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端子、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壳体和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103968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30 21:01
一种连接端子、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壳体、以及包括这种壳体的连接器组件。该连接端子包括:框架主体;两个卷曲部,形成在框架主体上,以将一个在第一方向上插入的一个配对端子弹性地保持在卷曲部和框架主体之间;一个舌形部,设于框架主体上并在配对端子的插入方向上延伸,舌形部的表面上形成一个锁定部,舌形部的自由端通过弯曲形成一个释放部;以及至少一个第一限制部,形成在框架主体上,所述第一限制部被构造成在配对端子通过锁定部锁定在连接端子中时限制连接端子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相对于壳体的移动距离。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端子,可以从连接端子方便地释放配对端子,并且可以确保连接端子的释放部产生可复位的变形。(*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端子、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壳体、以及具有这种壳体的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在各种电子设备中,为便于操作,通常需要使用连接器组件实现例如电源信号、驱动信号之类的大电流信号在两条导线、或者导线与电子线路之间的传输。图1示出了一种连接器组件的连接端子的立体示意图。该连接端子200 —般为母端子,并包括主体部201、从主体部201的第一端延伸并被构造成连接一导线(未示出)的导线连接部202、从主体部的两侧相向卷曲形成的卷曲部203、以及舌形部204。在舌形部204上设有突起2041、以及位于舌形部204的自由端的释放部2042。图2示出了一种与连接端子200结合的配对端子300的立体示意图。配对端子300包括插接部301和与形成在插接部301上的通孔302。插接部301可插入到由主体部201和卷曲部203限定成的空间中,并且通过形成在卷曲部203自由端的接触部2031将配对端子300的插接部301弹性地保持在主体部201上。当配对端子300插入连接端子200中时,连接端子200的突起2041结合到配对端子300的通孔302中,从而将配对端子300的插接端301锁定在连接端子200中。当需要将配对端子300脱离连接端子200时,驱动释放部2042使其远离插接部301偏移,从而解除突起2041与通孔302之间的锁定,允许将将配对端子300拔出连接端子200。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连接端子、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壳体、以及包括这种壳体的连接器组件,以从连接端子方便地释放配对端子。本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连接端子、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壳体、以及包括这种壳体的连接器组件,可以确保连接端子的释放部产生可复位的变形。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端子,可安装在一个壳体中,该连接端子包括:一个框架主体;两个卷曲部,形成在所述框架主体上,以将一个在第一方向上插入的一个配对端子弹性地保持在所述卷曲部和框架主体之间;一个舌形部,设于所述框架主体上并在所述配对端子的插入方向上延伸,所述舌形部的表面上形成一个锁定部,所述舌形部的自由端通过弯曲形成一个释放部;以及至少一个第一限制部,形成在所述框架主体上,所述第一限制部被构造成在所述配对端子通过所述锁定部锁定在所述连接端子中时限制所述连接端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壳体的移动距离。在上述连接端子中,所述第一限制部为在所述框架主体的两侧弯曲形成的凸缘。在上述连接端子中,所述第一限制部为在所述框架主体的表面形成的突起。在上述连接端子中,所述锁定部为突起、凹槽和通孔中的一种。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安装上述各种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端子的壳体,包括:一个上壁、一个下壁以及连接在所述上壁和下壁之间的两个侧壁;一个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从所述上壁向下延伸以与所述连接端子的释放部接触;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限制部,从所述上壁、下壁和两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中朝向所述第一限制部延伸,所述第一限制部与第二限制部之间在第一方向上具有距离D,以在所述配对端子锁定在所述连接端子中时限制所述连接端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壳体移动的最大距离。在上述壳体中,两个所述第二限制部分别从两个所述侧壁朝向两个所述第一限制部延伸。在上述壳体中,所述驱动部与所述释放部的接触面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倾斜面。在上述壳体中,所述锁定部为突起、凹槽和通孔中的一种。根据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一个连接端子和壳体。连接端子包括:一个框架主体;两个卷曲部,形成在所述框架主体上,以将一个在第一方向上插入的配对端子弹性地保持在所述卷曲部和框架主体之间;一个舌形部,在所述框架主体上在所述配对端子的插入方向上延伸,所述舌形部的表面上形成一个锁定部,所述舌形部的自由端通过向上弯曲形成一个释放部;以及至少一个第一限制部,形成在所述框架主体上。壳体包括:一个上壁、一个下壁以及连接在所述上壁和下壁之间的两个侧壁;一个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从所述上壁向下延伸以与所述连接端子的释放部接触;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限制部),从所述上壁、下壁和两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中朝向所述第一限制部延伸,所述第一限制部与第二限制部之间在第一方向上具有距离D,以限制所述连接端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壳体移动的最大距离。在所述连接器组件中,两个所述第二限制部分别从两个所述侧壁朝向两个所述第一限制部延伸。在所述连接器组件中,所述驱动部与所述释放部的接触面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倾斜面。在所述连接器组件中,所述第一限制部为在所述框架主体的两侧弯曲形成的凸缘。在所述连接器组件中,所述第一限制部为在所述框架主体的表面形成的突起。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各种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用于安装连接端子的壳体、以及包括这种壳体的连接器组件,通过壳体的驱动部驱动连接端子的释放部,可释放连接端子与配对端子的锁定,从而可将配对端子从连接端子移除。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其中:图1是示出一种连接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示出一种与连接端子结合的配对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示出本技术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示出图3中的连接器组件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示出沿图4的线A-A在水平方向上的剖视图,其中线A-A位于壳体侧壁的沿长度方向的中线之上的位置;图6是示出图3中的连接器组件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立体示意图7是示出沿图3的线B-B在水平方向上的剖视图,其中线B-B位于壳体侧壁的沿长度方向的中线之上的位置;图8是示出沿图3的线C-C在水平方向上的剖视图,其中线C-C位于壳体侧壁的沿长度方向的大致中线的位置;图9是示出图3中的连接器组件与配对端子连接之后沿线C-C在水平方向上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图3中的连接器组件与配对端子连接之后沿线D-D在垂直方向上的立体剖视图,其中线D-D位于壳体顶壁的沿长度方向的大致中线的位置;以及图11是示出图3中的连接器组件与配对端子连接之后沿线D-D在垂直方向上的平面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虽然将参照含有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附图充分描述本技术,但在此描述之前应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修改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同时获得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因此,须了解以上的描述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为一广泛的揭示,且其内容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图3是示出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立体示意图。根据本技术的连接端子100可应用在电子设备中,用于与例如图2所示的配对端子300结合,实现例如电源信号、驱动信号之类的大电流信号在两条导线、或者导线与电子线路之间的传输。该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大致长方体形的壳体10和安装在壳体10中的连接端子20。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在下文的描述中,将连接器组件100的接收配对端子300的一端称为前端,即配对端子300从连接器组件的前端插入到连接器组件中,将与前端相对的一端称为后端。图6是示出图3中的连接器组件100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端子20的立体示意图。连接端子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端子,可安装在一个壳体(10)中,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端子包括:?一个框架主体(21);?两个卷曲部(23),形成在所述框架主体上,以将一个在第一方向上插入的一个配对端子(30)弹性地保持在所述卷曲部和框架主体之间;?一个舌形部(24),设于所述框架主体上并在所述配对端子的插入方向上延伸,所述舌形部的表面上形成一个锁定部(241),所述舌形部的自由端通过弯曲形成一个释放部(242);以及?至少一个第一限制部(243),形成在所述框架主体上,所述第一限制部被构造成在所述配对端子通过所述锁定部锁定在所述连接端子中时限制所述连接端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壳体移动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军李伟国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