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浊度流通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97497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2 18: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浊度流通池,包括池体(1)和池盖(2),所述池体(1)内部被隔成有进水腔(3)、消泡水道(4)和取样池(5);在进水腔(3)的下部开有进水口(6),进水腔(3)与消泡水道(4)一端的上部连通,消泡水道(4)的另一端与取样池(5)之间下部连通,在所述取样池(5)的底部开有出水口(7);在所述池盖(2)上开有安装孔(8)。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进水腔和取样池,并在进水腔与取样池之间设置消泡水道,这样,进水腔中的水流经消泡水道可以起来缓冲和消泡的双重作用,提高对取样水浊度的检测精度,具有结构紧凑,布局合理,体积小,安装方便的优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质的监测技术,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浊度流通池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饮水与健康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浊度是水体光学性质的一种特征参数,它不但是衡量水质良好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考核水处理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对水体浊度的在线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浊度传感器是水体浊度在线检测的有效工具。浊度流通池是为浊度传感器提供一个盛装样品水的容器。在低浊度下测量时,水中的微小气泡对浊度测量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浊度流通池还应具有消除样品水中微小气泡的功能。现有技术中,已有存在上述功能的流通池产品,但是仍有以下不足之处:I)浊度流通池的体积比较大,不便于系统小型化,增加了测量的操作难度;2)浊度流通池消除水中的微小气泡能力不足,影响了浊度测量的精度;3)浊度流通池受水压的影响较大,无法应对进水水压变化范围较大的使用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消除气泡的浊度流通池。本技术 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浊度流通池,包括池体(I)和池盖(2),所述池体(I)内部被隔成有进水腔(3)、消泡水道(4)和取样池(5),其中,进水腔(3)与取样池(5)之间通过消泡水道(4 )相连通;在进水腔(3 )的下部开有进水口( 6 ),进水腔(3 )与消泡水道(4)一端的上部连通,消泡水道(4)的另一端与取样池(5)之间下部连通,在所述取样池(5)的底部开有出水口( 7 );在所述池盖(2 )上开有安装孔(8 ),该安装孔(8 )位于取样池(5 )的上方。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在进水腔与取洋池之间设置消泡水道连通,那么,在进水腔与取样池之间将形成一个缓冲水道,并且从进水腔中流入的水体将经过消泡水道的消泡处理,然后流入取洋池中。这样,经过消泡水道处理后,水体中的气泡将大为减少,而消泡水道的设置,也使取样池中水体受进水压力变化的影响更小,水泡的减少及水压的平稳可以大大提高池盖安装孔中的外部浊度传感器对水体浊度的检测精度。所述池体(I)为长方体形,池体(I)沿长度方向通过主隔板(9)分成左、右两个半区,池体(I)的一个半区为取样池(5),池体(I)另一半区通过从前往后设置的多排横板(10)隔成多条腔道,各横板(10)下部的一端与池体(I)底部之间留有缺口(11),两相邻横板(10)上的缺口(11)左右错位分布;在所述后排腔道中设置有纵向的节流板(12),该节流板(12)上部开有节流孔(23);在节流板(12)的一侧形成进水腔(3),该进水腔(3)的底部开有进水口( 6 ),节流板(12 )另一侧的腔体与其余腔道共同组成消泡水道(4 ),所述消泡水道(4)的前排腔道与取样池(5)之间下部连通。长方体形的池体一半为取样池,另一半通过横板隔出多个腔道,并在后排腔道中通过节流板隔出一个进水腔,其余腔道形成消泡水道,这样就形成了取样池、消泡水道和进水腔三个相连通的功能区。其中,进水腔的底部开进水口,节流板上部开有节流孔,那么水从进水口进入后在进水腔内往上满,并从节流板上部的节流孔中流入另一侧的消泡水道中。水在消泡水道中由后排的腔道,经过各排横板一端下部的缺口逐排流动进入前排腔道,最后从前排腔道下部流入取样池。上述结构,可以实现水从进水腔经消泡水道的消泡再进入取样池,达到消泡和缓冲进水压的作用,提高对水样浊度的检测精度。同时,上述结构中取样池、消泡水道和进水腔分布合理、紧凑,可以减小具有消泡功能流通池的体积。在所述取样池(5)的一个池角处设置有斜板(13),该斜板(13)的高度小于主隔板(9)的高度,并在斜板(13)的一侧形成有出水腔(14),该出水腔(14)的底部开有出水口(7),在斜板(13)另一侧的取样池(5)池底开有排污口(21)。这样,当取洋池中的水满到斜板的高度时,就会漫过斜板的上端流入到出水腔中,并从出水腔底部的出水口流出。从而,保证了取样池中水体的高度,防止了取样池内水从取样池满出,提高了取样池水体的平稳性。而在取样池的池底开排污口,则方便取样池维护时的排污。在所述消泡水道(4)的各排腔道中设置有多列相错分布的第一纵板(15)和第二纵板(16),其中第一纵板(15)的下端与池体(I)底部之间留有过孔,第一纵板(15)的上端与横板(10)的上端比横板(10)低;第二纵板(16)的上端比第一纵板(15)的上端低,第二纵板(16)的下端与池体(I)的底部连为一体。这样,第一纵板和第二纵板把消泡水道的各腔道分隔成多个腔体,其中水在腔道中流动时,水从上一腔体中漫过第二纵板的上端进入下级腔体,然后又从第一纵板下端的过孔中流过进入下下级腔体,这样,水不但在消泡水道中实现左右来回的流动,同时也实现了水上、下来回的流动,从而对水体起到更好的消泡效果O在所述进水腔(3)中设置有溢水隔板(17),该溢水隔板(17)的高度大于节流孔(23)的高度,小于节流板(12)的高度,并在进水腔(3)中隔出溢流腔(18),该溢流腔(18)的底部开有溢流口(19);在所述进水腔(3)和溢流腔(18)的上腔口封有密封板(22)。这样,当进水压力不稳,出现瞬间压力增大时,水流量大,并使进水腔中的水往上满,可以漫过溢水隔板的上端,流入溢水腔中,并从溢水腔底部的溢流口流出,从而不会在消泡水道中形成瞬间急流,大大减小了水压对取水池中水体稳定性的影响,提高了取水池检测浊度时的精度。所述池体(I)的后壁分别向两侧延伸形成左、右安装板,并在左、右安装板上分别开有上、下两个安装孔。这样,池体可通过左右安装板安装在固定壁上,池体的安装稳固、方便。在所述池盖(2)上开有排气孔(20),该排气孔(20)位于消泡水道(4)的上方。这样,气泡从消泡水道中冒出并形成的气体可从排气孔中排出,使设置内部的气压与外部气压平衡。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进水腔和取样池,并在进水腔与取样池之间设置消泡水道,这样,进水腔中的水流经消泡水道可以起来缓冲水流和消泡的双重作用,提高对取样水浊度的检测精度;并且本 技术在长方体池体中同时设置进水腔、取样池和消泡水道,结构紧凑,布局合理,体积小,安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截面的剖视图。图4为图2中B-B截面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由池体1、池盖2、进水腔3、消泡水道4、取样池5、进水口 6、出水口 7、安装孔8、主隔板9、横板10、缺口 11、节流板12、斜板13、出水腔14、第一纵板15、第二纵板16、溢流板17、溢流腔18、溢流口 19、出气孔20、排污口 21、密封板22和节流孔23等构成。其中,池体I为长方体形,池体I的上方开口,并在池体I内形成空腔。在池体I内纵向设置有主隔板9,该主隔板9将池体I内腔隔成左、右两个半区。在池体I的一个半区为取样池5,在取样池5的一个池角处设置有斜板13,该斜板13的高度小于主隔板9的高度,斜板13的一侧边与池体I后壁相连固定,斜板13的另一侧边与主隔板9相连固定,并在斜板13、池体I后壁和主隔板9之间隔出一个出水腔14,在出水腔14的底部开有圆形的出水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浊度流通池,包括池体(1)和池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内部被隔成有进水腔(3)、消泡水道(4)和取样池(5),其中,进水腔(3)与取样池(5)之间通过消泡水道(4)相连通;在进水腔(3)的下部开有进水口(6),进水腔(3)与消泡水道(4)一端的上部连通,消泡水道(4)的另一端与取样池(5)之间下部连通,在所述取样池(5)的底部开有出水口(7);在所述池盖(2)上开有安装孔(8),该安装孔(8)位于取样池(5)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宁唐云建胡晓力莫斌彭红韩鹏孙怀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