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是一种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包括箔式结构体、至少一个加热功能区,以及至少一个传感功能区,所述加热功能区和所述传感功能区均印刷于所述箔式结构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已有的汽车座椅坐垫内部的电加热系统和乘员占用识别系统的成各自独立的现状,实现了生产原材料及生产过程的一次完成,极大地降低了生产过程的制造成本,更加适应于低成本的汽车座椅生产制造。同时,也成功解决了汽车座椅内部的电加热系统易与乘员占用识别系统相互影响,加热回路工作时容易干扰占用识别系统传感点的问题,实现了更为可靠的产品总成性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座椅的电加热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车辆舒适系统,广为驾乘人员所欢迎。同样内置于座椅内部的乘员人体占用识别传感器也已日渐成为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领域的普及型配置,日渐应用于诸如乘员安全带提醒、安全气囊控制、舒适系统控制等领域。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印刷导体型座椅加热技术研究应运而生。其是将导电金层或银层,与不同的石墨碳浆膜或石墨+有机粒子合成碳浆膜等进行合成,实现了更为均匀的箔式加热膜。此种座椅箔式导电加热膜采用诸如丝网印刷等工艺,实现了更为简易的生产工艺技术,更为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更为均匀的座椅加热功能。同时,导电金层或银层与石墨碳浆膜或石墨+有机粒子合成碳浆膜等印刷在诸如聚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或聚酰亚胺薄膜等优质塑膜基材上,座椅加热器实现了更为牢固的耐用性。已有的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坐垫内部的电加热系统和乘员占用识别系统各自独立,无法实现生产原材料及生产过程的一次完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制造成本,无法适应于低成本的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生产制造。因此,如何克服已有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坐垫内部的电加热系统和乘员占用识别系统成各自独立的现状, 实现生产原材料及生产过程的一次完成,并降低生产过程的制造成本,适应于低成本的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生产制造,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以克服已有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坐垫内部的电加热系统和乘员占用识别系统成各自独立的现状,实现生产原材料及生产过程的一次完成,并降低生产过程的制造成本,适应于低成本的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生产制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包括箔式结构体、至少一个加热功能区,以及至少一个传感功能区,所述加热功能区和所述传感功能区均印刷于所述箔式结构体上。优选地,在上述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中,所述加热功能区包括印刷于所述箔式结构体上的第一导电材质层和第二导电材质层。优选地,在上述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中,所述第一导电材质层为导电金层或导电银层;所述第二导电材质层为石墨碳浆膜或石墨加有机粒子合成碳浆膜。优选地,在上述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中,所述加热功能区在所述第二导电材质层的一侧设置有保护贴层。优选地,在上述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中,所述传感功能区为一种中空夹层的压触式导电薄膜开关传感器。优选地,在上述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中,所述传感功能区包括:印刷设置的上层导电膜体和下层导电膜体;位于所述上层导电膜体和下层导电膜体之间,且中间开孔的间隔体。优选地,在上述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中,上层导电膜体、下层导电膜体和间隔体相互粘合层置。优选地,在上述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中,所述上层导电膜体包括印刷于所述箔式结构体上的第一导电材质层和第二导电材质层;所述下层导电膜体包括与所述箔式结构体对应布置的基体和印刷于所述基体上的第一导电材质层和第二导电材质层。优选地,在上述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中,所述箔式结构体面向座椅椅面的一侧全部或部分地贴附至少一层的软性覆层。优选地,在上述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中,所述软性覆层为薄海绵层、无纺布垫层或织物层,厚度为0.8 5.2mm。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将加热功能区和传感功能区印刷在同一个箔式结构体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一次印刷成型的生产优化,不仅节省原材料, 同时可以实现更为准确地定义和保证座椅椅面的加热功能区和传感功能区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避免传统加热器与人体占用压力传感器之间常常易于发生的功能位置重叠的问题,而此类两个功能位置重叠的问题,极易导致传感功能区的承压灵敏度下降甚至局部功能失效。本技术克服了已有的汽车座椅坐垫内部的电加热系统和乘员占用识别系统的成各自独立的现状,实现了生产原材料及生产过程的一次完成,极大地降低了生产过程的制造成本,更加适应于低成本的汽车座椅生产制造。同时,也成功解决了汽车座椅内部的电加热系统易与乘员占用识别系统相互影响,加热回路工作时容易干扰占用识别系统传感点的问题,实现了更为可靠的产品总成性倉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的局部剖视图。其中,10为座椅承载垫;20为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21为箔式结构体;22为软性覆层;30为加热功能区;31为连接导线;32为第一导电材质层;33为第二导电材质层;34为保护贴层;35为连接器;40为传感功能区;41为第一导电材质层;42为第二导电材质层;43为上层导电膜体;44为连接器;50为间隔体;60为下层导电膜体;61为第一导电材质层;62为第二导电材质层。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以克服已有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坐垫内部的电加热系统和乘员占用识别系统成各自独立的现状,实现生产原材料及生产过程的一次完成,并降低生产过程的制造成本,适应于低成本的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生产制造。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的局部剖视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包括箔式结构体21、至少一个加热功能区30,以及至少一个传感功能区40,其中,加热功能区30和传感功能区40均印刷于箔式结构体21上。本技术提供的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20,将加热功能区30和传感功能区40印刷在同一个箔式结构体21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一次印刷成型的生产优化,不仅节省原材料,同时可以实现更为准确地定义和保证座椅椅面的加热功能区和传感功能区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避免传统加热器与人体占用压力传感器之间常常易于发生的功能位置重叠的问题,而此类两个功能位置重叠的问题,极易导致传感功能区的承压灵敏度下降甚至局部功能失效。本技术克服了已有的汽车座椅坐垫内部的电加热系统和乘员占用识别系统的成各自独立的现状,实现了生产原材料及生产过程的一次完成,极大地降低了生产过程的制造成本,更加适应于低成本的汽车座椅生产制造。同时,也成功解·决了汽车座椅内部的电加热系统易与乘员占用识别系统相互影响,加热回路工作时容易干扰占用识别系统传感点的问题,实现了更为可靠的产品总成性倉泛。进一步地,加热功能区30包括印刷于箔式结构体21上的第一导电材质层32和第二导电材质层33。其中,第一导电材质层32为导电金层或导电银层;第二导电材质层33为石墨碳浆膜或石墨加有机粒子合成碳浆膜。箔式结构体21为基于诸如聚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或聚酰亚胺薄膜等塑膜基材。在箔式结构体21上的加热功能区30,按照一定图案形式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箔式加热传感多功能垫体,包括箔式结构体(21)、至少一个加热功能区(30),以及至少一个传感功能区(4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功能区(30)和所述传感功能区(40)均印刷于所述箔式结构体(21)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廊坊市金色时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