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钱玉忠专利>正文

砂带机控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28326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主动轮位于下耳座上,带轮套在主动轮轴上,砂带套在控带轮和主动轮上,控带轮位于上耳座上,控带轮上设有限位调节器且与位于机头架两边的限位开关相匹配,转轴上端与上耳座的底部固接,光电接收装置相对设置在机头架上且允许砂带通过,转轴的轴身与位于机头架中的隔套相配合,转轴的底端部与蜗轮蜗杆带涨紧机构中的弧形弹簧钢板相触,电机经变速箱变速后,其动力输出轴通过丝杠螺母连杆机构控制控带轮绕转轴前后转动,制动器总成设置在电机轴上。(*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砂带机的控带装置,主要用于竹木板平面的磨光和抛光。本技术的
技术介绍
一是目前国外进口到国内的砂带机,其控带装置采用改变气泵气路来解决控带轮上砂带在运动中出现的左右位移(跑带)现象。存在的不足点制造成本高、国内客户难以接受。二是国内生产的砂带机,采用砂带跑带时带动两头的两控带轮,轮上的连杆顶住了机架,使控带轮旋转一个角度来进行控带。不足点一是砂带在复位前砂带与控带导轮硬磨擦,产生热量,会烧坏砂带;二是砂带的两边由于经常与控带装置磨擦,产生木耳边,影响竹木板的加工质量;三是动作过猛、运动过度(头),加剧砂带两边走动的次数,每分钟位移达40余次,缩短了砂带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设计目的避免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一种利用光电检测、电机驱动调整机构调整砂带机控带轮转动,从而达到控带轮上砂带自动复位,二是为保证加工件质量所作的必要的自动砂带移位的砂带机控带装置。本技术的设计方案采用电机作为砂带机控带轮转动(其控带轮上砂带复位)的动力源,光电接收装置作为检测砂带机控带轮上砂带是否跑带的信号源,电机转动控制电路作为控制电机正转或反转或不转的控制执行机构,丝杠螺母连杆机构或蜗轮蜗杆直接驱动转轴机构作为砂带机控带轮的调整机构,限位调节器与限位开关的配合作为控带轮转动到位后的电机断电器,从而实现了本专利技术的设计目的。其结构方案砂带机控带装置1主动轮(17)两端的轴位于下耳座(16)上,带轮(18)套在主动轮的轴上,砂带(28)套在控带轮(6)和主动轮(17)上,控带轮(6)位于上耳座(7)上,控带轮面的两边设有限位调节器(29),位于机头架(9)两边的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中的限位开关(30)与限位调节器相匹配,转轴(5)上端与上耳座(7)的底部固接①光电接收装置(27)相对设置在机头架(9)上且砂带在光电接收装置两管构成的间隙中通过,光电接收装置接收的信号接电机正反控制电路中的信号接收端,转轴(5)的轴身与位于机头架(9)中的隔套(26)相配合,转轴(5)的底端部与蜗轮蜗杆带涨紧机构中的弧形弹簧钢板(23)相触,电机(33)经变速箱(13)变速后,其动力输出轴与丝杠螺母连杆机构的一端连接,丝杠螺母连杆机构的另一端与控带轮的端墙连接且通过电机正转或反转控制控带轮(6)绕转轴(5)前后转动,制动器总成设置在电机轴上或不设;②转轴(5)的底端部与蜗轮蜗杆涨紧机构中的弧形弹簧钢板(23)相触,转轴(5)的下部为蜗轮且与转向蜗杆(39)上的齿相啮合,蜗杆一端有轴座、另一端套有隔套(38)且与转向齿轮(41)相固接,转向齿轮与变速箱(13)中动力输出轴上的齿轮相啮合且通过电机正转或反转控制控带轮(6)绕转轴(5)前后转动。③砂带机控带装置1和2中丝杠螺母连杆机构由导套座(10)、导套(11)、螺母座(12)、丝杠(32)构成,导套座(10)的一端与控带轮(6)的端墙连接,导套(11)位于导套座(10)中的轴孔内且套在螺母座(12)轴上,螺母座(12)上的螺母(36)旋接在丝杠(32)上,丝杆一端与变速箱(13)的动力输出轴固接。蜗轮蜗杆涨紧机构由于定位套(14)、蜗杆(15)、手轮(19)、蜗轮(20)、螺套(21)、导柱(22)、弧形弹簧钢片(23)和平面轴承(24)构成,平面承轴(24)上面与转轴(5)的下端面固接、下面位于弧形弹簧钢板(23)上,弧形弹簧钢板套在导柱(22)上,螺套(21)套在导柱(22)上且位于弧形弹簧钢板的下方,蜗轮(20)的内孔壁制有内齿且旋接在螺套(21),蜗杆(15)两端套有定位套(14)且蜗杆(15)上的齿与蜗轮(20)相啮合,手轮(19)套固在蜗杆轴上。制动器总成由摩擦片(45)、制动片(34)、制动器(46)和制动器调节螺钉(35)构成,摩擦片(45)套在电机轴上且固定在电机的端盖上,制动器调整螺钉(35)旋接在制动器(46)上用于调整制动片与摩擦片间摩擦系数,制动片上的导柱位于制动器体的导槽内。转轴(5)的轴身上纵向制有平键(25),以便转轴沿平键上下位移。转轴(5)的轴身采用轴承(8)或滚针轴承(37)与位于机头架(9)中的隔套(26)相配合。④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中两组光电接收放大电路的输出端分别接继电器J1和J2的线圈,其J1和J2常开触点的一端分别与交流接触线圈km3和km2的一端连接,线圈km3和km2的另一端分别与交流接触器触点km2和km3的一端连接,km2和km3的另一端分别接限位开关k1和k2的一端,k1和k2的另一端相接。其余部分属现有技术。本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由于采用电机作为砂带机控带轮上砂带复位的动力源,光电接收装置作为检测控带轮上砂带是否跑带的信号源,电机转动控制电路作为控制电机正转或反转或不转控制执行机构,丝杠螺母连杆机构或蜗轮蜗杆直接驱动转轴机构作为砂带机控带轮的调整机构,限位调节器与限位开关的配合作为控带轮转动到位后的电机断电器。因此,当砂带机控带轮上的砂带在发生跑带时,能够有效地保证其快速复位且不产生任何损伤,二是实现了为保证加工件质量所作的必要的自动砂带移位措施。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局剖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的主视局剖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原理示意图(交流接触器)。图6是本专利技术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原理示意图(晶闸管)。实施例1(图1和图2及图5~图6)砂带机控带装置,主动轮(17)两端的轴采用轴承(8)安装在下耳座(16)上。带轮(18)套固在主动轮的轴上。砂带(28)套在控带轮(6)和主动轮(17)上。控带轮(6)两端的轴(3)采用轴承(2)安装在上耳座(7)上,控带轮面的两边安装有限位调节器(29),限位调节器(29)上设有调整螺钉(44),以调整限位调节器与限位开关相配合的灵敏度。安装在机头架(9)两边的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中的限位开关(30)与限位调节器相匹配,通过调整限位调节器上的调整螺钉,就可实现其配合灵敏度的调整。转轴(5)上端与上耳座(7)的底部固接,光电接收装置(27)相对设置在机头架(9)上且砂带在光电接收装置两管构成的间隙中通过,光电接收装置接收的信号接电机正反控制电路中的信号接收端,转轴(5)的轴身与位于机头架(9)中的隔套(26)采用轴承(8)相配合,转轴(5)的底端部与蜗轮蜗杆带涨紧机构中的弧形弹簧钢板(23)相触,电机(33)经变速箱(13)变速后,其动力输出轴与丝杠螺母连杆机构中丝杠(32)的一端连接,丝杠螺母连杆机构中导套座(10)的一端与控带轮(6)的端墙连接且通过电机(33)正转或反转控制控带轮(6)绕转轴(5)前后转动,制动器总成设置在电机轴上或不设。丝杠螺母连杆机构由导套座(10)、导套(11)、螺母座(12)、丝杠(32)构成,导套座(10)的一端与控带轮(6)的端墙连接,导套(11)位于导套座(10)中的轴孔内且套在螺母座(12)轴上,螺母座(12)上的螺母(36)旋接在丝杠(32)上,丝杆一端与变速箱(13)的动力输出轴固接。蜗轮蜗杆涨紧机构由于定位套(14)、蜗杆(15)、手轮(19)、蜗轮(20)、螺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砂带机控带装置,主动轮(17)两端的轴位于下耳座(16)上,带轮(18)套在主动轮的轴上,砂带(28)套在控带轮(6)和主动轮(17)上,其特征是:控带轮(6)位于上耳座(7)上,控带轮面的两边设有限位调节器(29),位于机头架(9)两边的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中的限位开关(30)与限位调节器相匹配,转轴(5)上端与上耳座(7)的底部固接;①光电接收装置(27)相对设置在机头架(9)上且砂带在光电接收装置两管构成的间隙中通过,光电接收装置接收的信号接电机正反控制电路中的信 号接收端,转轴(5)的轴身与位于机头架(9)中的隔套(26)相配合,转轴(5)的底端部与蜗轮蜗杆带涨紧机构中的弧形弹簧钢板(23)相触,电机(33)经变速箱(13)变速后,其动力输出轴与丝杠螺母连杆机构的一端连接,丝杠螺母连杆机构的另一端与控带轮的端墙连接且通过电机正转或反转控制控带轮(6)绕转轴(5)前后转动,制动器总成设置在电机轴上或不设;②转轴(5)的底端部与蜗轮蜗杆涨紧机构中的弧形弹簧钢板(23)相触,转轴(5)的下部为蜗轮且与转向蜗杆(39)上的齿相啮合,蜗杆一 端有轴座、另一端套有隔套(38)且与转向齿轮(41)相固接,转向齿轮与变速箱(13)中动力输出轴上的齿轮相啮合且通过电机正转或反转控制控带轮(6)绕转轴(5)前后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玉忠
申请(专利权)人:钱玉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