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混合控制减震结构,包括减震框架,所述减震框架由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组成,上部框架纵横向主框架梁交叉点的框架立柱下方与下部框架之间设有平板滑移支座,上部框架副框架梁十字交叉点的框架立柱下方与下部框架之间设有叠层橡胶支座,减震框架中最外侧的主框架梁上设有粘滞阻尼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建筑减震结构综合采用叠层橡胶隔震、平板滑移支座及粘滞阻尼器组成混合控制减震体系,发挥装置的各自优点,来耗散地震能量,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减震效果。(*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在经过5.12汶川8.0级大地震和青海玉树的7.1级大地震后,现在人们对抗震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房屋建筑的抗震等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是通过增强结构本身的性能来抗御地震的,如增加钢筋和加大梁、柱、墙截面尺寸,这样随着房屋建筑抗震等级的提高,房屋结构的钢筋和截面尺寸将成几何倍数的增加,便会大大增加结构施工成本,而且会对房屋空间的布局和结构的美观产生严重影响。传统的结构抗震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抗震要求。现有技术中一般单独采用叠层橡胶支座及平板滑移支座来作为减震装置,也不能满足较高的抗震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混合控制减震结构,提高抗震能力,满足更高的抗震要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混合控制减震结构,包括减震框架,所述减震框架由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组成,所述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均由主框架和副框架组成,所述主框架包括若干根主框架梁,若干根主框架梁纵横向交叉设置,所述副框架设置在纵向及横向主框架梁围成的方格内,所述副框架包括两根呈十字交叉设置的副框架梁,上述主框架及副框架的框架梁交叉点下方设有框架立柱,其特征在于:上部框架纵横向主框架梁交叉点的框架立柱下方与下部框架之间设有平板滑移支座,上部框架副框架梁十字交叉点的框架立柱下方与下部框架之间设有叠层橡胶支座,所述叠层橡胶支座或者 平板滑移支座安装于下部框架上部的方柱形墩台上;减震框架中最外侧的主框架梁上设有粘滞阻尼器,粘滞阻尼器两端与粘滞阻尼器支座固定,两个粘滞阻尼器支座分别预埋固定在上部框架最外侧主框架梁和下部框架最外侧主框架梁上。作为优选,所述墩台上表面埋设有一块方形的钢预埋板,所述钢预埋板底面垂直设置有支脚,所述钢预埋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灌浆孔和透气孔。作为优选,所述墩台上表面长度、宽度比叠层橡胶支座或者平板滑移支座底面的对应长度及宽度尺寸至少增加50mm,所述墩台高度为IOOmm以上。作为优选,所述灌浆孔设有四个,所述四个灌浆孔环绕钢预埋板中心均匀分布。作为优选,所述透气孔设有八个,其中的四个透气孔呈正方形阵列分布于灌浆孔所连成的圆内侧,另外的四个透气孔呈正方形阵列分布于灌浆孔所连成的圆外侧。作为优选,所述支脚包括十二根预埋辊,钢预埋板的四个边角上各设置有三根预埋辊,每个边角上的三根预埋辊均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支脚还包括焊接在钢预埋板上的钢筋柱。作为优选,所述粘滞阻尼器支座包括一块固定钢板,所述固定钢板底面垂直设置有若干个柱脚,所述固定钢板顶面垂直连接一型钢,所述型钢包括两块平行并垂直于固定钢板顶面的连接钢板,所述两块连接钢板之间设有连接筋,所述连接钢板上设有与粘滞阻尼器连接固定的连接孔。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钢板外侧面与固定钢板之间设置有加劲肋,所述加劲肋为直角三角形结构,每块连接钢板与固定钢板之间设有三块加劲肋,三块加劲肋之间的间距为150mm,加劲肋的厚度为20mm。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孔呈4*3的矩形阵列分布,所述连接孔的竖向间距为150mm,所述柱脚底部设有平板状的支撑脚。本技术的建筑减震结构综合采用叠层橡胶隔震、平板滑移支座及粘滞阻尼器组成混合控制减震体系,发挥装置的各自优点,来耗散地震能量,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减震效果,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又减小梁、柱、墙截面尺寸,使空间布置更加灵活。另外,为确保支座内的混凝土振捣密实,在钢预埋板上设置有若干灌浆孔和透气孔,作为浇捣时的观察孔及冒浆的标准,确保了支座内的混凝土振捣密实。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叠层橡胶隔震、平板滑移支座及粘滞阻尼器分布平面图;图2为平板滑移支座构造图;图3为叠层橡胶支座构造图;图4为钢预埋板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A-A剖视图;图6为粘滞阻尼器支座主视图;图7为粘滞阻尼器支座侧视图;图8为粘滞阻尼器与粘滞阻尼器支座连接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8示出了本技术的混合控制减震结构,其包括减震框架,所述减震框架由上部框架5和下部框架50组成,所述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均由主框架51和副框架52组成,所述主框架包括若干根主框架梁,若干根主框架梁纵横向交叉设置,所述副框架设置在纵向及横向主框架梁围成的方格内,所述副框架包括两根呈十字交叉设置的副框架梁,上述主框架及副框架的框架梁交叉点下方设有框架立柱,上部框架纵横向主框架梁交叉点的框架立柱下方与下部框架之间设有平板滑移支座,上部框架副框架梁十字交叉点的框架立柱下方与下部框架之间设有叠层橡胶支座。所述叠层橡胶支座302或者平板滑移支座202安装于下部框架上部的方柱形墩台上。叠层橡胶支座302及平板滑移支座202设于上部框架5和下部框架50之间,所述下部框架上设有安装叠层橡胶支座及平板滑移支座的方柱形墩台,其中,叠层橡胶支座302设于叠层橡胶支座墩台301上,平板滑移支座202设于平板滑移支座墩台201上,叠层橡胶支座302及平板滑移支座202与上部框架5固定,叠层橡胶支座墩台301及平板滑移支座墩台201与下部框架50固定。所述墩台上表面埋设有一块方形的钢预埋板20,所述钢预埋板底面垂直设置有支脚,所述钢预埋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灌浆孔21和透气孔22。所述墩台上表面长度、宽度比叠层橡胶支座或者平板滑移支座底面的对应长度及宽度尺寸至少增加50_,所述墩台高度为IOOmm以上。所述灌浆孔21设有四个,所述四个灌浆孔环绕钢预埋板20中心均匀分布。灌浆孔直径为150mm,四个灌浆孔中心所连成的圆的直径为1000mm。所述透气孔22设有八个,其中的四个透气孔呈正方形阵列分布于灌浆孔所连成的圆内侧,另外的四个透气孔呈正方形阵列分布于灌浆孔所连成的圆外侧。所述支脚包括十二根预埋辊23,钢预埋板的四个边角上各设置有三根预埋辊,每个边角上的三根预埋辊均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布。所述支脚还包括焊接在钢预埋板20上的钢筋柱24。钢筋柱24间的间距为380mm。另外,减震框架中最外侧的主框架梁上设有粘滞阻尼器101,粘滞阻尼器101两端与粘滞阻尼器支座I固定,两个粘滞阻尼器支座I分别预埋固定在上部框架最外侧主框架梁和下部框架最外侧主框架梁上。所述粘滞阻尼器支座I包括一块固定钢板10,所述固定钢板底面垂直设置有若干个柱脚15,所述柱脚15底部设有平板状的支撑脚16。所述固定钢板顶面垂直连接一型钢,所述型钢包括两块平行并垂直于固定钢板顶面的连接钢板12,所述两块连接钢板之间设有连接筋13,所述连接钢板上设有与粘滞阻尼器连接固定的连接孔14。所述连接钢板12外侧面与固定钢板10之间设置有加劲肋11。所述加劲肋11为直角三角形结构,每块连接钢板与固定钢板之间设有三块加劲肋,三块加劲肋之间的间距为150mm,加劲肋的厚度为20mm。所述连接孔14呈4*3的矩形阵列分布, 所述连接孔的竖向间距为150mm。权利要求1.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混合控制减震结构,包括减震框架,所述减震框架由上部框架(5)和下部框架(50)组成,所述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均由主框架(51)和副框架(52)组成,所述主框架包括若干根主框架梁,若干根主框架梁纵横向交叉设置,所述副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混合控制减震结构,包括减震框架,所述减震框架由上部框架(5)和下部框架(50)组成,所述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均由主框架(51)和副框架(52)组成,所述主框架包括若干根主框架梁,若干根主框架梁纵横向交叉设置,所述副框架设置在纵向及横向主框架梁围成的方格内,所述副框架包括两根呈十字交叉设置的副框架梁,上述主框架及副框架的框架梁交叉点下方设有框架立柱,其特征在于:上部框架纵横向主框架梁交叉点的框架立柱下方与下部框架之间设有平板滑移支座,上部框架副框架梁十字交叉点的框架立柱下方与下部框架之间设有叠层橡胶支座,所述叠层橡胶支座(302)或者平板滑移支座(202)安装于下部框架上部的方柱形墩台上;减震框架中最外侧的主框架梁上设有粘滞阻尼器(101),粘滞阻尼器(101)两端与粘滞阻尼器支座(1)固定,两个粘滞阻尼器支座(1)分别预埋固定在上部框架最外侧主框架梁和下部框架最外侧主框架梁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伟,蒋相阳,徐晓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