该第二连杆体(23)位移,而使夹座体(30)连动并相对该球头固定承座部(11)呈开启或闭合作动,以脱离或夹制于车尾的夹座体所设的夹头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秋桂
申请(专利权)人:高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