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可飞行体的折叠翼组件,该折叠翼组件包括弹翼基座和折叠翼面,其特征在于,弹翼基座具有第一固定片和第三固定片,折叠翼面具有第二固定片和第四固定片;在弹翼基座和折叠翼面之间设置有前侧锁定机构、后侧锁定机构以及用于使得折叠翼面展开的致动机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叠翼组件,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可飞行物体,例如导弹、雷弹、小型无人机等的折叠翼组件。
技术介绍
当前,导弹的质量和外廓尺寸,是它的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减小导弹外廓尺寸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采用折叠翼。例如对于舰空导弹而言,导弹发射装置由发射架转变为发射筒,再由发射筒转变为藏于舰体内部的垂直发射单元,是其发展历程上的两次飞跃。而贯穿这两次飞跃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导弹的弹翼折叠与系统集成技术。就导弹的气动布局而言,在一定范围内,弹翼的面积越大,越有助于导弹进行机动。但若要以发射筒方式进行发射,就必须对弹翼进行折叠。在现有技术中,一种实施方式采用的是弹翼中段或末段的两段式折叠方式。而另外的实施方式才研发了弹翼中段、末段的三段式折叠方式。前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末段两段式折叠是被认为是最为成熟与有效的技术。该项技术可在最小的技术风险下,将弹翼折叠后的导弹直径缩到最小。折叠翼展开机构的构造要限定在一个较小的体积内,通常它要求放在有着小的结构高度弹簧翼(舵)的剖面内,同时要承受着较大的外载荷。例如,对于用于导弹的折叠翼而言,导弹与发射(筒)架分离后,弹翼能迅速自动展开到确定的位置,展开时间毫秒级。现常见的折叠翼(舵面)有两种方式:第一是弹翼(舵面)绕着平行于导弹纵轴进行折叠,多用于小展弦比的弹翼上,参见附图说明图1 ;第二种是弹翼(舵面)绕着垂直于弹翼平面的一个轴进行折叠,多用于大展弦比的弹翼上,见图2。现有技术的折叠翼展开机构大多为弹簧和弹簧扭杆,也有液(气)压作动管或火药作动管,滑轮绳索系统,我国现大量采用弹簧和扭杆这种结构。锁定机构用压簧和定位销及销孔,也有用火药或液压锁定机构。这两钟机构有分开,也有二合一的,一般由人工折叠后,将导弹装入发射筒内,以 其壁或镁带(绳索)作为结束。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尤其是当需要将折叠翼安装在小型的飞行体(例如小型雷弹等)时,现有技术中的折叠翼至少具有以下不足:占用弹体空间,增加了弹体外形尺寸,降低了雷弹的装填量;安装工序复杂;在长期贮存时,结构件容易失效;当飞行体需要在水中展开时,遇到阻力较大,展开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折叠翼,该折叠翼利用诸如弹簧的弹性张力展开,在展开过程中无轴,无固定方向,便于安装,同时减小了体积。本技术利用弹簧张力大,钢丝拉力大,弹簧钢丝不易变形的特点,给展开机构提供较大的作动力,使弹翼快速展开。该折叠翼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并且可以大大缩小飞行体(例如雷弹)的外形尺寸,从而缩小发射筒的横向尺寸,便于在车辆、飞机、舰船上布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用于可飞行体的折叠翼组件,该折叠翼组件包括弹翼基座和折叠翼面,弹翼基座具有第一固定片和第三固定片,折叠翼面具有第二固定片和第四固定片;在弹翼基座和折叠翼面之间设置有前侧锁定机构、后侧锁定机构以及用于使得折叠翼面展开的致动机构。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所述致动机构包括:位于弹翼基座的用于容纳缆索固定元件的缆索固定槽;位于折叠翼面的凹槽以及第一弹簧槽;缆索,缆索的在弹翼基座的一端被固定至位于所述缆索固定槽内的缆索固定元件;第一弹簧,该第一弹簧置于第一弹簧槽内,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至折叠翼面的第二固定片,并且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至缆索的位于折叠翼面的一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在所述致动机构中,钢丝压块槽位于弹翼基座中,第一弹簧槽和凹槽位于折叠翼面中;钢丝被呈U形对折,U形的钢丝的两末端均固定至钢丝压块,钢丝的弯曲部穿入卡销并套有卡帽,从而被固定于第一弹簧的一端,并且钢丝穿过第一弹簧的中央;第一弹簧被布置在第二固定片和钢丝的U形弯曲部之间。本技术的折叠翼的有益效果是,a)结构简单,易于安装;b)通过利用本技术的折叠翼,可以大大缩小飞行体(例如雷弹)的外形尺寸,发射筒的横向尺寸,便于在车辆、飞机、舰船上布置;c)缩小了发射装置的体积和质量,提高了飞行体(例如雷弹)的装填量,增加了威力;d)增加了飞行体的机动性和灵巧性;e)当飞行体在水中展开时,缩短了折叠翼的展开时间;f)增加了飞行体(例如雷弹等)长期贮存可靠性。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 技术中的按照平行于导弹轴线方向折叠的折叠翼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按照垂直于导弹轴线方向折叠的折叠翼示意图。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在展开状态下的折叠翼组件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在折叠状态下的折叠翼组件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了安装于雷弹尾部的处于折叠状态下的根据本技术的折叠翼组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根据本技术的折置翼组件中,包括弹翼基座和折置翼面,其中弹翼基座具有第一固定片和第三固定片,折叠翼面具有第二固定片和第四固定片。在弹翼基座和折叠翼面之间设置有前侧锁定机构、后侧锁定机构以及用于使得折叠翼面展开的致动机构。前侧锁定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固定片上的第二固定槽,以及设置在第二固定片上的第二固定销。后侧锁定机构包括在第三固定片上设置的第一固定槽、以及被第四固定片压在凹槽中的第一固定销与第二弹簧。在致动机构包括:位于弹翼基座的用于容纳缆索固定元件的缆索固定槽,位于折叠翼面的凹槽以及第一弹簧槽;缆索,缆索的在弹翼基座的一端被固定至位于所述缆索固定槽内的缆索固定元件;第一弹簧,该第一弹簧置于第一弹簧槽内,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至折叠翼面的第二固定片,并且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至缆索的位于折叠翼面的一端。下面将以用于雷弹的折叠翼为例,结合图3和图4来说明根据本技术的折叠翼。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折叠翼组件I的局部剖开的视图。折叠翼组件I由弹翼基座2、钢丝压块3、第一固定片4、第二固定片5、钢丝6、第一弹簧7、第一固定槽8、第一固定销9、第三固定片10、第四固定片11、第二弹簧12、用于第一固定销9及第二弹簧12的凹槽13、卡销14、卡帽15、折叠翼面16、第二固定销17、第二固定槽18、钢丝压块槽19和第一弹簧槽20组成。如图3所示,折叠翼组件I包括弹翼基座2和折叠翼面16,其中弹翼基座2具有第一固定片4和第三固定片10,折叠翼面16具有第二固定片5和第四固定片11。在弹翼基座2和折叠翼面16之间设置有前侧锁定机构、后侧锁定定位机构以及多个致动机构。后侧锁定机构包括在第三固定片10上设置的第一固定槽8、以及被第四固定片11压在凹槽13中的第一固定销9与第二弹簧12。前侧锁定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固定片4的第二固定槽18,以及设置在第二固定片5上的第二固定销17。在各个致动机构中,如在图3中的局部剖开的视图所示:钢丝压块槽19位于弹翼基座2中,第一弹簧槽20和凹槽13位于折叠翼面16中;钢丝6被呈U形对折,U形的钢丝6的两末端均固定至钢丝压块3,钢丝6的弯曲部穿入卡销14并套有卡帽15,从而被固定于第一弹簧7的一端(参见图3左侧所示的局部I的放大视图),并且钢丝6穿过第一弹簧7的中央;第一弹簧7被布置在 第二固定片5和钢丝6的U形弯曲部之间。在图3所示的折叠翼组件I处于展开状态。在展开状态下,弹翼基座2安装于弹体21。钢丝压块槽19位于弹翼基座2中,第一弹簧槽20和凹槽13位于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可飞行体的折叠翼组件,该折叠翼组件包括弹翼基座和折叠翼面,其特征在于,弹翼基座具有第一固定片和第三固定片,折叠翼面具有第二固定片和第四固定片;在弹翼基座和折叠翼面之间设置有前侧锁定机构、后侧锁定机构以及用于使得折叠翼面展开的致动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琦,周凯,郜鹏,董大为,梁跃旋,李兴隆,马冠恩,徐建华,张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三二八工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