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托牵装置,包括相连接的支撑装置、牵拉装置和托举装置,其中,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牵拉装置设置在第一支撑装置上,托举装置与第二支撑装置相连接;托举装置有两组,第二支撑装置有两组,每组托举装置对应连接一组第二支撑装置,两组第二支撑装置对称设置在第一支撑装置的两侧;在每组第二支撑装置和托举装置之间均设置有托举控制装置,在第一支撑装置和每组第二支撑装置之间均设置有方位调节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通过托举或者与牵拉结合的方式达到对大型待救车辆等设备的高效施救,避免待救设备受损,并能够安全有效地调控施救过程;操作简便且安全稳定,适于在清障车、道路抢救车等车辆中推广应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清障及抢救车辆用机械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托牵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道路清障及抢救车辆的清障及救援方式有多种,对于小型车辆,通过将抢救车装载的平板倾斜,启动抢救车上的绞盘,采用绞绳牵拉待救车辆,将其拉上装载用的平板;对于大型车辆,通常采用吊机将待救车辆吊起装到卡车或者拖板车等抢救车上;有些车辆则自身安装吊牵装置,将起重机设备前置,通过直接吊起装车或者吊起待救车辆前部以硬牵引方式拖走;因此,对于此类施救装置,亟需进行改进,拓展其使用范围,使清障及抢救等相关车辆能够以更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清障及救援,同时,有效避免对相关待救车辆造成再次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托牵装置,使与大型机械特别是10吨以上的重型机械相关的清障及抢救工程能够以更快捷、伤害更小的方式进行,从而大幅提高清障及救援效率,进而也使相关交通路段加快疏通,使相关车辆机械及时得到维修。本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托牵装置,包括相连接的支撑装置、牵拉装置和托举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所述牵拉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装置上,所述托举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撑装置相连接;所述托举装置有两组,所述第二支撑装置有两组,所述每组托举装置对应连接一组所述第二支撑装置,两组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装置的两侧;在每组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和托举装置之间均设置有托举控制装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和每组第二支撑装置之间均设置有方位调节装置。进一步地,对上述方案做如下具体改进: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包括相连接的纵梁和安装座,所述牵拉装置与所述安装座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包括支架,在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方位调节装置包括方位调节动力油缸、固定孔、固定销轴、导轨,所述导轨与所述支架上的滑轨相连接;所述方位调节动力油缸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的纵梁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装置的支架相连接;所述固定孔、固定销轴、导轨均位于所述纵梁的一端;所述固定孔位于所述导轨的上方;所述固定销轴插接在所述固定孔中;所述托举装置包括托臂,所述托臂通过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支撑装置的支架相连接;所述托举控制装置包括托举动力油缸、锁紧控制杆和安全止动桩;所述安全止动桩设置在所述托臂上;所述托举动力油缸一端与所述支架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托臂相连接;所述锁紧控制杆一端与所述支架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托臂相连接;所述托举动力油缸与所述锁紧控制杆相平行设置,并位于所述安全止动桩与所述支架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装置还包括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相连接组成支撑框架,所述安装座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在所述两组第二支撑装置的支架之间设置有支撑梁;在所述两组托举装置的托臂之间设置有平衡梁。优选地,所述牵拉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中部,在所述两组第二支撑装置的支架之间设置有支撑梁,所述支架之间的支撑梁上设置有滑轮,所述牵拉装置与所述滑轮通过绞绳相连接。优选地,所述托举动力油缸与所述支架的连接端位于所述方位调节动力油缸与所述支架的连接端的下方,所述锁紧控制杆与所述支架的连接端位于所述方位调节动力油缸与所述支架的连接端的下方,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导轨的下方。优选地,在所述支架的顶部设置有示高灯。进一步地,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底部设置有支臂及牵引板和位于牵引板下方的牵引销。进一步地,所述托举装置包括托臂,所述托臂内设置有伸缩臂和控制所述伸缩臂伸缩的伸缩臂驱动油缸。较佳地,所述牵拉装置为液压驱动绞盘。较佳地,所述方位调节动力油缸、托举动力油缸、锁紧控制杆、伸缩臂驱动油缸、液压驱动绞盘由同一液压系统控制。应用本技术托牵装置托牵时,通过所述第一支撑装置与牵引车相连接,使本技术托牵装置固定在牵引车上,通过所述方位调节装置支起所述第二支撑装置,通过所述托举控制装置驱动所述托举装置,通过所述托举装置托举车辆等大型重物,从而随牵弓I车进行整体运行;并且,对于大型超重车辆等设备能够通过所述牵拉装置进行辅助,尤其是对位于低洼处的设备施救时,所述牵拉装置与托举装置同时使用,能够实现对待救设备的有效托举牵引。当使用完毕,能够通过所述方位调节装置和所述托举控制装置使所述第一支撑装置、第二支撑装置和托举装置收拢叠放。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计新颖合理,结构运行稳定,能够实现对大型待救车辆等设备的高效施救,通过托举或者与牵拉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有效实施,各结构装置间相互协调作用,充分避免了待救车辆等设备因受到撞击或受力不均而损坏,也使整个施救过程能够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有效调控;操作简便且安全稳定,适于在清障车、道路抢救车等需要进行设备牵引托举的车辆或者其他相关系统装置中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托牵装置的叠放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托牵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托牵装置的施救状态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托牵装置的托牵状态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托牵装置实施例2的俯视图;图6为图4中沿A向两组第二支撑装置的主视图;图7为本技术托牵装置实施例4的俯视图;图8为本技术托牵装置实施例4的托牵状态的侧视图。图中所示:1-第一支撑装置,101-安装座,102-纵梁,103-横梁,104-牵引板,105-牵引销105 ;2_第二支撑装置,201-支架;3_牵拉装置;4_托举装置,401-托臂;5-托举控制装置,501-托举动力油缸,502-锁紧控制杆,503-安全止动桩;6_方位调节装置,601-方位调节动力油缸,602-固定销轴,603-导轨;7_钢丝绳;8_旋转轴;9_支撑梁;10-平衡梁;11_滑轮;12_伸缩臂。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托牵装置,包括相连接的支撑装置、牵拉装置3和托举装置4,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装置I和第二支撑装置2,所述牵拉装置3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装置I上,所述托举装置4与所述第二支撑装置2相连接;所述托举装置4有两组,所述第二支撑装置2有两组,所述每组托举装置4对应连接一组所述第二支撑装置2,两组所述第二支撑装置2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装置I的两侧;在每组所述第二支撑装置2和托举装置4之间均设置有托举控制装置5,在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和每组第二支撑装置之间均设置有方位调节装置6。如图3所示,应用本技术托牵装置托牵时,通过所述第一支撑装置I与牵引车相连接,使本技术托牵装置固定在牵引车上,通过所述方位调节装置6支起所述第二支撑装置2,通过所述托举控制装置5驱动所述托举装置4,通过所述托举装置4托举车辆等大型重物,从而随牵引车进行整体运行;并且,对于大型超重车辆等设备能够通过所述牵拉装置3采用钢丝绳7等进行辅助,尤其是对位于低洼处的设备施救时,所述牵拉装置3与托举装置4同时使用,能够实现对待救设备的有效托举牵引。当使用完毕,通过方位调节装置6和托举控制装置5使所述第一支撑装置1、第二支撑装置2和托举装置4收拢如图1所示叠放状态,从而利于转移、运输和存放。实施例2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一种托牵装置的基本结构设置同实施例1,具体地还进行了如下设置:所述第一支撑装置I包括相连接的安装座101和纵梁102,所述牵拉装置3与所述安装座101相连接;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托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支撑装置、牵拉装置和托举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所述牵拉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装置上,所述托举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撑装置相连接;所述托举装置有两组,所述第二支撑装置有两组,所述每组托举装置对应连接一组所述第二支撑装置,两组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装置的两侧;在每组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和托举装置之间均设置有托举控制装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和每组第二支撑装置之间均设置有方位调节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瑞恒,杨汉立,刘爱民,陈增伟,李军,魏东兴,邓启斌,刘俭,李敬魁,李铁,樊玉富,刘海伟,傅鹏程,鲁其青,温习,顾进超,杨新顺,王志忠,毕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三九六一部队,南阳二机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