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电动冲击旋动工具的转接套筒,其具有位于同一轴心线上且皆呈圆柱形的一第一部及一第二部;其中,第一部具有一正方形套接孔,可用以套接于一电动或气动冲击旋动工具的方柱形输出端上;第二部具有一螺孔及一外螺纹,外螺纹是位于第二部的外周面上,其螺纹旋向与螺孔内的螺纹旋向相反,以使第二部可结合一工具夹。(*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与电动或气动敲击旋动工具(Impact Rotary Tool)的转接套筒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可转接一工具夹头的气、电动冲击旋动工具的转接套筒。
技术介绍
按,一般电动或气动冲击旋动工具在使用时,必须配合一套筒使用,即,该套筒上具有一正四方形孔及一多边形孔,该二孔分别于该套筒的两相对端面上形成一正方形开口及一多边形开口,用以分别供一电动或气动冲击旋动工具的方形输出端、以及一螺栓的头部穿置入。由此,将一电动或气动冲击旋动工具的输出端穿置入该正方形孔中,并以该套筒的多边形孔套合于一螺栓的头部上,便可以该套筒为中介物,将该电动冲击旋动工具所产生的转动动力传递于该螺栓上。然而,由于上述电动或气动旋动工具的输出端为一正方形柱,若不配合如上述套筒等转介工具,便无法具有其它的用途。因此,如何针对此种电动或气动冲击旋动工具设计新用途的转接套筒,是目前业者所极力思考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有监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电动冲击旋动上具的转接套筒,是一种可转接一气、电动冲击旋动工具与一上具夹头,而能将该气、电动冲击旋动工具所产生的旋转动力传递至该工具夹头,再利用该夹头旋动一工具,如钻头等,以增加气、电动冲击旋动工具的用途。用以达成上揭的创作目的,本技术的一种气、电动冲击旋动工具的转接套筒,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位于同一轴心线上且皆呈圆柱形的一第一部及一第二部,且该第一部的外径大于该第二部;其中该第一部具有一第一端面及一正方形套接孔,该套接孔的轴心线与该第一部的轴心线相同,且该套接孔于该第一端面上形成一正方形开口,以使该套接孔可用以套接于一电动或气动冲击旋动工具的方柱形输出端上;该第二部具有一第二端面、一螺孔及一外螺纹,其中,该第二端面的朝向与第一端面的朝向相反,该螺孔的轴心线与该套接孔的轴心线相同,且该螺孔于该第二端面上形成一开口,该外螺纹是位于该第二部的外周面上,其螺纹旋向与该螺孔内的螺纹旋向相反;由此,该第二部可结合一工具夹头。其中,该第一部还具有二定位孔,是分别自该套接孔的二相对孔壁贯穿至该第一部的外周壁上,用以在该套接孔容置一电动或气动冲击旋动工具的方柱形输出端时,可供该输出端上的弹性定位销穿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气、电动冲击旋动上具的转接套筒,是一种可转接一气、电动冲击旋动工具与一上具夹头,而能将该气、电动冲击旋动工具所产生的旋转动力传递至该工具夹头,再利用该夹头旋动一工具,如钻头等,以增加气、电动冲击旋动工具的用途。附图说明为了更详细地介绍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图1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的正面视图;图3~图4分别为本技术的两侧视图;图5是沿图3(5-5)线的剖视图;图6、图7是分别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5,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气、电动冲击旋动工具的转接套筒1,其具有位于同一轴心线上且皆呈圆柱形的一第一部10及一第二部20,且该第一部10的外径大于该第二部20;其中该第一部10具有一第一端面11及一正方形套接孔12,该套接孔12的轴心线与该第一部10的轴心线相同,且该套接孔12于该第一端面11上形成一正方形开口121,以使该套接孔12可用以套接于一电动或气动冲击旋动工具的方柱形输出端上;另外,该第一部10更具有二定位孔13,是分别自该套接孔12的二相对孔壁贯穿至该第一部10的外周壁上,用以在该套接孔12容置一电动或气动冲击旋动工具的方柱形输出端时,可供该输出端上的弹性定位销穿入。该第二部20具有一第二端面21、一螺孔22及一外螺纹23,该第二端21面的朝向与第一端面11的朝向相反,该螺孔22的轴心线与该套接孔12的轴心线相同,且其于该第二端面21上形成一开口221,该外螺纹23是位于该第一部20的外周面上,其螺纹旋向与该螺孔22内的螺纹旋向相反;由此,该第二部20可结合一工具夹头。请参阅图6,上述转接套筒1可供结合一般现有的工具夹头2如钻头夹头等,是以该套筒1的第二部20的外螺纹23结合于一般工具夹头2的结合螺孔30中,再以一螺栓40自该上具夹头2的前端伸入该夹头2中并穿经一穿孔31,而螺锁入该套筒1的螺孔22中,完成该套筒1于该工具夹头2的结合。请参阅图6、图7,将该套筒1与一工具夹头2结合后,可将该套筒1套接于一电动或气动冲击旋转工具3的输出端50上,亦即,以该套筒1的套接孔12套接于该冲击旋转工具3的方形输出端50上,并使该输出端50处的弹性定位销51穿入该套筒1的定位孔13中,而完成该套筒1与该冲击旋转工具3的结合;由此,使用者可利用该工具夹头2夹持一工具,如钻头等,以可以该冲击旋转工具3所产生的旋转动力传动该钻头进行钻孔的工具,如此,便增加该冲击旋转工具3的用途。权利要求1.一种气、电动冲击旋动工具的转接套筒,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位于同一轴心线上且皆呈圆柱形的一第一部及一第二部,且该第一部的外径大于该第二部;其中该第一部具有一第一端面及一正方形套接孔,该套接孔的轴心线与该第一部的轴心线相同,且该套接孔于该第一端面上形成一正方形开口,以使该套接孔可用以套接于一电动或气动冲击旋动工具的方柱形输出端上;该第二部具有一第二端面、一螺孔及一外螺纹,其中,该第二端面的朝向与第一端面的朝向相反,该螺孔的轴心线与该套接孔的轴心线相同,且该螺孔于该第二端面上形成一开口,该外螺纹是位于该第二部的外周面上,其螺纹旋向与该螺孔内的螺纹旋向相反;由此,该第二部可结合一工具夹头。2.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电动冲击旋动工具的转接套筒,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部还具有二定位孔,是分别自该套接孔的二相对孔壁贯穿至该第一部的外周壁上,用以在该套接孔容置一电动或气动冲击旋动工具的方柱形输出端时,可供该输出端上的弹性定位销穿入。专利摘要一种气、电动冲击旋动工具的转接套筒,其具有位于同一轴心线上且皆呈圆柱形的一第一部及一第二部;其中,第一部具有一正方形套接孔,可用以套接于一电动或气动冲击旋动工具的方柱形输出端上;第二部具有一螺孔及一外螺纹,外螺纹是位于第二部的外周面上,其螺纹旋向与螺孔内的螺纹旋向相反,以使第二部可结合一工具夹。文档编号B25B21/00GK2780412SQ200520002448公开日2006年5月1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18日专利技术者蔡裕庆, 邓正宜 申请人:车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电动冲击旋动工具的转接套筒,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位于同一轴心线上且皆呈圆柱形的一第一部及一第二部,且该第一部的外径大于该第二部;其中:该第一部具有一第一端面及一正方形套接孔,该套接孔的轴心线与该第一部的轴心线相同,且该套接孔于 该第一端面上形成一正方形开口,以使该套接孔可用以套接于一电动或气动冲击旋动工具的方柱形输出端上;该第二部具有一第二端面、一螺孔及一外螺纹,其中,该第二端面的朝向与第一端面的朝向相反,该螺孔的轴心线与该套接孔的轴心线相同,且该螺孔于该 第二端面上形成一开口,该外螺纹是位于该第二部的外周面上,其螺纹旋向与该螺孔内的螺纹旋向相反;由此,该第二部可结合一工具夹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裕庆,邓正宜,
申请(专利权)人:车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