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29304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夹具,包括:一主固体,水平横贯该主固体中段处形成一活动口,该主固体右上侧并形成一顶挡部;一连杆,该连杆的外径略小于活动口而可于活动口内左右滑移,该连杆一端直接套设一拿持件;一固定件,其一端弯折成可供与主固体连结的连扣板,而另端则连结一螺锁体,通过螺锁体的螺锁,将固定件与他件固结以相对固定主固体;一夹件,该夹件左上侧相对主固体的顶挡部设一夹挡部,以供两者相对迫合夹固物件,水平横贯该夹件中段过处形成一供连杆穿出的通口;一旋转件,该旋转件钻设一盲孔而供连杆的另端伸入,其内径攻设螺纹,以螺纹供一空心螺件包容连杆并与之啮合,并以一插固销同时穿固空心螺件及连杆而将其固结;一挡顶螺件,螺设于旋转件内的空心螺件与夹件间并将连杆包容;其特征在于,该主固体下方内侧直接内凹一插孔,供固定件的连扣板直接插固;该主固体近活动口的内顶面插设一弹掣板,该弹掣板中段开设一供连杆活动的孔部;另于主固体内底部横设一弹性件,该弹性件相对弹掣板的该端与弹掣板固接,弹掣板因受弹性件的弹撑而于主固体内顶面呈倾斜状态,相对即以其孔部的周缘顶固连杆;该夹件相对旋转件的该端向外延伸一圆颈部,相对圆颈部于旋转件开口端延伸一外径小于圆颈部的阶级部,以阶级部配合圆颈部供旋转件与夹件插接;垂直穿透该圆颈部形成两个螺孔,以两螺孔分别供一滑珠容设,再各以一螺件将滑珠锁固于螺孔内,相对滑珠于阶级部外周内陷一凹轨,旋转件以凹轨沿夹件的滑珠转动。(*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夹具,尤指一种别具相当便利性及人性化的夹具。
技术介绍
参见图1、2,习用木工或机工用夹具结构主要包括一主固件10,水平横贯该主固件10形成一活动道11,又,该主固件10右上侧形成一抵顶部12;一横杆13,该横杆13的外径略小于活动道11而可于活动道11内左右滑移;两撑定件14,一前一后分别设于活动道11靠横杆13的上下内部处,以供横杆13于活动道11定位,又该横杆13一端设置一拿持部131,另端则供接设他件,该拿持部131以内部的夹固件132(图中未示)夹设于横杆13;一连结件15,通过一扳夹体151以迫紧方式与主固件10连结,以提供主固件10与他件连接;一固定体16,其一端弯折成扣板161,以供伸入连结件15底部与之连扣,而另端则连结一螺固件162,透过螺固件162的螺锁,将连结件15与他件固结,相对固定主固件10;一夹体20,该夹体20左上侧相对主固件10的抵顶部12设一夹顶部21,以供两者相对迫合夹固物件,又水平横贯该夹体20形成一供横杆13穿出的通道22,并于夹体20近通道22上下部位处,分别开设一供外件勾扣的扣孔24;一螺转件30,该螺转件30呈透空筒状而供横杆13伸入,其内径攻设螺牙部31,利用螺牙部31供一连结螺筒32包容横杆13并与之啮合,并以一固定销33同时穿固连结螺筒32及横杆13而将其固结;一挡顶螺筒34,螺设于螺转件30内的连结螺筒32与夹体20间,并将横杆13包容;一固定挡夹40,其一端形成恰可容封于螺转件30筒口部的板体41,并自板体41突伸两供穿插过螺转件30的插杆42,该插杆42端末并分别扩张形成一供勾扣于夹体20的扣孔24的倒勾43。据前所述,该习用结构在使用上具以下缺失一,习用主固件10是依靠连结件15为转结部,方可将主固件10配合固定体16与他件固结,是其连结不便及结构复赘的缺弊。二,习用结构在主固件10经多重元件固定后,需将横杆13与夹体20连结的该端向上斜倾后,方使横杆13脱离原上下靠固于撑定件14的状态解除,而利于横杆13于活动道11内左右滑移,相对让夹体20得以调整与主固件10间的位距,以供夹固不同大小的工件;但这样的倾斜调整设计,却造成在倾斜横杆13的过程中,易因扳动的力量过大,反而使横杆13顶制于活动道11周缘,因而反使横杆13不易位移,是其又一缺弊。三,在将夹体20位移至恰可夹定工件的位置后,为使工件可“牢牢夹固”于主固件10与夹体20间,故需再转动螺转件30,由螺转件30的螺牙部31迫动挡顶螺筒34向夹体20方向微移,直至挡顶螺筒34迫顶于夹体20外壁面时,相对易由挡顶螺筒34发出一反推力,并传向螺转件30,使螺转件30牢牢迫固夹体20,相对让夹体20得以夹固工件。但该螺转件30与夹体20间,主要是靠一固定挡夹40固结,而为使夹体20可牢牢夹固工件,故操作者通常会将螺转件30“用力”转紧,而用力转紧的结果,即是造成固定挡夹40的倒勾43被强迫退离夹体20的扣孔24,相对造成夹体20无法夹固工件,是其极为重大的缺弊。因此,本技术的创作人有鉴于此,乃依多年的实务经验,并经试制研究改良后,终获肯定成效,而成功首创一种精化改良的夹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夹具,其主固体与他件连结简便,可精简组合步骤及元件;且夹件调整便利,具有人性化;其旋转件可承受操作者施予的较大转动力。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夹具,包括一主固体,水平横贯该主固体中段处形成一活动口,该主固体右上侧并形成一顶挡部;一连杆,该连杆的外径略小于活动口而可于活动口内左右滑移,该连杆一端直接套设一拿持件,另端则供接设他件;一固定件,其一端弯折成可供与主固体连结的连扣板而另端则连结一螺锁体,透过螺锁体的螺锁,将固定件与他件固结,相对固定主固体;一夹件,该夹件左上侧相对主固体的顶挡部设一夹挡部,以供两者相对迫合夹固物件,又水平横贯该夹件中段过处形成一供连杆穿出的通口;一旋转件,该旋转件钻设一盲孔而供连杆伸入,其内径攻设螺纹,利用螺纹供一空心螺件包容连杆并与之啮合,并以一插固销同时穿固空心螺件及连杆而将其固结;一挡顶螺件,螺设于旋转件内的空心螺件与夹件间并将连杆包容;其特征在于该主固体下方内侧直接内凹一插孔,以供固定件的连扣板直接插固;又该主固体近活动口的内顶面插设一弹掣板,该弹掣板中段开设一供连杆活动的孔部;另于主固体内底部横设一弹性件,该弹性件相对弹掣板的该端与弹掣板固接,使弹掣板因受弹性件的弹撑而于主固体内顶面呈倾斜状态,相对即以其孔部的周缘顶固连杆;该夹件相对旋转件的该端向外延伸一圆颈部,相对圆颈部于旋转件开口端延伸一外径小于圆颈部的阶级部,利用阶级部配合圆颈部供旋转件与夹件插接,插固稳固;又垂直穿透该圆颈部形成两个螺孔,利用两螺孔分别供一滑珠容设,再各以一螺件将滑珠锁固于螺孔内,相对滑珠于阶级部外周内陷一凹轨,如此,使旋转件得以凹轨沿夹件的滑珠更顺畅转动。根据上述结构特征,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本技术的主固体下方内侧直接内凹一插孔,以供固定件的连扣板直接插固,精简组合步骤及元件。二,该主固体于近活动口的内顶面设置一包容连杆通过的弹掣板,且该弹掣板藉由一弹性件弹撑呈倾斜状而可直接顶固连杆;欲调整夹件而需将连杆位移时,只需以大于弹性件的外力即可顺利位移连杆,当外力解除时,连杆自动再为弹掣板与弹性件自动顶固,相当便利而人性化。三,该夹件与旋转件间是以圆颈部与阶级部作首步插固,再由圆颈部的滑珠与阶级部的凹轨形成稳固的可转动状态,故该旋转件可承受操作者施予的“强大”的转动力。附图说明图1是习用部分结构剖视暨部分动作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部分结构剖视暨部分动作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外观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贵审查委员对本案作进一步了解,兹列举较佳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参见图3、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夹具,包括一主固体50,水平横贯该主固体50中段处形成一活动口51,该主固体50右上侧并形成一顶挡部52;一连杆53,该连杆53的外径略小于活动口51而可于活动口51内左右滑移,该连杆53一端直接套设一拿持件531,另端则供接设他件;一固定件54,其一端弯折成可供与主固体50连结的连扣板541,而另端则连结一螺锁体542,透过螺锁体542的螺锁,将固定件54与他件固结,相对固定主固体50;一夹件60,该夹件60左上侧相对主固体50的顶挡部52设一夹挡部61,以供两者相对迫合夹固物件,又,水平横贯该夹件60中设适处形成一供连杆53穿出的通口62;一旋转件70,该旋转件70钻设一盲孔71而供连杆53伸入,其内径攻设螺纹72,利用螺纹72供一空心螺件73包容连杆53并与之啮合,并以一插固销74同时穿固空心螺件73及连杆53而将其固结;一挡顶螺件75,螺设于旋转件70内的空心螺件73与夹件60间,并将连杆53包容;该主固体50下方内侧直接内凹一插孔501,以供固定件54的连扣板541直接插固;又该主固体50近活动口51的内顶面插设一弹掣板55,该弹掣板55中段开设一供连杆53活动的孔部551;另于主固体50内底部横设一弹性件56,该弹性件56相对弹掣板55的一端与弹掣板55固接,使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启宾
申请(专利权)人:飞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