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吸震平衡鞋底,具有大底本体,在大底本体中后部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底层,在鞋底后掌的所述防滑底层与大底本体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气囊以及置于气囊中的减震柱,所述减震柱是弹力胶柱,减震柱的上部和下部粗,而上、下部向中部逐渐变细;所述防滑底层后掌的底面上突出地设置有圆形的防滑圈,防滑圈中设置有防滑纹,防滑圈的外侧轮廓在鞋底的宽度方向突出设置,使防滑底层的后部外周轮廓呈波浪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地吸收、消除地面对足部的冲击力,具备优良的减震功能和平衡性,有效保护足部在运动中起跳时不受伤害,同时提高运动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吸震平衡鞋底。
技术介绍
减震缓冲是运动鞋的主要性能指标之一,提高运动鞋的减震缓冲性能是各运动鞋生产企业的重点开发内容,目前,绝大多数的运动鞋都采用高弹性泡沫塑料作为鞋底缓冲的基本材料,虽然泡沫塑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震材料,但是高弹性泡沫塑料在吸收震动的同时,许多的能量也被吸收并损失掉了,在大多数运动中,都要求运动员身体能快速灵活地起跳或者前进,因此,泡沫塑料作为减震材料大大影响了运动鞋的运动性能。也有在鞋底内嵌入气垫的,但这种单纯的减震方式,吸震效果也是差强人意,同时降低了鞋底的运动平衡性,容易使脚受到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吸震平衡鞋底,它能够有效地吸收、消除地面对足部的冲击力,具备优良的减震功能和平衡性,有效保护足部在运动中起跳时不受伤害,同时提高运动性能。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吸震平衡鞋底,具有大底本体,在大底本体中后部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底层,在鞋底后掌的所述防滑底层与大底本体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气囊以及置于气囊中的减震柱。进一步地,所述减震柱是弹力胶柱,减震柱的上部和下部粗,而上、下部向中部逐渐变细。进一步地,所述防滑底层后掌的底面上突出地设置有圆形的防滑圈,防滑圈中设置有防滑纹,防滑圈的外侧轮廓在鞋底的宽度方向突出设置,使防滑底层的后部外周轮廓呈波浪形。进一步地,所述气囊与其相对应的防滑底层的外周轮廓相同。进一步地,在所述气囊外周轮廓相对应的所述大底本体上设置有包围气囊外周的突缘。进一步地,在所述大底本体的前部也局部地设置有防滑底层。进一步地,在所述大底本体的脚尖处也设置有防滑底层。进一步地,所述大底本体的后部底面设有台阶并且后掌部的厚度小于中部的厚度,所述防滑底层在鞋底的中部与大底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减震装置的前端与台阶之间留有距离。本技术在在鞋底大底的后掌部设置由气囊和减震柱构成的减震装置,减震柱成为气囊的骨架,使其具有复合双减震功效,地面对脚的冲击力同时作用到气囊和减震柱上,由于气囊和减震柱 的相互作用,后掌部在进行吸震缓冲时不会产生歪斜,保证了鞋底的运动平衡性,有效保护足部并提高运动性能;防滑底层的巧妙设置保证了鞋底的防滑效果,而减震装置的前端与大底本体的台阶之间留有距离,使防滑底层与大底本体之间在此处形成桥形结构,有利于鞋底的缓冲减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它能够有效地吸收、消除地面对足部的冲击力,具备优良的减震功能和平衡性,有效保护足部在运动中起跳时不受伤害,同时提高运动性能。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仰视方向旋转后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吸震平衡鞋底,具有大底本体1,在大底本体I中后部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底层2,在大底本体I的后部底面设有台阶11,台阶11使得大底本体I后掌部的厚度小于其中部的厚度,所述防滑底层2在鞋底的中部与大底本体I固定连接,在鞋底后掌的所述防滑底层2与大底本体I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的前端与台阶11之间留有距离,使防滑底层2与大底本体I之间在此处形成桥形结构12,有利于鞋底的缓冲减震。所述减震装置包括气囊3以及置于气囊3中的减震柱4,本实施例优选的气囊3为透明材质,从外部能看到气囊3中的减震柱4。所述减震柱4是弹力胶柱,减震柱4的上部和下部粗,而上、下部向中部逐渐变细,使减震柱4大致呈“8”字形,这种结构的减震柱4在其接受最大冲击力的顶部和底部较粗,然后向中部逐渐变细,既保证了减震柱4平衡所需的刚性,又保证了其减震所需的弹性。所述防滑底层·2后掌的底面上突出地设置有防滑圈21,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防滑圈21为4个,分别为圆形和椭圆形,在防滑圈21所包围的范围中设置有防滑纹,防滑圈21的外侧轮廓在鞋底的宽度方向突出设置,使防滑底层2的后部外周轮廓呈波浪形,所述气囊3与其相对应的防滑底层2的外周轮廓相同,也形成4个半圆形的外周轮廓,在每个防滑圈21相对应的气囊3中都设置有一个减震柱4。为进一步保证气囊3的平衡性,在所述气囊3外周轮廓相对应的所述大底本体I上设置有包围气囊3外周的突缘13,突缘13可防止气囊3向外歪斜。如图2所示,在所述大底本体I的前部也局部地设置有防滑底层2(图中所示仅为防滑底层2的分布举例示意图,并且用以限制本技术),不但防滑底层2的材料及其上设置的防滑槽能起到防滑作用,并且防滑底层2与大底本体I的交界处所具有的台阶也能起到防滑效果,为了保证脚尖着地时的防滑,在所述大底本体I的脚尖处也设置有防滑底层2。本技术在在鞋底大底的后掌部设置由气囊和减震柱构成的减震装置,减震柱成为气囊的骨架,使其具有复合双减震功效,地面对脚的冲击力同时作用到气囊和减震柱上,由于气囊和减震柱的相互作用,后掌部在进行吸震缓冲时不会产生歪斜,保证了鞋底的运动平衡性,有效保护足部并提高运动性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吸震平衡鞋底,具有大底本体,其特征在于:在大底本体中后部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底层,在鞋底后掌的所述防滑底层与大底本体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气囊以及置于气囊中的减震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震平衡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柱是弹力胶柱,减震柱的上部和下部粗,而上、下部向中部逐渐变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震平衡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底层后掌的底面上突出地设置有圆形的防滑圈,防滑圈中设置有防滑纹,防滑圈的外侧轮廓在鞋底的宽度方向突出设置,使防滑底层的后部外周轮廓呈波浪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吸震平衡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与其相对应的防滑底层的外周轮廓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震平衡鞋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囊外周轮廓相对应的所述大底本体上设置有包围气囊外周的突缘。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震平衡鞋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底本体的前部也局部地设置有防滑底层。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震平衡鞋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底本体的脚尖处也设置有防滑底层。8.根据权 利要求1至7任一种所述的吸震平衡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本体的后部底面设有台阶并且后掌部的厚度小于中部的厚度,所述防滑底层在鞋底的中部与大底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减震装置的前端与台阶之间留有距离。专利摘要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吸震平衡鞋底,具有大底本体,在大底本体中后部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底层,在鞋底后掌的所述防滑底层与大底本体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气囊以及置于气囊中的减震柱,所述减震柱是弹力胶柱,减震柱的上部和下部粗,而上、下部向中部逐渐变细;所述防滑底层后掌的底面上突出地设置有圆形的防滑圈,防滑圈中设置有防滑纹,防滑圈的外侧轮廓在鞋底的宽度方向突出设置,使防滑底层的后部外周轮廓呈波浪形。本技术能够有效地吸收、消除地面对足部的冲击力,具备优良的减震功能和平衡性,有效保护足部在运动中起跳时不受伤害,同时提高运动性能。文档编号A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震平衡鞋底,具有大底本体,其特征在于:在大底本体中后部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底层,在鞋底后掌的所述防滑底层与大底本体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气囊以及置于气囊中的减震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留永宁,留栋滨,
申请(专利权)人:晋江市顺来鞋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