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长撰专利>正文

可逆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8731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逆扳手,包含第一齿环,其具有单斜向齿及一方形中央穿孔而可转动地装置于该扳手本体之一端上;第二齿环,其具有对称之单斜向齿及一中央孔,同心地装置于上述第一齿环上,并且藉波形弹性垫圈之推压与第一齿环啮合;一套杆滑动地装置于上述第一齿环之方形孔,第二齿环之孔,及该弹性垫圈之孔,并至少一端突出于上述扳手本体;第二齿环不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扳手本体上。(*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系关于一种可逆扳手,尤其有关一种不含有传统棘轮之可逆扳手者。已知可逆扳手通常包含一把手,一可旋转地结合在该把手一端之套杆元件,该元件具有一延垂直于该把手之一轴而往外伸出之多角形截面部分,及连接该套杆于上述把手,使该套杆元件可绕上述垂直轴旋转棘轮装置,其中该棘轮装置通常含有一正齿轮及一具有分隔齿之爪,该爪系藉一销而被安装,因而可藉拨转动作而提供了该爪与该正齿轮之选择性啮合方向。揭露于美国专利4,336,728;4,485,700及4,589,307号之可逆扳手具有相似于上面所讨论扳手之构造。美国专利3,564,954号揭露了一种套筒扳手,其含有一从该扳手两端伸出的套杆,及仅具有一爪,由于该扳手之两端具相同构造,操作者可藉翻转该扳手而将棘轮之旋转方向从顺时针改变为逆时针方向,反之亦然。本技术之前的可逆扳手其构造及组合均复杂,因此其成本亦增加。再者,该棘轮与该爪间之啮合仅靠该棘轮上之一或二个齿与该爪咬合而达成,此种情形在一高力距使用状况下可能不具有足够强度。本技术之目的在提供一种不具有传统可逆棘轮扳手之缺点之可逆扳手。本技术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不含有传统棘轮之可逆扳手。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技术之可逆扳手包含一第一齿环,其一平滑面上具有单斜向齿,及其中心处设有一方形孔,该第一齿环系转动地装置于该扳手本体内;一第二齿环,其一平滑面上具有对称之单斜向齿,及其中心处设有一孔,该第二齿环系同心地置于上述第一齿环上,并且藉一轴向地位于该齿环与本体间之波形弹性垫圈之推压而与该第一齿环啮合,一方形套杆滑动地装置于上述第一齿环之方形孔,第二齿环之孔,及该弹性垫圈之孔,并且其至少一端凸出于上述扳手本体相对两面之任一面外;其中该第二齿环进一步不可转动地结合该扳手本体上。上述套杆除了其两端具有习知之套接套筒之弹性卡珠外,该套杆可较佳地进一步包含一中间弹性柱体,而该第一齿环之方形孔内的一侧壁上设有轴向沟槽或凹洞,使得该套杆在上述方形孔及第二齿环中心之孔内滑动时,该中间弹性柱体可卡合该轴向沟槽或凹洞,而不会从该扳手本体脱出。上述本技术之波形弹性垫圈亦可以以一中心穿孔可容纳上述套杆穿过之压缩螺旋弹簧取代。上述本技术之方形套杆及该第一齿环之方形孔亦可以选择性为任何多边形截面,只要两者截面形状互相吻合。因为上述第一及第二齿环啮合之齿为单斜向齿,因此该第一齿环及该套杆,在扳手被旋转时,仅能被上述第二齿环(其系不可转动地结合于扳手本体上)单方向驱动,又因为该等齿环之啮合系靠上述弹性垫圈而达成,因此当该扳手被反方向旋转时,该第二齿环将在第一齿环上滑动,亦即该扳手可以被逆转而不会驱动该套杆。因为该扳手之两面具有完全相同功能,所以操作者仅须推动该套杆从另一面往外突出,即可将上述齿环之旋转方向从顺时针转变为逆时针方向,反之亦然。依据本技术之一实施例,该第二齿环之圆周上设有轴向栓齿,而与设于该本体上之相对应轴向栓齿结合,使得该第二齿环不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扳手本体上。依据本技术之另一实施例,第二齿环之圆周上设有复数个分隔开之轴向突肋,而与设有该本体上之对应凹槽槽合使得该第二齿环不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扳手本体上。依据本技术之另一实施例,该第二齿环之平滑面上设有复数根往上突出之栓,而与设于该本体内之相对应孔结合,使得该第二齿环不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扳手本体上。依据本技术之另一实施例中,该套杆可固定结合于该第一齿环之方形孔,并且该套杆两端分别伸出于该本体之两面外。此种构造很明显地具有上述扳手相同之功能。本技术之目的,内容及优点可藉以下较佳实施例之详细说明并参照所附图示而进一步被简单地了解。图示之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示范说明本技术之一扳手的构造之分解立体图;图2为图1中扳手之纵长方向垂直剖面图;图3为示范说明本技术之一第二实施例的扳手,其构造之分解立体图;图4为图3中扳手之纵长方向垂直剖面图;图5为示范说明本技术之一第三实施例中的扳手,其构造之分解立体图;图6为图5中扳手之纵长方向垂直剖面图;图7为示范说明本技术之一第四实施例的扳手,其构造之分解立体图;图8为图7中扳手之纵长方向垂直剖面图;图9为一分解立体图,其示范说明了一附加塞子12,其被装置于该套杆16及上盖19间之空间;图10为图9中含有附加塞子12之扳手,其纵长方向垂直剖面图。在上述图示中,相同号码示相同元件。本技术将参考所附图示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显示有本实用新明之一些较佳实施例。本技术之一实施例被表现于图1及2中。此实施例中,依本技术所构造一可逆扳手基本上包含一含有一头部及一从该头部延伸出之把手10的扳手本体,该头部设有一圆形驱动轮座101。驱动轮座101具有一垂直于该把手10之穿孔。围绕该驱动轮座101之内部侧壁上设有轴向栓齿106。一第一齿环15,其一平滑面上具有单斜向齿151,且其中心处设有一方形孔152贯穿其中间突出部分,该齿环15系其平滑面靠近该驱动轮座101之一面开口而可转动地安装于该驱动轮座101内。一第二齿环17,其一平滑面上具有对称于上述齿151之单斜向齿174,且其中心处设有一圆形孔171而可容纳该齿环15之中间突出部分,该第二齿环17系置于上述齿环15上而与之啮合,并且该第二齿环17之轴向栓齿176与对应之轴向栓齿106啮合而位于该驱动轮座101内。一波形弹性垫圈18具有一小于上述驱动轮座101之孔,但大于上述孔171之直径,其系被限制安置于一盖板19及该第二齿环17之间。该盖板19中心处具有一圆形孔191,其系藉-C形咬合环20套合于该齿环15之中间突出部分的末端上所设有之槽154,而被固定于该驱动轮座101之穿孔。如图2所示,该波形弹性垫圈18具有一足以推压该第二齿环17与该第一齿环15相啮合之弹性,尤其重要的是,安装于其中之该波形弹性垫圈18可以被进一步压缩,以允许该第二齿环17上之齿174可于该第一齿环15之齿151上打滑。此波形弹性垫圈18可以被一压缩螺旋弹簧所取代。在上述盖板19被固定于该驱动轮座101之穿孔前,一具有对应于该第一齿环15之方形孔152之一方形截面的套杆16被插入于该波形弹性垫圈18之孔,该第二齿环17之孔171,及该第一齿环15之方形孔152。该套杆16之长轴中心位置上设有一弹性柱体162,该柱体162可与设于该方形孔152内之一侧壁上的垂直凹洞155中的一个结合。该凹洞155之垂直剖面为三角形以助于上述柱体162之进出,其中该倾斜面可帮助柱体进入该凹洞155,而基本上呈水平之壁可防止该套杆16脱出,而位于该套杆两端之弹性卡珠161及163系用于卡合外接之套筒。当图2所示之把手10被操作者以一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该第一齿环15将为第二齿环17(其系不可转动地结合该扳手本体上)所驱动而顺时针旋转,因为上述齿151及齿171间之啮合在此方向为有效的。当上述把手10被逆时针方向旋转,同时该套杆16系固定不可旋转时,该第二齿环17将压缩该波形弹性垫圈18而在该第一齿环15上打滑。所以,一套合于该弹性卡珠161上之套筒可以被可逆地用以旋紧一正牙螺栓。同理,一套合于该弹性卡珠163上之套筒可以被可逆地用于旋松一正牙螺栓。一第二实施例被表示于图3及4中,除了该轴向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逆扳手,其特征是包含:一本体,其包含一头部及从该头部延伸出之一把手,该头部设有一驱动轮座,该驱动轮座一面上具有垂直于该把手之穿孔;一具有一中间突出部分之第一齿环,该中间突出部分并设有一非圆形穿孔,该齿环之一面具有单斜向齿组,而 另一相对面为平滑的,该第一齿环系可转动地位于该驱动轮座内;一中心设有一穿孔之第二齿环,其一面上具有单斜向齿组,该第二齿环系位于该驱动轮座内并且与该第一齿环呈同轴心的,该第一及第二齿环之单斜向齿互相配合且互相相交啮合;一中心设有一穿孔 之弹性装置,其系位于该驱动轮座内并且推压该第一及第二齿环使其互相啮合;一中心设有一穿孔之盖板,其系封闭该驱动轮座之穿孔并且将上述弹性装置封闭于其内;一套杆,其具有对应于上述第一齿环之孔的一非圆形截面,该套杆系滑动地装置于上述第一及第 二齿环之孔,及该弹性装置之孔,该套杆之两端可选择性地伸出于该驱动头部之任一面;将上述第二齿环不可旋转地结合于该扳手本体头部之装置,包含位于该第二齿环上及该扳手本体头部内之交叉结合轴向栓齿;将上述盖板结合于上述第一齿环之中间突出部分的 结合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长撰
申请(专利权)人:李长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