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助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20263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9 0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助力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支座板顶部连接上支座,支座板底部连接连杆座,连杆座左侧铰接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另一端铰接第一连杆底部,第一连杆顶部连接翻板,固定框架中部连接上支座左端,上支座内设的推拉螺杆连接调压移动块,支座板右侧的压力板底部连接连杆座,压力板左部铰接第三连杆,第三连杆另一端铰接第二连杆,压力板顶部连接双压力缸一端,双压力缸另一端连接上支座左端,调压弹簧右侧连接支座板右侧,调压弹簧左侧连接调压移动块。本装置采用压力缸作重力阻尼件,能有效提高工作安全系数及翻板的匹配精度,使得有效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且产品通用性及匹配性强,适合规模化生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助力装置本技术涉及机械助力结构
,具体的说是一种带铰链的助力装置,适用于货车护栏板、翻转式高箱车板、翼开式车厢板、展开式流动舞台、活动式工作平台、折叠式结构框架等需要打开闭合90° -180°的工作场合。当进行沉重的翻板作业问题时,施工人员现阶段基本采用电驱液压动力装置或者采用将翻板分隔成段的办法以减小翻板重力,并用人力操作来解决翻板打开闭合的作业问题,采用电驱液压动力装置时,加装工艺繁琐、费用较大,而且需要定期维护保养,会造成较大的维修成本;而采用人力操作翻板板的打开闭合操作时,存在着劳动强度大,作业不方便和不安全的问题;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出现了助力装置或增力器,传统助力或增力器功能的实现是利用金属弹簧既存的阻力,如国内专利CN102587498A公开的一种弹簧助力装置,其原理是以弹簧的压缩力来抵消翻板件的重量,从而达到减轻翻板件在旋转时产生重力的目的,但存在以下几种缺陷:(I)当释放压缩弹簧时会产生冲击力,弹簧阻力愈大,产生的冲击力就愈大,导致人员操作的安全隐患;(2)当遇到 较大沉重翻板的作业环境时,弹簧的压力强度和行程距离必须与翻板的重力要求相匹配,因此,用于沉重翻板的传统助力器弹簧规格较大,器具设计的结构尺寸及产品质量偏大,导致安装维护的困难和器具的成本高企;(3)传统的助力或增力器对翻板重力的匹配度较差,尤其应对各种翻板重力的使用场合,很难形成产品系列化和标准化,因此企业很难形成产品批量化的生产规模;(4)传统助力或增力器功能匹配的设计精度低,较难将产品调整到最合理的使用状态。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助力或增力器具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翻板动作平缓、冲击力小、安全系数高且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助力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助力装置,包括助力铰链、翻板、翻板铰链、固定框架、调压移动块、上支座、调压弹簧、推拉螺杆、弹簧滑杆、压力板、连杆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支座板和双压力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支座、连杆座和支座板组成外壳体,支座板顶部边沿连接上支座,支座板底部边沿连接连杆座,连杆座左侧一端铰接第二连杆一端,第二连杆另一端铰接第一连杆底部一端,第一连杆顶部一端通过助力铰链连接翻板,翻板底部设有固定框架,翻板与固定框架之间通过翻板铰链连接,固定框架中部连接上支座左端,上支座内设有推拉螺杆,推拉螺杆左端连接调压移动块,支座板右侧边沿设有压力板,压力板底部一端连接连杆座右侧一端,压力板左部一端铰接第三连杆一端,第三连杆另一端铰接第二连杆,压力板顶部一端连接双压力缸一端,双压力缸另一端连接上支座左端,调压弹簧右侧一端连接支座板右侧边沿,调压弹簧左侧一端连接调压移动块,调压弹簧内设有弹簧滑杆,构成整体。所述的外壳体与支承结构件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的推拉螺杆、调压移动块、调压弹簧、弹簧滑杆为压力微调整机构。所述的双压力缸设有一组两件油气缸的压力阻尼机构。所述的调压移动块、调压弹簧、推拉螺杆、弹簧滑杆、双压力缸、压力板构成压力机构,所述的压力机构均设置于外壳体范围内。所述的压力板、连杆座、第三连杆和第二连杆以及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翻板、固定框架和连杆座构成两组联动四连杆机构。本技术的相比于传统助力或增力器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采用压力缸作重力阻尼件,使翻板动作平缓,避免产生操作时的冲击力,能有效提高工作安全系数,可取代大部分传统的液压动力装置。(2)采用双油气压力缸,可方便解决翻板重力匹配度,使产品调整到最佳使用状态。(3)采用压力调整件,可方便调整助力装置阻尼压力,提高翻板重力的匹配精度,使人员操作简便,有效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4)在不影响强度的前提下,采用紧凑的结构设计,重量轻便,给安装使用带来极大的便利。 (5)产品通用性及匹配性强,适用各种使用环境,可形成产品系列化、标准化。(6)产品设计简约,体积小巧,零部件采购和制造成本较低,适合规模化生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右视剖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右视图;图中1.助力铰链、2.翻板、3.翻板铰链、4.固定框架、5.调压移动块、6.上支座、7.调压弹簧、8.推拉螺杆、9.弹簧滑杆、10.压力板、11.连杆座、12.第三连杆、13.第二连杆、14.支座板、15.双压力缸、 16.第一连杆。为使本技术的目的、原理及产品构造更清楚明了,现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相信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可以实现的,整套技术方案的实现以下列实施例作具体说明: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助力装置在组装前,首先需要准备的部件如图1所示,包括由助力铰链I和翻板铰链3构成的铰链部件,由第一连杆16、第二连杆13和第三连杆12构成的连杆部件,由调压移动块5和弹簧滑杆9构成的移动部件,由翻板2、调压弹簧7、推拉螺杆8和内设有一组两件油气缸的压力阻尼机构的双压力缸15构成的动力部件,以及由固定框架4、压力板10、上支座6、连杆座11及支座板14构成的支承部件;所述的推拉螺杆8、调压移动块5、调压弹簧7、弹簧滑杆9形成压力微调整机构;所述的调压移动块5、调压弹簧7、推拉螺杆8、弹簧滑杆9、双压力缸15、压力板10构成压力机构,所述的压力机构均设置于外壳体范围内;所述的压力板10、连杆座、第三连杆12和第二连杆13以及第一连杆16、第二连杆13、翻板2、固定框架4和连杆座11构成两组联动四连杆机构。其次,上述部件按照图1或图2所示的位置关系进行组合安装,包括结构件的安装和压力组件安装,具体的说,将上支座6、连杆座11和支座板14用螺栓装配组成外壳体,该外壳体与支承结构件为一体式结构,支座板14顶部边沿连接上支座6,支座板14底部边沿连接连杆座11,连杆座11左侧一端铰接第二连杆13 —端,第二连杆13另一端铰接第一连杆16底部一端,第一连杆16顶部一端通过助力铰链I连接翻板2,翻板2底部设有固定框架4,翻板2与固定框架4之间通过翻板铰链3连接,固定框架4中部连接上支座6左端,上支座6内设有推拉螺杆8,推拉螺杆8左端连接调压移动块5,支座板14右侧边沿设有压力板10,压力板10底部一端连接连杆座11右侧一端,压力板10左部一端铰接第三连杆12一端,第三连杆12另一端铰接第二连杆13,压力板10顶部一端连接双压力缸15 —端,双压力缸15另一端连接上支座6左端,调压弹簧7右侧一端连接支座板14右侧边沿,调压弹簧7左侧一端连接调压移动块5,调压弹簧7内设有弹簧滑杆9,到此即构成助力装置的整体。上述部件组装完成后,获得的助力装置在实现打开或闭合操作时,翻板2转动翻板铰链3和助力铰链I,助力铰链I联动第一连杆16,第一连杆16联动第二连杆13,第二连杆13联动第三连杆12,第三连杆12联动压力板10,压力板10压缩/释放双压力缸15和调压弹簧7,从而实现翻 板的打开或闭合。权利要求1.一种助力装置,包括助力铰链、翻板、翻板铰链、固定框架、调压移动块、上支座、调压弹簧、推拉螺杆、弹簧滑杆、压力板、连杆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支座板和双压力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支座、连杆座和支座板组成外壳体,支座板顶部边沿连接上支座,支座板底部边沿连接连杆座,连杆座左侧一端铰接第二连杆一端,第二连杆另一端铰接第一连杆底部一端,第一连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助力装置,包括助力铰链、翻板、翻板铰链、固定框架、调压移动块、上支座、调压弹簧、推拉螺杆、弹簧滑杆、压力板、连杆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支座板和双压力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支座、连杆座和支座板组成外壳体,支座板顶部边沿连接上支座,支座板底部边沿连接连杆座,连杆座左侧一端铰接第二连杆一端,第二连杆另一端铰接第一连杆底部一端,第一连杆顶部一端通过助力铰链连接翻板,翻板底部设有固定框架,翻板与固定框架之间通过翻板铰链连接,固定框架中部连接上支座左端,上支座内设有推拉螺杆,推拉螺杆左端连接调压移动块,支座板右侧边沿设有压力板,压力板底部一端连接连杆座右侧一端,压力板左部一端铰接第三连杆一端,第三连杆另一端铰接第二连杆,压力板顶部一端连接双压力缸一端,双压力缸另一端连接上支座左端,调压弹簧右侧一端连接支座板右侧边沿,调压弹簧左侧一端连接调压移动块,调压弹簧内设有弹簧滑杆,构成整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锡鹤魏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亚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