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叉半闭式锻造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13278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焊接叉半闭式锻造模具,具有型腔、分模面、飞边及与其相连接的桥部,其特征在于:在分模面(2)下凹处飞边的桥部(6)后面设有阻挡墙(8),该阻挡墙的拔模斜度为0°-45°。(*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锻造模具结构的改良,尤其是涉及一种焊接叉半闭式锻造模具
技术介绍
锻造模具的设计,除必须保证锻件所需的形状及尺寸外,还必须满足零件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性能要求。现有技术的汽车传动轴焊接叉锻造模具,采用全开式结构型式,在开通的分模面上形成飞边、桥部及仓部,桥部使锻材形成流动阻力,仓部用以储存多余废料,同时不使锻件形成很高的应力。由于开式锻造模具结构方面的原因,因而容易在锻件的凸角、转角和圆角处产生充不满,在折叠处产生疲劳源,在锻件的分模面产生位移,因此,开式模锻往往造成材料浪费,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佳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锻件材料利用率低,产品质量不佳等不足。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具有型腔、耳部、柄部、分模面、飞边,其特征在于在模体分模面下凹处飞边的桥部后面设有阻挡墙,该阻挡墙的拔模斜度为0°-45°。作为优选,所述的阻挡墙的最佳拔模斜度为0°-10°;所述的桥部宽度为2-50mm,桥部的最佳宽度为5-20mm;所述的阻挡墙上、下模间隙为0.2-10mm,阻挡墙上、下模最佳间隙为0.5-2.0mm。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的开式锻模相比,其材料利用率可提高10%左右(材料利用率达到90%以上),节约了能源消耗,生产率也有了提高;同时,在锻件成形、受力、应力、应变各方面均有很大改善,保证了锻件很高的尺寸精度。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下模主视图;附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下模侧视图;附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下模俯视图;附图4是附图3的A-A剖而放大图;附图5是附图3的B-B剖面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如图1-5的实施例示意图所示,在模体1的分模面2下凹处,飞边的桥部6后面有阻挡墙7,本实施例的阻挡墙7的拔模斜度从0°向10°过渡,其阻挡墙7拔模斜度的决定因素有锻床的吨位,顶杆行程,加工零件形状、大小和锻模结构,从试验结果显示,拔模斜度在0°-45°之间变化;本实施例飞边的桥部6的宽度控制在5-20mm之间,桥部6的寬度与厚度有关,决定的因素有锻床的顿位,模具强度等,试验表明桥部的寬度为厚度的2-10倍,一般桥部寬度为2-50mm;本实施例的阻挡墙上下模间隙为0.5-2.0mm,一般可控制在0.2-10mm之间。图中所示,1-1为闭式飞边区,其前、后对称,2-2为传统的开式飞边区,其左、右对称,61为传统飞边的桥部。锻件的具体成形过程是经加热软化后的锻料放入下模,在锻床力作用下,锻料被压入模具型腔3的底部,首先,被挤压变形后的金属,在阻挡墙8的作用下形成小飞边,由于此时的飞边在封闭的型腔内形成的,因此阻力很大,随后,在强大的飞边阻力作用下,迫使金属向阻力较小的型腔3上部流动,在柄部4的耳部5处的局部开式小飞边刚刚形成的瞬间,此时模锻成形结束,从而既节约了大量金属材料,又保证了锻件很高的尺寸精度。本技术不仅适用于汽车传动轴焊接叉,也适用于其它零件的模锻加工。权利要求1.一种焊接叉半闭式锻造模具,具有型腔、分模面、飞边及与其相连接的桥部,其特征在于在分模面(2)下凹处飞边的桥部(6)后面设有阻挡墙(8),该阻挡墙的拔模斜度为0°-4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叉半闭式锻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挡墙(8)的最佳拔模斜度为0°-1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叉半闭式锻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桥部(6)宽度为2-50mm。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焊接叉半闭式锻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桥部(6)最佳宽度为2-50m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叉半闭式锻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挡墙(8)上下模间隙为0.2-10mm。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焊接叉半闭式锻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挡墙(8)最佳间隙为0.5-2.0mm。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焊接叉锻造模具的改良,其特征在于在模体分模面下凹处飞边的桥部后面设有阻挡墙,该阻挡墙的拔模斜度为0°-45°,其最佳拔模斜度为0°-10°;桥部宽度为2-50mm,其最佳宽度为5-20mm 阻挡墙上、下模间隙为0.2-10mm,最佳间隙为0.5-2.0mm。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的开式锻模相比,其材料利用率可提高10%左右,(材料利用率达到90%左右),节约了能源消耗,生产率也有了提高;同时,在锻件成型、受力、应力、应变各方面均有很大改善,保证了锻件很高的尺寸精度。本技术不仅适用于汽车焊接叉,也适用于其它零件的模锻加工。文档编号B25J13/02GK2558493SQ0226518公开日2003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2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02年6月28日专利技术者方国强 申请人:杭州万向传动轴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万向传动轴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