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07817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05 06:38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单元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单元包括具有若干第一端子的第一连接器、子电路板及外壳;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互相配合,第二连接器具有若干第二端子及一对导引孔;子电路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连接器附着在子电路板的第一表面,外壳从子电路板的第二表面侧包围子电路板及第一连接器,子电路板在对应第一连接器纵长两端的位置设有缺口,外壳设有穿过缺口而凸伸出子电路板第一表面的导引柱,导引柱可以插入第二连接器的导引孔内。由于电连接器组件的外壳设置导引柱,能够实现盲插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单元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单元包括具有若干第一端子的第一连接器、子电路板及外壳;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互相配合,第二连接器具有若干第二端子及一对导引孔;子电路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连接器附着在子电路板的第一表面,外壳从子电路板的第二表面侧包围子电路板及第一连接器,子电路板在对应第一连接器纵长两端的位置设有缺口,外壳设有穿过缺口而凸伸出子电路板第一表面的导引柱,导引柱可以插入第二连接器的导引孔内。由于电连接器组件的外壳设置导引柱,能够实现盲插功能。【专利说明】电连接器组件【
】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是一种增强盲插功能的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 2003年5月I日公告的中国台湾专利技术专利第531073号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其上设有能够收容多个端子的对接舌部。一对导引柱在对接舌部的两端形成。第二个连接器包括 绝缘基座,其上设置了一个对接腔。若干端子固定在绝缘基座上,并具有延伸入对接腔的接触部分。在绝缘基座上的侧壁两端还设置了一对导引孔,用来接收第一个连接器的两个导引柱。然而,在对接过程中导引柱必须与导引孔对齐,对于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并不是很容易。因此,希望能够设计出一个能够改善上述问题的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增强盲插功能的电连接器组件。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单元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单元包括具有若干第一端子的第一连接器、子电路板及外壳;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互相配合,第二连接器具有若干第二端子及一对导引孔;子电路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连接器附着在子电路板的第一表面,外壳从子电路板的第二表面侧包围子电路板及第一连接器,子电路板在对应第一连接器纵长两端的位置设有缺口,外壳设有穿过缺口而凸伸出子电路板第一表面的导引柱,导引柱可以插入第二连接器的导引孔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电连接器组件的外壳设置导引柱,能够实现盲插功能。【【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的彼此分开的第一连接器单元和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为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器单元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器单元展开后的另一个立体分解图。图6为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器单元的立体图。图7为图3所示安装在主电路板上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图8为图7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9为图7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的附视图。图10为第一连接器单元和第二连接器安装好后的立体图。图11为如图1沿虚线A-A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具体的说明。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100是安装在主电路板3上。这个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连接器单元I和第二连接器2。第一电连接单元I为线缆端连接器,连接有线缆4。第二连接器安装在主电路板3上,一般称为板端连接器。下面将介绍各连接器的具体结构。参照图4至图6,第一连接器单元I包括第一连接器11、子电路板12、外壳及线缆4,外壳包括绝缘盖13及金属外壳14,外壳从子电路板的第二表面侧包围子电路板12及第一连接器11。第一连接器11设有纵长本体110,本体沿纵长方向凹设有一个对接腔112。若干第一端子111固定在本体110上,其包括延伸入对接腔内的接触部及表面焊接型焊接脚。子电路板12为矩形结构,第一连接器11安装在第一表面上。若干的导电路径124设置在第一表面上,导电路径大致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包括用来与第一连接器11上的第一端子111的焊接脚完成电连接的接电片及线路。一对金属耳125形成于第一连接器11的两端,竖立在子电路板12的第一表面上。子电路板12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两个相对边缘形成了两个呈开口状的缺口。缺口位于导电路径的两端,每一个缺口分包括外开口 122及位于外开口内侧的内开口 121,内开口小于外开口,内、外开口的一侧边彼此对齐。在子电路板的第一表面,导电路径的一侧的线路供线缆41连接,相对的另一端的两侦仪即沿第二方向)则设有焊垫126,第二表面亦设有焊垫126,该焊垫设置在邻近第一线缆42的两侧,所以,上述焊垫126位于子电路板不同的两侧。此外,若干的焊接元件123设置在子电路板的第二表面,这些焊接元件123恰好位于第一表面线缆42的相对侧并连接对应的导电线路124上。若干的第二电缆42焊接到焊接元件123,并能够与第一连接器11导电。绝缘盖13包括一个矩形的基部130和一对沿着基座130纵长两端向下延伸的垫高部131。一对导引柱132分别相邻于两个垫高部,从基座130上向下延伸。在垫高部131和导引柱132之间设有一段间隙133,用来使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2的连接容易些。绝缘盖13自子电路板12的第二表面插入并安装在第二表面侧,其中,导引柱132和垫高部131固定在子电路板12的缺口内。即导引柱132收容于狭窄的内开口 121内,且向下突出子电路板12的第一表面,用来在对接过程中提供引导功能。垫高部131收容在较宽的外开口 122内,垫高部131超过第一表面,且比导引柱132更突出第一表面,以支持第一连接器11的对接过程,即当第二连接器插入第一连接器时,第二连接器由两个垫高部限制,两导引柱分别位于第一连接器与垫高部之间,并与第一连接器及垫高部间隔一定的距离。金属外壳14是通过对一个金属板冲压和弯曲制成,其包括一个附着在绝缘盖13基部130的主体部分140。前端壁141从主体部分140前边缘向下延伸,在其两端边缘处形成一对焊接部144。焊接部144焊接在子电路板12第一表面上对应位置的焊垫126上。一对焊接部143从主体部分140的后边缘接近其两端处向下延伸,亦焊接到子电路板12的第二表面上对应位置的焊垫126上。此外,一对锁定部142沿着主体140两端向下延伸,其末端弯折形成固定边145,固定边145插入而固定在设置于垫高部131外侧相应的收容槽1311 内。参照图7至图9,第二连接器2包括安装有若干第二端子23的绝缘本体21、金属遮蔽体22和金属固定片24。绝缘本体21包括一个主体段215,在其两端有一对导入段213。在主体215和导入段213之间设有一对组装凹槽214,用来收容金属遮蔽体22。主体部分215有一对相对设置纵长的侧壁210和一对端壁211,通过在侧壁和端壁之间设置对接腔使之相连接。在侧壁210的内侧沿着从上往下的方向设有若干第一端子槽2101。在侧壁210的上面设有若干开口 2102,与第一端子槽2101互相连通。具体的说,每一个开口 2102设置在一对第一端子槽210之间。一个对接舌板212向上延伸入对接腔216,对接舌板212在相对于第一端子槽的两侧壁上设有若干的第二端子槽2120。每一个第二端子槽2120都对着一个相应的第一端子槽2101。此外,若干凸块2103形成于侧壁210的外侧,且每一个凸块2103都呈L型构造。导入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单元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单元包括具有若干第一端子的第一连接器、子电路板及外壳;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互相配合,第二连接器具有若干第二端子及一对导引孔;子电路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连接器附着在子电路板的第一表面,外壳从子电路板的第二表面侧包围子电路板及第一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子电路板在对应第一连接器纵长两端的位置设有缺口,外壳设有穿过缺口而凸伸出子电路板第一表面的导引柱,导引柱可以插入第二连接器的导引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特伦斯·F·李托杨安仁徐国峻杜安·梵江怡霆吴明川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