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丝缠绕吊具、系统及其缠绕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454678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8 17: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丝缠绕吊具,包括:位于竖直方向的滑杆;等间距设置于滑杆四周的至少四个支架,支架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向外折弯形成有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支架和滑杆之间连接有连接件,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不同的高度上将支架与滑杆连接,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上方,第一连接件套设于滑杆上并可与所述滑杆相对上下滑动,所述的支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的滑杆,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吊具的缠绕方法。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钢丝缠绕吊具,可以避免使用工子轮,因此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丝缠绕吊具,包括:位于竖直方向的滑杆;等间距设置于滑杆四周的至少四个支架,支架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向外折弯形成有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支架和滑杆之间连接有连接件,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不同的高度上将支架与滑杆连接,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上方,第一连接件套设于滑杆上并可与所述滑杆相对上下滑动,所述的支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的滑杆,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吊具的缠绕方法。采用本专利技术的钢丝缠绕吊具,可以避免使用工子轮,因此成本低。【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胎圈钢丝的生产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发胎圈钢丝,当时胎圈钢丝生产技术不够成熟,再加上国际技术壁垒严重,导致我国胎圈钢丝生产工艺水平落后,基本都是冷拉胎圈钢丝。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橡胶工业快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子午线轮胎生产飞速发展,胎圈钢丝用量与日俱增,目前我国年生产能力达到万吨的胎圈钢丝生产企业已有10余家。胎圈钢丝规格和结构对其使用性能和生产成本影响较大。胎圈钢丝正从较细规格、单一品种向粗规格、多品种发展,冷拉胎圈钢丝逐步淘汰,回火胎圈钢丝得到普及,从普通强度胎圈钢丝升级到高强度胎圈钢丝,甚至有些企业已经开始生产超高强度回火胎圈钢丝。胎圈钢丝生产过程中需要经历粗拉、热处理、中丝拉拔和回火镀铜等工序,在钢丝加工完成之后,一般需要通过工字轮对加工后的钢丝进行收线,并最终通过纸芯进行包装。因此在生产、销售以及运输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工字轮,大大增大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本专利技术的钢丝缠绕吊具无需使用工子轮,大大降低了成本。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丝缠绕吊具,包括:位于竖直方向的滑杆;等间距设置于所述滑杆四周的至少四个支架,所述的支架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向外折弯形成有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所述的支架和滑杆之间连接有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不同的高度上将所述的支架与滑杆连接,所述的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件套设于所述滑杆上并可与所述滑杆相对上下滑动,所述的支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的滑杆,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优选的,在上述的钢丝缠绕吊具中,所述的第二连接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长度。优选的,在上述的钢丝缠绕吊具中,所述的滑杆的顶端还设有吊环。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钢丝缠绕吊具的缠绕方法,包括:S1、初始位置时,第二连接件位于水平装置,支架下方的开口大于上方的开口,对钢丝进行缠绕,钢丝被绕设在支架的外侧;S2、钢丝绕满之后,提升吊环,吊环带动滑杆上升,第二连接件绕滑杆转动,支架的下端开口收缩,缠绕完成的钢丝从钢丝缠绕吊具的下方脱落。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钢丝缠绕系统,所述的钢丝缠绕系统包括钢丝缠绕吊具以及位于所述钢丝缠绕吊具下方的取线轮,所述的钢丝缠绕吊具包括:位于竖直方向的滑杆;等间距设置于所述滑杆四周的至少四个支架,所述的支架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向外折弯形成有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所述的支架和滑杆之间连接有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不同的高度上将所述的支架与滑杆连接,所述的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件套设于所述滑杆上并可与所述滑杆相对上下滑动,所述的支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的滑杆,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所述的取线轮的轴线与所述滑杆的轴线重合。优选的,在上述的钢丝缠绕系统中,所述的第二连接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长度。优选的,在上述的钢丝缠绕系统中,所述的滑杆的顶端还设有吊环。优选的,在上述的钢丝缠绕系统中,所述取线轮的侧边开设有凹槽,所述支架的底端收容于该凹槽内。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钢丝缠绕系统的缠绕方法,包括:S1、初始位置时,第二连接件位于水平装置,支架下方的开口大于上方的开口,对钢丝进行缠绕,钢丝被绕设在支架的外侧;S2、钢丝绕满之后,提升吊环,吊环带动滑杆上升,第二连接件绕滑杆转动,支架的下端开口收缩,缠绕完成的钢丝从钢丝缠绕吊具的下方脱落,并套设于收线轮的外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钢丝缠绕吊具,可以避免使用工子轮,因此成本低。【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中钢丝缠绕吊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中钢丝缠绕吊具的俯视图。图中:1.滑杆;2.支架;21.第一折弯部;22.第二折弯部;3.第一连接件;4.第二连接件;5.吊环。【具体实施方式】现有技术中,钢丝加工完成之后,一般需要通过工字轮对加工后的钢丝进行收线,并最终通过纸芯进行包装。因此在生产、销售以及运输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工字轮,大大增大了成本。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解决现有采用传统工字轮缠绕钢丝中存在的多种缺陷和不足。具体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钢丝缠绕系统,所述的钢丝缠绕系统包括钢丝缠绕吊具以及位于所述钢丝缠绕吊具下方的取线轮,所述的钢丝缠绕吊具包括:位于竖直方向的滑杆;等间距设置于所述滑杆四周的至少四个支架,所述的支架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向外折弯形成有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所述的支架和滑杆之间连接有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不同的高度上将所述的支架与滑杆连接,所述的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件套设于所述滑杆上并可与所述滑杆相对上下滑动,所述的支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的滑杆,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所述的取线轮的轴线与所述滑杆的轴线重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钢丝缠绕系统的缠绕方法,包括:S1、初始位置时,第二连接件位于水平装置,支架下方的开口大于上方的开口,对钢丝进行缠绕,钢丝被绕设在支架的外侧;S2、钢丝绕满之后,提升吊环,吊环带动滑杆上升,第二连接件绕滑杆转动,支架的下端开口收缩,缠绕完成的钢丝从钢丝缠绕吊具的下方脱落,并套设于收线轮的外侧。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参图1和图2所示,钢丝缠绕吊具包括位于竖直方向的滑杆I。滑杆I的四周等间距设置有四个支架2,支架2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向外折弯形成有第一折弯部21和第二折弯部22。支架2的外侧用于缠绕钢丝,第一折弯部21和第二折弯部22用以限制钢丝脱离支架。易于想到的是,支架2的数量也可以大于4个。支架2和滑杆I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3和第二连接件4,第一连接件3和第二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丝缠绕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竖直方向的滑杆;等间距设置于所述滑杆四周的至少四个支架,所述的支架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向外折弯形成有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所述的支架和滑杆之间连接有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不同的高度上将所述的支架与滑杆连接,所述的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件套设于所述滑杆上并可与所述滑杆相对上下滑动,所述的支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的滑杆,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一铭陆海周黄山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胜达钢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