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导流潜水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95166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7:57
一种入口导流潜水泵,包括水轮蜗盖(4),水轮蜗盖(4)设有中心入流孔(41),中心入流孔(41)的前端设有用于引导水流进入中心入流孔(41)的导流通道(42),导流通道入口(420)距水轮蜗盖(4)底端的距离小于中心入流孔(41)距水轮蜗盖(4)底端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入口导流潜水泵有效提升吸排水效果和明显降低噪音。(*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潜水泵
,尤其涉及入口导流潜水泵
技术介绍
目前公开的永磁同步电动机潜水泵均没有采用入口导流结构。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 202381343U公开的一种潜水泵,其结构如图I所示,包括水泵定子101、水腔1011、出水口 1012、转子转轴106、转子腔1013、转子102、叶轮103、水腔盖104及进水盖105,其中,水腔盖104设有中心入流孔1041,水腔1011位于水泵定子101的一端,水腔盖104对水腔1011进行封压固定,转子102与水泵定子101通过转子腔1013配合安装,转子102 —端安装有与水腔1011配合向出水口 1012泵水的叶轮103,出水口 1012与水腔1011连通,进水盖105用于封闭水腔盖104,其端面设有过水的格栅口 1051。上述潜水泵的工作原理是潜水泵浸没于水中,在通电的条件下,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102带动叶轮103做旋转运动,水流从进水盖105的格栅口 1051进入潜水泵并经水腔盖104的中心入流孔1041流进水腔1011,由叶轮103对水流做功,使水流从出水口 1012流出,如此循环实现潜水泵的排水功能。此潜水泵虽然结构简单,易于使用,但水腔盖的中心入流孔高度与叶轮高度一致,高度偏高,当环境水位下降到不足以淹没整个中心入流孔时,中心入流孔处将会存在空气流和水流两种流体混合被吸入现象,产生明显的噪音和吸排水不畅通现象;当环境水位下降到中心入流孔以下时,潜水泵无法排水,使水无法排干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提升吸排水效果和明显降低噪音的入口导流潜水泵。本技术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入口导流潜水泵,包括水轮蜗盖,水轮蜗盖设有中心入流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入流孔的前端设有用于引导水流进入所述中心入流孔的导流通道,导流通道入口距水轮蜗盖底端的距离小于中心入流孔距水轮蜗盖底端的距离。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水轮蜗盖包括蜗盖本体及与之连接的导流盖,导流盖位于中心入流孔的前端,其朝向水轮蜗盖底端的方向上设有开口,其余方向围闭中心入流孔,导流盖内壁与蜗盖本体之间形成导流通道;导流盖上朝向水轮蜗盖底端的方向上开设的开口即为导流通道入口。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流盖与蜗盖本体一体成型。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水轮蜗盖在设有导流盖的一面设有导流盖容纳槽,所述导流盖位于导流盖容纳槽内。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流盖容纳槽与水轮蜗盖底端相对应的方向开有进水口,进水口与导流通道入口相对。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流盖为四方形,其在左、右、上三个方向围闭中心入流孔,其下侧面开口。本技术提供的入口导流潜水泵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在水轮蜗盖的中心入流孔前端设有用于引导水流进入中心入流孔的导流通道,导流通道入口距水轮蜗盖底端的距离小于中心入流孔距水轮蜗盖底端的距离,其效果相当于降低了中心入流孔的高度,这样,当环境水位下降到不足以淹没整个中心入流孔但仍淹没导流通道入口时,通过水腔处由叶轮旋转运动形成的负压的抽吸作用,保证水流仍顺畅地经中心入流孔进入水腔,避免了中心入流孔处由于空气流和水流的混合吸入而导致的明显噪音和吸排水不畅通现象;同时,当环境水位下降到中心入流孔以下但仍淹没导流通道入口时,由于降低了潜水泵的入水口高度,本技术的入口导流潜水泵仍能继续排水,把环境的水抽排得更干净。特别地,由于导流通道仅需在现有技术的水轮蜗盖中增加一导流盖,使本技术的入口导流潜水泵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且安全可靠。特别地,由于导流盖与蜗盖本体一体成型,不需另行制造导流盖及增加装配工序,使本技术的入口导流潜水泵的水轮蜗盖容易制造,几乎不用增加成本。特别地,由于在水轮蜗盖前端设置导流盖容纳槽并在其下侧开有与导流通道入口相对的进水口,使本技术的入口导流潜水泵的水流进入导流通道入口更加顺畅。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潜水泵的爆炸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入口导流潜水泵的爆炸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入口导流潜水泵的水轮蜗盖示意图。图4是图3的A-A断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2至图4对本技术的入口导流潜水泵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入口导流潜水泵包括水泵定子I、水腔11、出水口 12、转子转轴13、转子腔14、转子2、叶轮3、水轮蜗盖4及进水盖5。继续参看图2,水腔11位于水泵定子I的一端,水轮蜗盖4对水腔11进行封压固定,转子2与水泵定子I通过转子腔14配合安装,其一端与转子转轴13连接,另一端安装有与水腔11配合向出水口 12泵水的叶轮3,出水口 12与水腔11连通,进水盖5用于封闭水轮蜗盖4,其端面设有过水的格栅口 51。如图3所示,水轮蜗盖4包括蜗盖本体40及与之连接的导流盖43,蜗盖本体40与导流盖43 —体成型;结合图4所示,水轮蜗盖4设有中心入流孔41,水轮蜗盖4在设有导流盖的一面设有导流盖容纳槽44,中心入流孔41位于导流盖容纳槽44之中;导流盖43为方形,位于导流盖容纳槽44之内;导流盖43在中心入流孔41的前端,其在左、右、上三个方向围闭中心入流孔41,其下侧面开口 ;导流盖43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圆形、菱形等,只要导流盖43朝向水轮蜗盖4底端的方向上设有开口,其余方向围闭中心入流孔即可。再次结合图4所示,导流盖43内壁与蜗盖本体40间之间形成导流通道42,导流通道42出口为中心入流孔41,导流盖43的下侧面开口即为导流通道入口 420 ;导流通道入口 420距水轮蜗盖4底端的距离小于中心入流 孔41距水轮蜗盖4底端的距离;导流盖容纳槽44下侧开有进水口 441,进水口 441与导流通道入口 420相对。当然,本技术的入口导流潜水泵还有其它实施方式,例如,导流通道可为一连接于中心入流孔的管道,只要导流通道入口距水轮蜗盖底端的距离小于中心入流孔距水轮蜗盖底端的距离,同样可实现本技术提升吸排水效果和明显降低噪音的技术效果;又例如,导流盖为与蜗盖本体连接的分体部件,同样可实现本技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且安全可靠的技术效果;另外,导流盖也可为圆形。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 应涵盖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入口导流潜水泵,包括水轮蜗盖(4),水轮蜗盖(4)设有中心入流孔(4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入流孔(41)的前端设有用于引导水流进入所述中心入流孔(41)的导流通道(42),导流通道入口(420)距水轮蜗盖(4)底端的距离小于中心入流孔(41)距水轮蜗盖(4)底端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入口导流潜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轮蜗盖(4)包括蜗盖本体(40)及与之连接的导流盖(43),导流盖(43)位于中心入流孔(41)的前端,其朝向水轮蜗盖(4)底端的方向上设有开口,其余方向围闭中心入流孔(41),导流盖(43)内壁与蜗盖本体(40)之间形成导流通道(42);导流盖(43)上朝向水轮蜗盖(4)底端的方向上开设的开口即为导流通道入口( 420 )。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入口导流潜水泵,包括水轮蜗盖(4),水轮蜗盖(4)设有中心入流孔(4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入流孔(41)的前端设有用于引导水流进入所述中心入流孔(41)的导流通道(42),导流通道入口(420)距水轮蜗盖(4)底端的距离小于中心入流孔(41)距水轮蜗盖(4)底端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毅蒋朝辉周凯
申请(专利权)人:格力电器中山小家电制造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