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电子定位线圈的节流回复弹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293838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0-30 23:07
一种用于在节流本体组件的节流电动机失效时、促使节流本体组件的节流板到达默认位置的螺旋扭转回复弹簧和节流本体组件。回复弹簧包括中间部分、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第一弹簧腿部以及第二弹簧腿部。该节流本体组件包括节流轴、第一衬套、第二衬套以及上述弹簧。由第一端部限定的第一端部中心轴线和由第二端部限定的第二端部中心轴线偏离由中间部分限定的中间部分中心轴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电子定位线圈的节流回复弹簧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内燃机的节流阀,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电子节流控制回复弹簧和组件,用以响应于电子节流控制系统的故障而将节流板定位在默认(default)位置。
技术介绍
用于控制通至发动机的空气量的电子节流控制系统(ETC)是众所周知的。位于节流本体组件中的节流板响应于从发动机控制单元(ECU)接收的信号来对由进气歧管接纳的空气量进行调节。在ECU基于来自节流板和/或位于ETC中的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的信号探测到可能的ETC故障时,ECU使得ETC失效。在ETC失效时,节流板回复弹簧用于将节流板定位在默认位置,以使得刚好足够的空气进入发动机,从而车辆驾驶员能以减小的车辆速度进行跛行模式。默认节流位置变化会不利地影响跛行模式驾驶性能。如果默认节流位置打开得过大,则车辆会比期望运动得更快,而如果默认节流位置闭合程度过大,则车辆无法具有充足的动力来进行爬坡。使用单个回复弹簧设计的现有技术ETC由于节流组件各部件的过大公差积累和/或构建节流板默认位置的特征而会出现这些不希望的跛行模式驾驶性能。已提出了双回复弹簧设计来减小默认位置变化量,然而双回复弹簧设计由于增大部件成本和组件复杂度仍是不理想的。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促使节流本体组件的节流板到达默认位置的螺旋扭转回复弹簧。该回复弹簧包括中间部分、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第一弹簧腿部以及第二弹簧腿部。该中间部分以中间卷绕半径进行卷绕,以有效地限定中间部分中心轴线、中间部分第一端以及中间部分第二端。第一端部以第一端卷绕半径进行卷绕并且从中间部分第一端延伸,以有效地限定第一端部中心轴线和第一端部终止部。第一端卷绕半径小于中间卷绕半径,且第一端部中间轴线偏离中间部分中心轴线。第二端部以第二端卷绕半径进行卷绕并且从中间部分第二端延伸,以有效地限定第二端部中心轴线和第二端部终止部。第二端卷绕半径小于中间卷绕半径,且第二端部中间轴线偏离中间部分中心轴线。该第一弹簧腿部从第一端部终止部延伸。该第二弹簧腿部从第二端部终止部延伸。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节流本体组件。该节流本体组件包括节流轴、第一衬套、第二衬套以及上述回复弹簧。该节流轴穿过节流本体组件的节流孔。该第一衬套围绕节流轴并且限定第一衬套外直径。该第二衬套围绕节流轴并且限定第二衬套外直径。回复弹簧通过该第一衬套和第二衬套在节流轴周围保持就位。第一端部所限定的第一端内直径略小于第一衬套外直径,而第二端部所限定的第二内直径略小于第二衬套外直径。通过阅读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以下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些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参照附图并以非限制性实例方式给出该说明。附图说明现在参见附图仅仅借助示例来描述本专利技术,附图中:图1是装备有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节流控制系统(ETC)的车辆的视图;图2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1所示ETC的节流本体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的俯视图,指示图4、5A、5B和5C的剖视图;图4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的节流孔的右侧剖视图,且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的节流板处于默认位置;图5A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的回复弹簧在安装于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上时的正视剖视图,且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的节流板处于默认位置;图5B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的回复弹簧在安装于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上时的左侧剖视图,且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的节流板处于默认位置;图5C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的回复弹簧在安装于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上时的右侧剖视图,且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的节流板处于默认位置;图6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的节流孔的右侧剖视图,且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的节流板处于全开节流位置;图7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的回复弹簧在安装于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上时的右侧剖视图,且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的节流板处于全开节流位置;图8A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的回复弹簧在未安装在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上并且处于松驰状态时的左侧剖视图;图8B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的回复弹簧在未安装在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上并且处于松驰状态时的正视图;以及图8C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的回复弹簧在未安装在图2所示节流本体组件上并且处于松驰状态时的右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包括发动机14和电子节流控制系统(ETC)16的车辆12的非限制示例。该ETC16包括节流本体组件18、发动机控制单元(ECU)20以及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22。基于来自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22的指示驾驶员(未示出)期望发动机扭矩的信号,ECU20指令节流本体组件18允许所需要的空气量通至发动机14,从而产生所期望的发动机扭矩。图2示出节流本体组件18的非限制示例,该节流本体组件18包括位于节流本体28中阀孔26内的节流板24。节流板24通常刚性地附连于节流轴30,该节流轴穿过阀孔26并且使阀孔26内的节流板24转动,以调节由发动机14所接纳的空气量。通常刚性地附连于节流轴30的节流齿轮32用于将电动机34联接于使节流板24转动的节流轴30。基于来自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22的信号,ECU20确定发动机14的期望发动机扭矩,并且向电动机34提供合适的电力,以将节流板24在阀孔26内转动至期望位置。节流板位置传感器(未示出)将信号发送至ECU20,指示节流板24的位置。螺旋扭转回复弹簧38围绕节流轴30并且利用围绕该节流轴30的第一衬套40和第二衬套42而在节流轴30周围保持就位。回复弹簧38构造成在电动机34失效时、将节流板24运动至默认位置44(图4)。现在将对用于节流板24的默认位置44进行解释。ECU依赖于来自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22和节流板位置传感器的准确信号,以控制并检测ETC16使得车辆能适当地操作并且安全驾驶。如果ECU20基于来自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22或节流板位置传感器的信号探测到可能的故障,则ECU20可使电动机34失效,致使回复弹簧38将节流板24转动至如图4所示的默认位置44。在默认位置44,节流板24使得刚好足够的空气能通至发动机14,以使得车辆12能在跛行模式下操作,跛行模式使得能在不借助节流控制的情形下驾驶车辆。如果节流板24并未精确地(例如+/-0.5度)保持在默认位置,则发动机14会输出比期望的跛行模式扭矩或大或小的发动机扭矩。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默认位置44是指如下位置:节流板24使得刚好足够的空气能通至发动机14,以使得车辆12能在跛行模式下操作,跛行模式使得能在不借助节流控制的情形下驾驶车辆。图5A、5B和5C示出组装到节流本体组件18上的回复弹簧38的非限制示例。回复弹簧38包括第一弹簧腿部52和第二弹簧腿部54,在回复弹簧38预加载并组装到节流本体组件18(图2)上时,该第一弹簧腿部和第二弹簧腿部抵靠于从节流本体28(图2)伸出的节流本体突部66和从节流齿轮32(图2)伸出的节流齿轮突部68加载。通常是金属销的节流本体突部66从节流本体28伸出,以与第一弹簧腿部52和第二弹簧腿部54配合。由于节流齿轮32通常是塑料的因而通常也是塑料腿部的节流齿轮突部68从节流齿轮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具有电子定位线圈的节流回复弹簧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促使节流本体组件的节流板到达默认位置的螺旋扭转回复弹簧,所述弹簧包括: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以中间卷绕半径进行卷绕,以有效地限定中间部分中心轴线、中间部分第一端以及中间部分第二端;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以第一端卷绕半径卷绕并且从所述中间部分第一端延伸,以有效地限定第一端部中心轴线和第一端部终止部,其中所述第一端卷绕半径小于所述中间卷绕半径,且所述第一端部中心轴线偏离所述中间部分中心轴线;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以第二端卷绕半径卷绕并且从所述中间部分第二端延伸,以有效地限定第二端部中心轴线和第二端部终止部,其中所述第二端卷绕半径小于所述中间卷绕半径,且所述第二端部中心轴线偏离所述中间部分中心轴线;第一弹簧腿部,所述第一弹簧腿部从所述第一端部终止部延伸;以及第二弹簧腿部,所述第二弹簧腿部从所述第二端部终止部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4.26 US 13/456,6251.一种用于促使节流本体组件的节流板到达默认位置的螺旋扭转回复弹簧,所述弹簧包括: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以中间卷绕半径进行卷绕,以有效地限定中间部分中心轴线、中间部分第一端以及中间部分第二端;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以第一端卷绕半径卷绕并且从所述中间部分第一端延伸,以有效地限定第一端部中心轴线和第一端部终止部,其中所述第一端卷绕半径小于所述中间卷绕半径,且所述第一端部中心轴线偏离所述中间部分中心轴线;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以第二端卷绕半径卷绕并且从所述中间部分第二端延伸,以有效地限定第二端部中心轴线和第二端部终止部,其中所述第二端卷绕半径小于所述中间卷绕半径,且所述第二端部中心轴线偏离所述中间部分中心轴线;第一弹簧腿部,所述第一弹簧腿部从所述第一端部终止部延伸;以及第二弹簧腿部,所述第二弹簧腿部从所述第二端部终止部延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复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复弹簧从所述中间卷绕半径直接过渡至所述中间部分第一端处的第一端卷绕半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复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复弹簧从所述中间卷绕半径直接过渡至所述中间部分第二端处的第二端卷绕半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复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分第一端相对于所述中间部分第二端定位成,使得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F·A·尼古拉斯
申请(专利权)人:德尔福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