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座结构及其拆离工具,由可移动板、金属垫片、操作杆、许多连接端子和主体组成及一拆离工具,连接端子冲制成对称、前侧面及上端为斜度形状,可容易组装圆柱状或片状接脚的电子组件并可采用侧向推入或垂直插入两种功用;连接端子连接于料带,一次可将整排多数连接端子插入数个连接座主体内,操作杆偏心轴套合在金属垫片内放置在连接座主体和移动板之间,可减少操作杆使用空间及防止可移动板磨损;拆离工具可轻易快速的将移动板从连接座上拆解下来而不会损坏卡扣处和主体。(*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座结构及其拆离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快速拆解可移动板与连接座主体将其进行分离的两用连接座结构及其拆离工具。目前的电子组件和连接器的连接方式有直插入式和侧推入式二种,其视电子组件的接脚形状而定,如接脚数较多,且形状为圆柱状时则采用侧推入式,若为片状且脚数较少时则采用直插入式;但因习用的连接器结构和电子组件的连接方式只可单向使用,在单一功用情况下常因接脚形状的不同而要更换不同连接方式的连接器结构,故十分的不方便,且不经济。请参阅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习知连接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其操作杆2’虽具有推动可移动板1’的功能,却需要很大的操作空间(约为90度角,四分之一个圆形空间),才可以达到移动的目的,与目前产业界对产品轻、薄、短、小的需求相违背,无法在很小的空间内操作合作连接座。主体3’与可移动板1’的卡扣方式是在可移动板1’及主体3’的侧端设有圆孔轨道12’、32’,在组合二者时再装入数个圆柱31’,使可移动板1’顺着轨道在主体3’上移动,组装及拆解复杂、费时又费力,因旁边有其他电子组件,故空间受到限制,有其不完善之处,可移动板1与主体3组装卡合后,若需拆解分离则十分困难,且拆解速度慢,连接座焊接在电路板上后更难拆解;由于科技的进步,最新的电子组件产品的脚位已达到数百支之多,相对的连接座也同样要有数百支连接接脚,但偶而难免会有少数几支连接接脚必须要更换、维修或清除杂物等,势必要拆开可移动板1’,则又会面临上述的困扰。请参阅图2所示为习知端子的立体图,该端子仅可适用于片状的电子组件接脚,若有圆形的接脚时就必须要更换另一种连接器结构;图3所示为习知端子在料片上的展开表示图,每冲压一次仅完成一排的端子,即浪费材料又无效率。连接座在制造组合完成后要做检测时,必须转动操作杆2’将移动板1’推到连接位置,待检测完毕后再推到分离位置,如此一个接一个的循环实在很费时费力。本设计人鉴于习知产品上述的缺陷,针对其弊病详加研析,在经过长时间的实验、试制,并几经研究改进之后,终于开发出本技术两用连接座结构及其拆离工具。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缺点,而提供一种改进的两用连接座结构,使其适用于各式不同形状接脚的电子组件,具有可容易的组装电子组件,并具有可采用侧向推入或垂直插入的两种功用。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前述两用连接座结构的拆离工具,使其可以快速拆离连接座和可移动板。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两用连接座结构及其拆离工具,其是由一可移动板、一金属垫片、一操作杆、许多连接端子、一主体及一拆离工具所组成,其特征在于主体两侧卡扣处之中设有凹槽,主体与可移动板组合后,形成一个供拆解工具插入的长方形孔,拆解工具两侧设有向下压可撑开可移动板卡榫的向上渐大的斜弧,该可轻易快速拆解可移动板的斜弧往上一小平面为撑紧可移动板,连接端子前侧面及上端各设有对称的导入斜弧,使连接座可供电子组件侧向推入接触及从上面垂直插入,连接端子排列于料带上,一次将整排多数连接端子插入排列整齐的数个主体内,可移动板被带动的受力处装入可耐磨损的金属垫片;操作杆带动处两端为轴心,靠中间凸部在很少的操作空间带动可移动板移动位置。本技术的目的还可由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两用连接座结构及其拆离工具,其中所述的金属垫片弯曲成一U字形形成用以放置操作杆的弯曲空间,且两侧设有凸部,金属垫片受到外力作用变形后,有一恢复力迫使其向移动板靠近,牢牢的被固定住而不会掉落。前述的两用连接座结构及其拆离工具,其中所述的操作杆外形为一垂直的形状,可分为一转轴和一使用者施力的握把,在转轴上有一可防止操作杆在连接座内发生轴向移动的突块,且靠近转轴中央向外凸出而形成一个偏心轴,转动操作杆,偏心轴带动可移动板作水平单一方向的移动。前述的两用连接座结构及其拆离工具,其中所述的拆离工具为一ㄇ字形,上方为一面板,二侧边的下方各设有斜度突块,其放在连接座结构的上方,并在面板上施加压力,迫使二侧板下方设置的数个突块塞入卡榫和连接座的接合处,轻易将可移动板从连接座取出;其上方设有可防止面板因受力而弯曲变形的加强板。前述的两用连接座结构及其拆离工具,其中所述连接座的连接端子经冲压成一对称形状,且其前端及上端设有一斜度,以顺序将圆形或片状电子组件的接脚导入连接座内。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连接座结构及其拆离工具,是由一可移动板、一金属垫片、一操作杆、许多连接端子、一主体所组成及一拆离工具,连接端子冲制成具有对称、前侧面及上端为一斜度的形状,可容易的组装电子组件并可采用侧向推入或垂直插入的两种功用,并适用于圆柱形状或片状的电子组件接脚;连接端子排列连结于料带上,一次可将整排多数连接端子插入排列整齐的数个连接座主体内,操作杆的偏心轴杆套合在金属垫片内而放置在连接座主体和移动板之间,可减少操作杆的使用空间及防止可移动板受力处的磨损;拆离工具可轻易快速的将移动板从连接座上拆解下来,而不会损坏移动板两侧的卡扣处和主体。综上所述,本技术确可达到预期的目的及功效,其新型结构的两用连接座结构,使其广泛适用于各式不同形状接脚的电子组件,具有容易组装并可采用侧向推入或垂直插入的两种功能;同时其拆离工具又可快速拆离连接座和可移动板,具有实质的实用性;又本技术为同类产品所未曾出现过而确属首创,实为一具有新颖性、创造性与实用性的新设计。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图1 为习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 为习知端子的立体图;图3 为习知端子在料片上的展开表示图4 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5 为本技术中可移动板的俯视图;图6 为本技术中可移动板的仰视图;图7 为本技术中垫片的立体图;图8 为本技术中操作杆的立体图;图9 为本技术中连接座主体的立体图;图10 为本技术中拆离工具的立体图;图11 为端子未经折曲成形的料片形状;图12 为端子经冲压折曲成形后的形状;图13 为接脚在连接座主体的俯视图;图14 为图13中沿A-A线的剖面图及片状接脚预备插入连接端子侧面的示图;图15 为电子组件的圆形接脚预备推入连接端子的俯视图;图16 为电子组件的片状接脚预备插入于连接端子的俯视图。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
技术实现思路
、结构、特征及功效,详细说明如后。首先请参阅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从此分解图中可以看出各组件间的相对位置,当转动操作杆4时会带动可移动板1作水平、单一方向的滑动。请参阅图5所示为本技术中可移动板1的俯视图,其两侧设有长方形的开口16供拆解工具插入,以配合主体3的卡扣处组合卡扣,接脚导孔11的上方设有鱼眼孔111,其目的在于导引电子组件的接脚可顺利的进入连接座主体3的内部;请配合参阅图10所示,拆离工具5的凸块52可伸入于长方形的开口16内,以便顺利的拆离可移动板1和连接座主体3。请参阅图6所示为本技术中可移动板1的仰视图,在和移动方向相平行的二侧边12的内侧各设有卡榫平面121,用来和连接座主体3相扣合住,形成一个轨道可前后滑动;在和移动方向相垂直的后面处设有沟槽141及垫片座142,沟槽141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用连接座结构及其拆离工具,其是由一可移动板、一金属垫片、一操作杆、许多连接端子、一主体及一拆离工具所组成,其特征在于:主体两侧卡扣处之中设有凹槽,主体与可移动板组合后,形成一个供拆解工具插入的长方形孔,拆解工具两侧设有向下压可撑开可移动板卡榫的向上渐大的斜弧,该可轻易快速拆解可移动板的斜弧往上一小平面为撑紧可移动板,连接端子前侧面及上端各设有对称的导入斜弧,使连接座可供电子组件侧向推入接触及从上面垂直插入,连接端子排列于料带上,一次将整排多数连接端子插入排列整齐的数个主体内,可移动板被带动的受力处装入可耐磨损的金属垫片;操作杆带动处两端为轴心,靠中间凸部在很少的操作空间带动可移动板移动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添庆,
申请(专利权)人:蔡添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