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发清专利>正文

用于生产中空墙板的一次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0482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生产中空墙板的一次成型模具。它包括模框(10)和至少两个芯模(20),模框(10)由两个横框板(11、12)和两个纵框板(13、14)组装而成,芯模(20)的两个侧板(23、24)的下端分别通过铰链(25a、25b)铰接在底板(22)的横向两端,形成两可张合的钳形结构,顶板(21)在侧板(23、24)的上端与之镶拼形成芯模(20)的顶面,顶板(21)、底板(22)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顶板(21)并使钳形结构保持一定张开度的支撑体。组成芯模的构件数量减少,芯模的脱除更为方便、快捷。由于芯模构件的结构大为简化,使其制作更为容易,能较大幅度降低中空墙板一次成型模具的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生产中空墙板的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中空墙板由于重量轻,可大幅度地减轻建筑荷载,而且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和隔音性能,因此在建筑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中空墙板的典型结构为,墙板内具有由多个纵向中间肋板分隔的空腔,中间肋板与墙板上、下面板连接为一体,可增强墙板的结构强度。为能方便地在墙体内穿线布管,在墙板的两个横向侧板以及中间肋板上,开设有多个沿墙板纵向间隔设置的通孔。此外,为方便墙体施工时以多张墙板拼接,墙板的两横向侧板上还可分别设置相适配的公、母榫。最为理想的生产方式是,通过整体浇铸成型出墙板的各个部位及功能结构,以使墙板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现有中空墙板的上、下面板的厚度多在8mm左右,为使墙板结构强度达标,不得不将墙板设计成具有两个纵向端板的结构。为生产中能脱除用于成型墙板内部空腔的芯模,在该两个纵向端板上开设有多个沿横向间隔设置的纵向通孔。出于满足结构强度的需要,这些纵向通孔小于墙板内部空腔的横截面,这就带来了芯模脱除困难和中间肋板难于成型的技术问题。因此,目前大多数生产厂只能采用手工分步成型或将中间肋板提前预制的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也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为解决芯模脱除的难题,人们始终在对中空墙板的成型模具进行不断地改进,以期能真正地实现中空墙板的一次成型。譬如,在中国专利公告号CN2649298Y、授权公告日为2004年10月20日的技术专利说明书中,就公开了一种名称为“中空轻质隔墙条板一次成型模”的成型模具。使用该成型模具能真正地实现中空轻质隔墙条板的一次成型,所生产出的墙板各部位浆料填充饱满,具有很好的整体强度和外观质量,而且脱模比较容易。该模具还可使传统的生产过程得以简化,能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可方便地与浇铸装置、输送装置、烘烤干燥装置等配套,形成自动或半自动生产线。在该成型模具中,芯模包括分别设置在支撑杆上、下方的各一组由至少一个胎模单元组成的上胎模、下胎模,墙板的中间肋板及其上的横向通孔分别由相邻胎模单元的两相邻胎模基板的侧面之间的肋板间隙和肋板凸台浇铸成型。其中,肋板凸台典型的配置形式是,肋板凸台由设置在左上内胎模板、左下内胎模板、右上内胎模板、右下内胎模板等四块模板相向表面上的4个凸台部分拼合形成,肋板凸台的数量与墙板内部肋板上的横向通孔的数量相同。为提高芯模的使用寿命,胎模板一般多采用钢板制成,由于其表面形状复杂,造成其制作较为困难,模板生产成本较高。此外,由于组成芯模的构件数量较多,芯模脱除仍需占用较长的时间,其脱模便利性仍待进一步的提高。随着新国家标准JG/T169-2005的颁布和实施,轻质墙板上、下面板的厚度应大于12mm,这就为通过改变中空墙板的结构而进一步提高成型模具的脱模便利性带来了可能。通过增加轻质墙板上、下面板的厚度,或者增加中间肋板的数量,取消墙板的两个纵向端板结构亦能满足墙板的结构强度要求。因此,墙板内部空腔能以完全的横截面与墙板的两个纵向端面直通,通过对芯模的改进设计可使其脱除更为方便和容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其芯模脱除更为方便和容易的中空墙板一次成型模。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包括模框和至少两个芯模,模框由两个横框板和两个纵框板组装而成,各芯模沿模框的纵向设置,芯模侧壁与纵框板内壁之间间隔中空墙板横向侧板的厚度,相邻两芯模侧壁之间间隔中空墙板中间肋板的厚度,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模包括顶板、底板和两个侧板,其中,两个侧板的下端分别通过铰链铰接在底板的横向两端,形成两可张合的钳形结构;顶板在侧板的上端与之镶拼形成芯模的顶面;顶板、底板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顶板并使钳形结构保持一定张开度的支撑体。在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后,脱模时随着支撑体的拆除,顶板下落,解除与两个侧板的镶拼,两个侧板向内相向偏转一定角度,可方便地从中空墙板的纵向通孔内将芯模整体拉出。由于组成芯模的构件数量减少,因此芯模的脱除更为方便、快捷。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芯模的钳形体可以优选地采用这样的结构,即所述两个侧板的内侧壁、顶板的两横向侧面相对于芯模的竖直中心线由上至下向外倾斜。组装芯模时,由顶板推动两个侧板向外偏转一定角度至竖立状态。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提高组模和拆模的便利性,所述支撑体为至少两个沿芯模纵向间隔设置的支撑杆组成的支撑杆组,各支撑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顶板、底板铰接,支撑杆组与顶板、底板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为进一步提高组模和拆模的便利性,所述芯模的纵向一端还固定设置有丝杆螺母机构,该丝杆螺母机构作用于顶板上使其水平上升或下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组成芯模的构件数量减少,因此芯模的脱除更为方便、快捷;由于组成芯模的各构件的结构大为简化,使其制作更为容易,能较大幅度降低中空墙板一次成型模的生产成本。附图说明本说明书包括如下十二幅附图图1是中空墙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A-A剖面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1中B-B剖面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一次成型模具中模框组装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次成型模具中芯模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次成型模具中中间凸台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次成型模具组装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一次成型模具模框中一侧纵框板的横剖面图;图9是本技术一次成型模具模框中另一侧纵框板的横剖面图;图10是本技术一次成型模具的横剖面图;图11是本技术一次成型模具芯模的横剖面图;图12是本技术一次成型模具芯模的纵剖面图(局部)。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纵向端面1a、纵向端面1b、横向侧板2a、横向侧板2b、上面板3a、下面板3b、纵向通孔4、横向通孔5a、横向通孔5b、中间肋板6、横向通孔6a、母榫7a、公榫7b、模框10、横框板11、纵向通孔11a、横框板12、纵向通孔12a、纵框板13、纵框板凸台13a、梯形凸台13b、纵框板14、纵框板凸台14a、楔形边条14b、中间凸台17、支撑条18、芯模20、顶板21、底板22、侧板23、内侧壁23a、侧板24、内侧壁24a、铰链25a、铰链25b、支撑杆组26。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首先,对中空墙板的结构进行说明,这将有助于更加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各项技术措施。如图1、图2、图3所示,中空墙板通过整体浇铸成型出墙板的各个部位,如图中的横向侧板2a、横向侧板2b、上面板3a、下面板3b和中间肋板6。随着新国家标准JG/T169-2005的颁布和实施,取消传统中空墙板的两个纵向端板结构亦能满足墙板的结构强度要求,因此在墙板的两个纵向端面1a、纵向端面1b之间设置多个贯通的纵向通孔4可以成为新的典型结构,相邻纵向通孔4构成中间肋板6。以此为基础,为方便在墙体内穿线布管,在墙板的两个横向侧板2a、2b、以及中间肋板6上,分别开设有多个沿墙板纵向间隔设置的横向通孔5a、5b、横向通孔6a。更一步的,为方便墙体施工时以多张墙板拼接组装,墙板的两横向侧板2a、2b上还可分别设置相适配的母榫7a、公榫7b。显然,在本说明中书中,上述“横向侧板2a”、“横向侧板2b”、“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用于生产中空墙板的一次成型模具,包括模框(10)和至少两个芯模(20),模框(10)由两个横框板(11、12)和两个纵框板(13、14)组装而成,各芯模(20)沿模框(10)的纵向设置,芯模(20)侧壁与纵框板(13、14)内壁之间间隔中空墙板横向侧板(2a、2b)的厚度,相邻两芯模(20)侧壁之间间隔中空墙板中间肋板(6)的厚度,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模(20)包括顶板(21)、底板(22)和两个侧板(23、24),其中,两个侧板(23、24)的下端分别通过铰链(25a、25b)铰接在底板(22)的横向两端,形成两可张合的钳形结构;顶板(21)在侧板(23、24)的上端与之镶拼形成芯模(20)的顶面;顶板(21)、底板(22)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顶板(21)并使钳形结构保持一定张开度的支撑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发清
申请(专利权)人:刘发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