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水相生物油制备混合醇类液体燃料的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430632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1 2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相生物油制备混合醇类液体燃料的方法和装置,该装置包括水相生物油酯化系统、中温催化加氢系统、分离与提纯系统。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水相生物油原料进行酯化,将水相生物油中的羧酸转化为酯类;中温条件下对酯化产物催化加氢;经分离提纯后得到混合醇类液体燃料,部分混合醇类作为酯化反应物通入酯化系统,实现循环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先对水相生物油原料进行酯化处理,降低水相生物油酸度,提高水相生物油稳定性和催化加氢反应活性,相比于传统水相生物油催化加氢过程,大大提高了混合醇的收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相生物油制备混合醇类液体燃料的方法和装置,该装置包括水相生物油酯化系统、中温催化加氢系统、分离与提纯系统。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水相生物油原料进行酯化,将水相生物油中的羧酸转化为酯类;中温条件下对酯化产物催化加氢;经分离提纯后得到混合醇类液体燃料,部分混合醇类作为酯化反应物通入酯化系统,实现循环利用。本专利技术先对水相生物油原料进行酯化处理,降低水相生物油酸度,提高水相生物油稳定性和催化加氢反应活性,相比于传统水相生物油催化加氢过程,大大提高了混合醇的收率。【专利说明】一种水相生物油制备混合醇类液体燃料的方法和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质资源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相生物油制备混合醇类液体燃料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介绍
生物质能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碳源,它能够通过多种技术途径转化成高品位的气体和液体燃料,与现有化石燃料技术具有很大的兼容性。此外,利用生物质能可以实现CO2的零排放,不会带来温室效应问题。大力开发生物质能,有利于减轻化石能源带来·的污染,是我国改善能源结构,实现碳减排目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技术制备液体燃料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它能以连续的工艺和工厂化生产方式将生物质转化成易储存、易运输、能量密度高的液体燃料一生物质快速热解油(以下简称“生物油”)。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技术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生物质快速热解制备的生物油一般分为水溶相(称为水相生物油)和水不溶相生物油(称为油相生物油),其中液体产物中60%以上的碳在水相生物油中,因此水相生物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然而从生物质直接热解获得的水相生物油仍然具有水分含量高、粘度高、热值低的缺点,目前只能在要求较低的锅炉燃油中应用,为了扩大它的应用范围必须对其进行精制处理。水相生物油品质提升工艺主要有物理方法和热化学(催化)法。物理方法有乳化法和分馏精制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较低成本调整与改善水相生物油特性,实现对水相生物油有机组分的有效分离与应用,但是本质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水相生物油含氧量高、热值低以及热稳定性差的缺点。热化学(催化)方法主要有水相生物油催化裂化法以及水相生物油催化加氢法,催化裂化是通过将水相生物油在催化剂作用下裂解以获得轻质油;水相生物油催化加氢的方法可以对水相生物油进行部分脱氧、饱和不饱和键、提升液体广物中混合醇等目标广物比例且碳转化率闻,获得闻品质生物质基液体燃料以及高价值平台化合物。采用选择性加氢和沸石催化裂解反应耦合的方法,能将水相生物油中不稳定的酸类、醛类、酮类和糖类等化合物转化为混合醇类稳定化合物,提高水相生物油热值,获得较高品质的液体燃料与化学品。对水相生物油物化特性的研究表明,水相生物油的pH值较低(2?3左右),这是因其含有大量酸性物质,主要是低级羧酸类,如乙酸和甲酸等。酸性对水相生物油的应用极其不利,不仅会增加储存和运输的成本,而且会腐蚀处理过程(如加氢过程)和燃烧器的主要部件。在水相生物油加氢过程中,羧酸也是催化加氢反应活性最差的组分,需要在高压、过量氢气条件下才能转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先对水相生物油进行酯化处理,再对酯化产物催化加氢制取混合醇类液体燃料装置,并提供了利用该装置进行混合醇类液体燃料的制备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水相生物油加氢品质提升过程中,水相生物油中羧酸类成分造成的反应活性差,催化加氢工艺条件要求苛刻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水相生物油制备混合醇类液体燃料的装置,它包括水相生物油酯化系统、中温催化加氢系统和分离与提纯系统;所述水相生物油酯化系统包括水相生物油储罐、水相生物油泵和酯化反应器,其中,水相生物油储罐出口与水相生物油泵入口相连,水相生物油泵出口与酯化反应器水相生物油入口相连,酯化反应器出口与中温催化加氢反应器酯化产物入口相连;所述中温催化加氢系统包括氢气储罐、氢气压缩机、中温催化加氢反应器、固液分离装置、催化剂再生装置和催化剂储槽,其中,氢气储罐出口与氢气压缩机入口相连,氢气压缩机出口与中温催化加氢反应器氢气入口相连,中温催化加氢反应器加氢产物出口与固液分离装置入口相连,固液分离装置固相出口与催化剂再生装置入口相连,催化剂再生装置出口与催化剂储槽入口相连,催化剂储槽出口再与中温催化加氢反应器催化剂入口相连,固液分离装置气相出口与气液分离器入口相连;所述分离与提纯系统包括气液分离器、抽样检测点和混合醇分流装置,其中,气液分离器出口与混合醇分流装置入口相连,抽样检测点设置在气液分离器出口和混合醇分流装置入口之间,混合醇分流装置设有回流出口和产物出口,混合 醇分流装置回流出口与酯化反应器醇类入口相连。利用上述装置进行水相生物油制备混合醇类液体燃料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水相生物油原料进行酯化,使水相生物油原料中的有机酸转化为酯类:将水相生物油储罐中的水相生物油原料通过水相生物油泵压入酯化反应器,水相生物油原料中的有机酸和通入的醇类发生酯化反应,有机酸被转化为酯类,得到酯化水相生物油;步骤二、在中温条件下,对酯化产物催化加氢:氢气储罐中的氢气经氢气压缩机加压,通入中温催化加氢反应器,同时分别加入步骤一得到的酯化水相生物油和催化剂,经过三相催化加氢反应后,生成的固液产物通入固液分离装置;固液分离装置分离出固相产物即催化剂,将催化剂送入催化剂再生装置,去除催化剂表面积炭,再生后的催化剂被送入催化剂储槽中储存,再被送入中温催化加氢反应器进行循环使用;固液分离装置分离出液相产物在固液分离装置中被加热蒸发而变成气相产物;步骤三、分离提纯得到混合醇类液体燃料:将步骤二生成的气相产物送入气液分离器,经过冷却、分馏、提纯,冷凝后的液相产物即为混合醇类产物,不冷凝气体为反应产生的尾气和部分未反应的氢气;对混合醇类产物在抽样检测点处取样检测合格后,将其通入混合醇分流装置,将一部分混合醇类送入酯化反应器中,作为水相生物油原料酯化处理所需的醇类原料,进行循环利用;剩余的为产品混合醇类液体燃料。步骤一中,所述酯化反应器工作温度为150?280°C,工作压力为6?lOMPa。步骤二中,所述中温催化加氢反应器工作温度为100?240°C,工作压力为5?SMPa ;所述三相催化加氢反应在浆态床中反应;所述催化剂为镍基分子筛。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水相生物油中羧酸类成分造成水相生物油稳定性不高,在催化转化过程中反应活性差,对催化加氢工艺条件要求苛刻,本专利技术方法先对水相生物油原料进行酯化处理,将水相生物油中羧酸类成分转化为中性的酯类,降低水相生物油酸度,提高水相生物油稳定性和催化加氢反应活性,相比于传统水相生物油催化加氢过程,大大提高了混合醇的收率。同时酯化预处理是降低腐蚀性、提高稳定性、减小粘度的有效手段。2、将制取的混合醇类液体燃料产物进行分流,一部分混合醇类回流入酯化反应器,作为酯化水相生物油的原料,实现了原料一产物一原料的循环利用。节约了购买醇类原料的成本,减少物料和能量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了绿色、循环工艺。3、本专利技术利用浆态床在中温条件下进行水相生物油催化加氢制取混合醇类液体燃料,与传统固定床水相生物油催化加氢技术相比,“固(催化剂)、液(水相生物油)、气(氢气)”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相生物油制备混合醇类液体燃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水相生物油酯化系统(Ⅰ)、中温催化加氢系统(Ⅱ)和分离与提纯系统(Ⅲ);所述水相生物油酯化系统(Ⅰ)包括水相生物油储罐(1)、水相生物油泵(2)和酯化反应器(3),其中,水相生物油储罐(1)出口与水相生物油泵(2)入口相连,水相生物油泵(2)出口与酯化反应器(3)水相生物油入口相连,酯化反应器(3)出口与中温催化加氢反应器(6)酯化产物入口相连;所述中温催化加氢系统(Ⅱ)包括氢气储罐(4)、氢气压缩机(5)、中温催化加氢反应器(6)、固液分离装置(7)、催化剂再生装置(8)和催化剂储槽(9),其中,氢气储罐(4)出口与氢气压缩机(5)入口相连,氢气压缩机(5)出口与中温催化加氢反应器(6)氢气入口相连,中温催化加氢反应器(6)加氢产物出口与固液分离装置(7)入口相连,固液分离装置(7)固相出口与催化剂再生装置(8)入口相连,催化剂再生装置(8)出口与催化剂储槽(9)入口相连,催化剂储槽(9)出口再与中温催化加氢反应器(6)催化剂入口相连,固液分离装置(7)气相出口与气液分离器(10)入口相连;所述分离与提纯系统(Ⅲ)包括气液分离器(10)、抽样检测点(11)和混合醇分流装置(12),其中,气液分离器(10)出口与混合醇分流装置(12)入口相连,抽样检测点(11)设置在气液分离器(10)出口和混合醇分流装置(12)入口之间,混合醇分流装置(12)设有回流出口和产物出口,混合醇分流装置(12)回流出口与酯化反应器(3)醇类入口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睿张会岩陈星沈德魁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