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用型背光模组,包括外边框(10)以及嵌入该外边框(10)内的背光模块(20),该背光模块(20)包括光源单元(21)以及驱动单元(22),该驱动单元(22)载有驱动电路的线路板(221),该线路板(221)上设有连接所述光源单元(21)的第一连接端(222)、用于连接50管脚以下液晶面板的第二连接端(223)以及用于连接60管脚液晶面板的第三连接端(224)。本新型结构的背光模组通过一种新型结构设计,使线路板集成了引线及FPC两种连接方式的焊接设计,以及配合设计一种新型结构的胶框,胶框结构可以同时提供引线及FPC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元件,特别涉及LCD面板用背光源模组的结构设计。
技术介绍
现有背光结构中,搭配40管脚与50管脚的液晶面板,使用的是FPC连接方式;搭配60管脚的液晶面板使用的是引线连接方式。搭配40管脚及50管脚液晶面板的FPC连接背光与搭配60管脚液晶面板的引线连接背光需分别使用两套不同结构的背光,两者无法互通互用。在相同尺寸的液晶面板规格下,造成了生产工艺上的限制及开发资源上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通用型背光模组,设计分别兼容40管脚(50管脚)和60管脚的两种接线模式,解决现有技术中两者不能通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设计的这种通用型背光模组,包括外边框以及嵌入该外边框内的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光源单元以及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载有驱动电路的线路板,该线路板上设有连接所述光源单元的第一连接端、用于连接50管脚以下液晶面板的第二连接端以及用于连接60管脚液晶面板的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三连接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线路板两端的正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于所述线路板背面的中间部位。所述外边框的一侧开有第一透孔以及中部开有第三透孔,所述第三连接端对应第一透孔的位置,所述第二连接端对应第三透孔的位置。本新型结构的背光模组通过一种新型结构设计,使线路板集成了引线及FPC两种连接方式的焊接设计,以·及配合设计一种新型结构的胶框,胶框结构可以同时提供引线及FPC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驱动单元的正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驱动单元的背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背光模组的装配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上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由图1至图3中可知,这种通用型背光模组包括外边框10以及嵌入该外边框10内的背光模块20,该背光模块20包括光源单元21以及驱动单元22,该驱动单元22载有驱动电路的线路板221,该线路板221上设有连接所述光源单元21的第一连接端222、用于连接50管脚以下液晶面板的第二连接端223以及用于连接60管脚液晶面板的第三连接端224。所述第一连接端222和第三连接端224分别设置于所述线路板221两端的正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端223设置于所述线路板221背面的中间部位。所述外边框10的一侧开有第一透孔11以及中部开有第三透孔13,所述第三连接端224对应第一透孔11的位置,所述第二连接端223对应第三透孔13的位置。本技术中第一连接端222用于连接光源单元21、第二连接端223用于连接50管脚以下的液晶面板以及第三连接端224用于连接60管脚的液晶面板,连接光源单元21的导线在外边框内部走线,连接50管脚以下液晶面板的FPC线226从第三透孔13穿出,而连接60管脚液晶面板的引线227从第一透孔11穿出。当需要搭配40管脚、50管脚的液晶面板时,采用FPC与线路板焊接方式,线路板上的第三连接端224焊盘位置悬空不做焊接处理,即可达到与40管脚、50管脚液晶面板搭配的目的。当需要搭配60管脚的液晶面板时,采用引线与线路板焊接方式,线路板上的第二连接端223焊盘位置悬空不做焊接处理,即可达到与60管脚液晶面板搭配的目的。至此,同一结构的背光中集成了 40管脚、50管脚、60管脚液晶面板的搭配方式,构成了一款新型通用多种管脚液晶面板组装搭配的背光模组。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 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通用型背光模组,包括外边框(10)以及嵌入该外边框(10)内的背光模块(20),该背光模块(20)包括光源单元(21)以及驱动单元(22),其特征在于:该驱动单元(22)载有驱动电路的线路板(221),该线路板(221)上设有连接所述光源单元(21)的第一连接端(222)、用于连接50管脚以下液晶面板的第二连接端(223)以及用于连接60管脚液晶面板的第三连接端(2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通用型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222)和第三连接端(224)分别设置于所述线路板(221)两端的正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端(223)设置于所述线路板(221)背面的中间部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通用型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边框(10)的一侧开有第一透孔(11)以及中部开有第三透孔(13),所述第三连接端(224)对应第一透孔(11)的位置,所述第二连接端(223 )对应第三透孔(13 )的位置。专利摘要一种通用型背光模组,包括外边框(10)以及嵌入该外边框(10)内的背光模块(20),该背光模块(20)包括光源单元(21)以及驱动单元(22),该驱动单元(22)载有驱动电路的线路板(221),该线路板(221)上设有连接所述光源单元(21)的第一连接端(222)、用于连接50管脚以下液晶面板的第二连接端(223)以及用于连接60管脚液晶面板的第三连接端(224)。本新型结构的背光模组通过一种新型结构设计,使线路板集成了引线及FPC两种连接方式的焊接设计,以及配合设计一种新型结构的胶框,胶框结构可以同时提供引线及FPC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文档编号G02F1/13357GK203099536SQ20132006108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4日专利技术者蔡政祥 申请人:深圳市中深光电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用型背光模组,包括外边框(10)以及嵌入该外边框(10)内的背光模块(20),该背光模块(20)包括光源单元(21)以及驱动单元(22),其特征在于:该驱动单元(22)载有驱动电路的线路板(221),该线路板(221)上设有连接所述光源单元(21)的第一连接端(222)、用于连接50管脚以下液晶面板的第二连接端(223)以及用于连接60管脚液晶面板的第三连接端(22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政祥,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中深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