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275745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0-24 23:15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图像形成部,其形成图像,具有用于形成图像的功能部件;第一侧壁,其设置在图像形成部的一个侧面侧;第二侧壁,其相对于该图像形成部设置在与前述一个侧面侧相反的侧面侧,隔着图像形成部而与第一侧壁相对;架设部件,其是一端固定在第一侧壁上,并且另一端固定在第二侧壁上,而架设在这些侧壁之间,具有架设在这些侧壁之间的L字状的部位,在这些侧壁之间构成与这些侧壁正交的两个不同的表面;以及支撑部件,其一端固定在第一侧壁上,并且另一端固定在第二侧壁上,在这些侧壁之间支撑功能部件,支撑部件向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安装的安装范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由L字状部位对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进行加强的加强范围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图像形成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11—232513公报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骨架部件中,具有沿装置深度方向使板面相对的一对第一框架,该一对第一框架分离地配置。并且,在该一对第一框架之间,架设沿上下方向使板面相对的平板状的顶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抑制用于支撑在形成图像中使用的功能部件的支撑部件的位置精度下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图像形成部,其形成图像,具有用于形成图像的功能部件;第一侧壁,其设置在前述图像形成部的一个侧面侧;第二侧壁,其相对于该图像形成部设置在与前述一个侧面侧相反的侧面侧,隔着前述图像形成部而与前述第一侧壁相对;架设部件,其一端固定在前述第一侧壁上,并且另一端固定在前述第二侧壁上,从而架设在这些侧壁之间,该架设部件具有架设在这些侧壁之间的L字状的部位,以在这些侧壁之间构成与这些侧壁正交的两个不同的表面;以及支撑部件,其一端固定在前述第一侧壁上,并且另一端固定在前述第二侧壁上,在这些侧壁之间支撑前述功能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支撑部件向前述第一侧壁及前述第二侧壁安装的安装范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由前述L字状部位对前述第一侧壁及前述第二侧壁进行加强的加强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案,在前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前述支撑部件与前述架设部件分离而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案,前述L字状部位具有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该第二加强板与前述第一加强板的缘部连结,在其与前述第一加强板之间形成折线,前述架设部件具有另一加强板,从前述相对方向观察,其与前述第一加强板的连结前述第二加强板的缘部相反一侧的缘部连结,向与配置前述第二加强板的一侧相反一侧延伸而在其与前述第一加强板之间形成折线,其一端固定在前述第一侧壁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侧壁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案要,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前述功能部件具有图像保持体,其表面被照射曝光光线而形成静电潜像。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前述第1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与支撑部件向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安装范围的至少一部分,未配置在由L字状部位加强的加强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用于支撑在形成图像中使用的功能部件的支撑部件的位置精度下降。根据前述第2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与支撑部件和架设部件接触的情况相比,不会受到架设部件的安装位置偏移的影响,可以将支撑部件固定在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上。根据前述第3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与架设部件仅由L字状部件构成的情况相比,利用安装支撑部件的部件的变形,可以有效地抑制支撑部件的位置精度下降。根据前述第4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与支撑部件向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的安装范围的至少一部分,未配置在由L字状部位加强的加强范围内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在图像保持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的位置精度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骨架部的放大主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骨架部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骨架部的第一分隔板及第二分隔板的斜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骨架部的放大斜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骨架部的斜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骨架部的斜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骨架部的斜视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支撑部件的斜视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斜视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斜视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骨架部的放大斜视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结构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斜视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按照图1~图14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图中所示的箭头H表示上下方向(铅直方向),箭头W表示装置宽度方向(水平方向),箭头D表示装置深度方向(水平方向)。整体结构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从上下方向(箭头H方向)的下方朝向上方,依次具有:收容部14,其收容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部件P;输送部16,其输送收容在收容部14中的纸张部件P;图像形成部20,其在由输送部16从收容部14输送来的纸张部件P上形成图像;以及原稿读取部22,其对读取原稿G进行读取。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手动供纸部90,其通过手动供给纸张部件P。收容部在收容部14中具有收容部件26,其可从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10A向装置深度方向的面前侧拉出,在该收容部件26中搭载纸张部件P(参照图13)。并且,在收容部14中具有送出辊32,其将搭载的纸张部件P向构成输送部16的输送路径28送出。输送部在输送部16中具有分离辊34,其相对于送出辊32配置在纸张部件P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下面简单地记载为“输送方向下游侧”),将纸张部件P一张一张地分离而输送。另外,在输送路径28上,相对于分离辊34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配置对位辊36,其使纸张部件P一端停止,并且在规定的时刻将纸张部件P向后述的转印位置T送出。另外,在输送路径28的末端侧配置排出辊76,其使由图像形成部20形成图像的纸张部件P,向在图像形成部20的上方形成的排出部74排出。另一方面,为了在纸张部件P的双面形成图像,在装置主体10A的侧方具有使纸张部件P的正反面反转的双面用输送单元78。该双面用输送单元78具有反转路径82,其通过使排出辊76反转而使输送的纸张P进入。并且,沿反转路径82配置多个输送辊84,由这些输送辊84输送的纸张P,以正反反转的状态再次向对位辊36输送。手动供纸部并且,在双面用输送单元78附近,具有折叠式的手动供纸部90。在手动供纸部90中具有可开闭的手动供纸部件92。并且,在手动供纸部90中具有供纸辊94及多个输送辊96,它们对从打开的手动供纸部件92供给的纸张部件P进行输送,由输送辊96输送的纸张部件P向对位辊36输送。原稿读取部另一方面,在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上侧的原稿读取部22中具有光源44,其向由输送读取原稿G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40输送的读取原稿G,或置载在稿台玻璃42上的读取原稿G照射光。并且,在原稿读取部22中具有由全反射镜46、半反射镜48、半反射镜50及成像透镜52构成的光学系统,该全反射镜46使由光源44照射而从读取原稿G反射的反射光向与稿台玻璃42平行的方向反射,该半反射镜48使由全反射镜46反射的反射光向下方反射,该半反射镜50使由半反射镜48反射的反射光向与稿台玻璃42平行的方向反射而折回,该成像透镜52使由半反射镜50折回的反射光入射。另外,在原稿读取部22中具有光电变换元件54,其将由成像透镜52成像的反射光变换为电气信号,并且具有图像处理部24,其对由光电变换元件54变换后的电气信号进行图像处理。并且,光源44、全反射镜46、半反射镜48及半反射镜50可沿稿台玻璃42移动。在对置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图像形成部,其形成图像,具有用于形成图像的功能部件;第一侧壁,其设置在前述图像形成部的一个侧面侧;第二侧壁,其相对于该图像形成部设置在与前述一个侧面侧相反的侧面侧,隔着前述图像形成部而与前述第一侧壁相对;架设部件,其一端固定在前述第一侧壁上,并且另一端固定在前述第二侧壁上,从而架设在这些侧壁之间,该架设部件具有架设在这些侧壁之间的L字状的部位,以在这些侧壁之间构成与这些侧壁正交的两个不同的表面;以及支撑部件,其一端固定在前述第一侧壁上,并且另一端固定在前述第二侧壁上,在这些侧壁之间支撑前述功能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支撑部件向前述第一侧壁及前述第二侧壁安装的安装范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由前述L字状部位对前述第一侧壁及前述第二侧壁进行加强的加强范围内。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3.30 JP 2012-081319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图像形成部,其形成图像,具有用于形成图像的功能部件;第一侧壁,其设置在前述图像形成部的一个侧面侧;第二侧壁,其相对于该图像形成部设置在与前述一个侧面侧相反的侧面侧,隔着前述图像形成部而与前述第一侧壁相对;架设部件,其一端固定在前述第一侧壁上,并且另一端固定在前述第二侧壁上,从而架设在这些侧壁之间,该架设部件具有架设在这些侧壁之间的L字状的部位,以在这些侧壁之间构成与这些侧壁正交的两个不同的表面;以及支撑部件,其一端固定在前述第一侧壁上,并且另一端固定在前述第二侧壁上,在这些侧壁之间支撑前述功能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支撑部件向前述第一侧壁及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野健一郎宇土修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