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装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17856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9 0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灌装控制装置,包括阀体以及阀杆,其中,阀体内设有阀室,该阀室的中部向内收缩形成内径小于阀室其他部分的内径的收缩部,该收缩部的上方形成上阀室,下方形成下阀室,其中,上阀室的侧壁上设有液体进口,下阀室的底部设有液体出口;阀杆从上而下伸入到阀室内,阀杆的上部设有控制阀杆上下运动的竖向运动控制机构,阀杆的下端设有密封头;所述密封头位于收缩部处,且密封头的上表面与收缩部的下表面之间形成密封结构,常态下密封头的上表面封堵于收缩部的下表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灌装控制装置可防止从快罐状态向慢罐状态转换时液体向容器外溅出。(*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向容器内灌入液体时的辅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灌装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灌装秤是一种将液体按照设定的重量灌入容器中的衡器。利用灌装秤进行灌装时,整个灌装过程一般分为快灌和慢灌两个阶段,先处于快灌状态向瓶里快速装入一定的物料,然后改为漫灌状态,缓慢精确的注入,最后阀门关闭停止灌注;快灌状态可节省灌装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漫灌状态提高灌装精确度,使快要完成灌装时出现的溅油现象得以减缓。上述快慢灌装状态的切换通过灌装控制装置来实现,参见图1,现有的灌装控制装置主要包括阀体a和阀杆b,其中,阀体a内设有阀室,该阀室的中部向内收缩形成内径小于阀室其他部分的内径的收缩部h,该收缩部h的上方形成上阀室C,下方形成下阀室d,其中,上阀室c的侧壁上设有液体进口 f,下阀室d的底部设有液体出口 g;阀杆b从上而下伸入到阀室内,阀杆b的上部设有控制阀杆上下运动的竖向运动控制机构,阀杆b的下端设有密封头e,该密封头e位于液体出口 g处,当其封堵于液体出口 g时,整个灌装控制装置处于关闭状态,当阀杆b在竖向运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向上抬起时,液体出口打开,通过控制阀杆b抬起的高度,可控制液体出口 g的开口大小,从而形成快罐状态和慢罐状态。灌注过程中,从快罐状态向漫灌状态转换时,阀杆b自上而下运动对下落的液柱产生一个向下的外力作用,且液体出口 g的开口瞬间变小,造成液体瞬间高速向外喷射,此时由于容器内的液体已经灌满至接近瓶口处,因此加速喷射的液体往往会导致液体向容器外溅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灌装控制装置,该灌装控制装置可防止从快罐 状态向慢罐状态转换时液体向容器外溅出。一种灌装控制装置,包括阀体以及阀杆,其中,阀体内设有阀室,该阀室的中部向内收缩形成内径小于阀室其他部分的内径的收缩部,该收缩部的上方形成上阀室,下方形成下阀室,其中,上阀室的侧壁上设有液体进口,下阀室的底部设有液体出口 ;阀杆从上而下伸入到阀室内,阀杆的上部设有控制阀杆上下运动的竖向运动控制机构,阀杆的下端设有密封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头位于收缩部处,且密封头的上表面与收缩部的下表面之间形成密封结构,常态下密封头的上表面封堵于收缩部的下表面上。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收缩部的下表面以及密封头的上表面呈锥形,且密封头的上表面上设有密封环。进一步地,密封头的上表面上设有环形槽,所述密封环设置于该环形槽内,所述密封环为O型密封圈。通过锥形面的相互配合,提高了密封的效果。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液体出口上设有防滴漏装置,该防滴漏装置由多个分隔件排列而成,相邻的分隔件之间形成有液封间隙。具体地,所述的分隔件为圆环,多个圆环同心设置,并且这些圆环的高度从外到内依次降低;所述液体出口处设有十字支架,所述圆环的下端连接在该十字支架上。或者:所述的分隔件为片状板,多个片状板平行排列。在灌油时,灌装动作完成后,液体出口上仍然会有一层油膜,瓶子转离的过程中,油膜在自重状态下,会逐渐形成油滴,油滴可能会滴在转动的瓶身上,从而引起发霉、瓶身油腻或其他市场投诉。而采用上述的防滴漏结构后,由于多个分隔件之间形成有液封间隙,油滴滴在分隔件上时,其液体表面张力使液体出口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在该封闭的空间内,向上的大气压力大于油的自重,因此油滴不会下落。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阀体由上阀体和下阀体组合而成,其中,上阀体的体内形成上阀室,所述液体进口上设有与灌装秤的液体输出管连接的接头。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的竖向运动控制机构为气压缸或油压缸。通过气压缸或油压缸控制阀杆的上下运动。具体地,所述的竖向运动控制机构为气压缸,且为双活塞气压缸,包括缸体,该缸体由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端盖、上缸体、上隔板、下缸体以及下隔板组成,其中下隔板连接在阀体上;所述阀杆由上阀杆和下阀杆连接而成,其中,上阀杆穿越在缸体内,下阀杆伸入到阀室内;所述上缸体内设有第一气缸室,该第一气缸室内设有与上阀杆固定连接的第一活塞,该第一活塞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第一上气口和第一下气口,该第一活塞的下方设有常态下令阀杆上的密封头封堵在收缩部上的弹簧;所述下缸体内设有第二气缸室,该第二气缸室内设有与上阀杆固定连接的第二活塞,该第二活塞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第二上气口和第二下气口 ;所述第一气缸室的容积大于第二气缸室的容积。进一步地,所述上端盖与上阀杆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防尘环、耐磨环和拉杆封;所述上隔板与上阀杆之间设有拉杆封;所述下隔板与上阀杆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本技术的灌装控制装置工作时,阀杆上的密封头的上表面位于收缩部的下表面的下方,两者间的间隙形成液体的流动通道;当从快罐状态转换成慢罐状态时,阀杆向上提,所述的流动通道减小,该过程中,阀杆伸入阀室的体积缩小,使得阀室内形成负压,从而消耗液体的部分流动能量(在液体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容纳液体的空间变大,液体在扩充的过程中消耗部分能量),降低液体的流速,有效防止了从快罐向慢罐过程中出现的流体加速从而溅出的现象。在本技术的进一步的改进方案中,在液体出口中设置了防滴漏装置,该防滴漏装置中的分隔片对流体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同样也能降低流体的流速。同时,所述的防滴漏装置可以令油滴在其上形成液封,防止灌注完毕后残留的油滴掉落。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灌装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灌装控制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的放大图。图4为图2的B-B剖视图的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的灌装控制装置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防滴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参见图2,本实施例的灌装控制装置包括阀体20以及阀杆30,其中,阀体20内设有阀室,该阀室的中部向内收缩形成内径小于阀室其他部分的内径的收缩部38,该收缩部38的上方形成上阀室36,下方形成下阀室37,其中,上阀室36的侧壁上设有液体进口 40,下阀室37的底部设有液体出口 41 ;阀杆30从上而下伸入到阀室内,阀杆30的上部设有控制阀杆30上下运动的竖向运动控制机构,阀杆30的下端设有密封头39 ;所述密封头39位于收缩部38处,且密封头39的上表面与收缩部38的下表面之间形成密封结构,常态下密封头39的上表面封堵于收缩部38的下表面上。参见图2,所述的竖向运动控制机构为气压缸,且为双活塞气压缸,包括缸体,该缸体由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端盖2、上缸体11、上隔板13、下缸体14以及下隔板17组成,其中,上端盖2与上缸体11之间通过螺钉29连接在一起,上缸体11、上隔板13以及下缸体14之间通过内六角螺钉10连接在一起,下缸体14、下隔板17以及阀体20通过内六角螺钉28连接在一起。所述阀杆30由上阀杆27和下阀杆22螺纹连接而成,两者在连接部位处设有O型密封圈21 ;其中,上阀杆27穿越在缸体内,下阀杆22伸入到阀室内。所述上缸体11内设有第一气缸室44,该第一气缸室44内设有与上阀杆27固定连接的第一活塞9,该第一活塞9通过两个挡圈6固定在上阀杆27上,上阀杆27与第一活塞9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灌装控制装置,包括阀体以及阀杆,其中,阀体内设有阀室,该阀室的中部向内收缩形成内径小于阀室其他部分的内径的收缩部,该收缩部的上方形成上阀室,下方形成下阀室,其中,上阀室的侧壁上设有液体进口,下阀室的底部设有液体出口;阀杆从上而下伸入到阀室内,阀杆的上部设有控制阀杆上下运动的竖向运动控制机构,阀杆的下端设有密封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头位于收缩部处,且密封头的上表面与收缩部的下表面之间形成密封结构,常态下密封头的上表面封堵于收缩部的下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贻端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海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