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震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84600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缓震鞋底,包括大底、中底,所述大底由脚跟部与脚掌部组成,所述脚跟部与中底之间设有一个容纳空腔,所述容纳空腔设有缓震装置,所述缓震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若干组导柱及套设于所述导柱外的缓震弹簧,所述脚跟部及与脚跟部对应的中底部位设有若干个相对应的沉台,每组导柱由从脚跟部的沉台中心部位注塑延伸出的第一导柱及从中底的沉台中心部位注塑延伸出的第二导柱组成,所述第一导柱与第二导柱相对设置,所述缓震弹簧一端穿过第一导柱抵靠脚跟部的沉台,一端穿过第二导柱抵靠中底的沉台。其具备安装简单,使用寿命长的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鞋底,特别涉及一种缓震鞋底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鞋子大多数不能缓震,舒适度不佳。为了提高穿着的舒适度,有人提出了缓震鞋底,其结构大概为在鞋底内设置弹性物质,如橡胶或者弹簧类的,但橡胶的弹性不佳,缓冲效果较差;而弹簧结构一方面安装定位较为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经常会因为穿着时间过长则变形越位,造成鞋底塌陷,故使用寿命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缓震鞋底弹簧定位困难,使用寿命低的技术缺陷,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缓震鞋底,其具备弹簧定位容易、使用寿命长的优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第一种方案提供了一种缓震鞋底,包括大底、中底,所述大底由脚跟部与脚掌部组成,所述脚跟部与中底之间设有一个容纳空腔,所述容纳空腔设有缓震装置,所述缓震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容纳空腔内的若干组导柱及套设于所述导柱外的缓震弹簧,所述脚跟部及与脚跟部对应的中底部位设有若干个沉台,每组导柱由从脚跟部的沉台中心部位注塑延伸出的第一导柱及从中底的沉台中心部位注塑延伸出的第二导柱组成,所述第一导柱与第二导柱相对设置,所述缓震弹簧一端穿过第一导柱抵靠脚跟部的沉台,一端穿过第二导柱抵靠中底的沉台。在第一种方案的基础上,第二种方案的特点在于所述缓震装置包括均匀设于容纳空腔内部的四组导柱 及分别设于四组导柱外围的四个缓震弹簧。这样可以使得各部位受力更均匀,提高鞋底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可以加强缓震效果。在第二种方案的基础上,第三种方案的特点在于第一导柱为大底最高垂直高度的1/3 2/3,第二导柱为中底最高垂直高度的1/3 2/3,所述沉台深度为缓震弹簧高度的1ΑΓ1/4,这样是为了使缓震弹簧固定效果更佳,不易越位。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第四种方案的特点是所述脚掌部设有若干个凸起,所述凸起由软质材料制成,这些凸起可以起到按摩的作用,使穿着者更舒适。在第四种方案的基础上,第五种方案的特点是所述中底由EVA材料制成,所述大底为橡胶制成,橡胶本身耐磨且具备弹性,使鞋底的弹性更佳。本技术提供的缓震鞋底,由于其内部设有缓震装置故具备较好的缓震效果,同时该缓震装置的弹簧即可以被第一导柱及第二导柱导向、定位,又可以被沉台定位,安装方便,在使用过程中弹簧不易越位,使用寿命高。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缓震鞋底结构示意图;大底一 100;中底一200 ;缓震装置一300 ;脚跟部一 110 ;脚掌部一 120 ;容纳空腔一 130 ;导柱一310 ;缓震弹簧一320 ;沉台一330 ;第一导柱一311 ;第二导柱一31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见附图1,图中所示为本技术缓震鞋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可配于多种鞋子上,具备缓震、舒适的优点。包括大底100、中底200,所述大底100由脚跟部110与脚掌部120组成,所述脚跟部110与中底200之间设有一个容纳空腔130,所述容纳空腔130设有缓震装置300,所述缓震装置300包括设于所述容纳空腔130内的若干组导柱310及套设于所述导柱310外的缓震弹簧320,所述脚跟部110及中底200与脚跟部310对应的部位设有若干个沉台330,每组导柱310由从脚跟部110的沉台330中心部位注塑延伸出的第一导柱311及从中底200的沉台330中心部位注塑延伸出的第二导柱312组成,所述第一导柱311与第二导柱312相对设置,所述缓震弹簧300 —端穿过第一导柱311抵靠脚跟部310的沉台330,一端穿过第二导柱312抵靠中底的沉台330。所述缓震装置300包括均匀设于容纳空腔130内部的四组导柱310及分别设于四组导柱310外围的四个缓震弹簧320。这样可以使得各部位受力更均匀,提高鞋底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可以加强缓震效果。第一导柱311为大底100最高垂直高度的1/3 2/3,第二导柱312为中底200最高垂直高度的1/3 2/3,所述沉台330深度为缓震弹簧320高度的1/6 1/4,这样是为了使缓震弹簧300固定效果更佳,不易越 位。所述脚掌部120还可以设有若干个凸起(附图中未示意出),所述凸起由软质材料制成,这样可以使穿着更舒适。所述中底200由EVA材料制成,所述大底100为橡胶制成,橡胶本身耐磨且具备弹性,使鞋底的弹性更佳。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可以清楚的知道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缓震鞋底,由于其内部设有缓震装置300故具备较好的缓震效果,同时该缓震装置300的缓震弹簧320即可以被第一导柱311及第二导柱312导向、定位,又可以被沉台330定位,安装方便,在使用过程中缓震弹簧320不易越位,使用寿命高。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缓震鞋底,包括大底(100)、中底(200),所述大底(100)由脚跟部(110)与脚掌部(120)组成,脚跟部(110)与中底(200)之间设有一个容纳空腔(130),所述容纳空腔(130)设有缓震装置(300),所述缓震装置(300)包括设于所述容纳空腔(130)内的若干组导柱(310)及套设于所述导柱(310)外的缓震弹簧(320),所述脚跟部(110)和脚跟部(110)对应的中底(200)部位设有若干个沉台(330),每组导柱(310)由从脚跟部(110)的沉台(330)中心部位注塑延伸出的第一导柱(311)及从中底的沉台(330)中心部位注塑延伸出的第二导柱(312)组成,所述第一导柱(311)与第二导柱(322)相对设置,所述缓震弹簧(320)—端穿过第一导柱(311)抵靠脚跟部的沉台(330),一端穿过第二导柱(311)抵靠中底的沉台(3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震装置(300)包括均匀设于容纳空腔(130)内部的四组导柱(310)及分别设于四组导柱(310)外围的四个缓震弹簧(32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第一导柱(311)为大底(100)最高垂直高度的1/3 2/3,第二导柱(312)为中底最高垂直高度的1/3 2/3,所述沉台(330)深度为缓震弹簧(300)高度的1/6 1/4。4.根据权利要求Γ3任意一项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脚掌部(120)设有若干个凸起,所述凸起由软质材料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200)由EVA材料制成,所述大底(100)为橡胶制成 。专利摘要本技术揭示了一种缓震鞋底,包括大底、中底,所述大底由脚跟部与脚掌部组成,所述脚跟部与中底之间设有一个容纳空腔,所述容纳空腔设有缓震装置,所述缓震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若干组导柱及套设于所述导柱外的缓震弹簧,所述脚跟部及与脚跟部对应的中底部位设有若干个相对应的沉台,每组导柱由从脚跟部的沉台中心部位注塑延伸出的第一导柱及从中底的沉台中心部位注塑延伸出的第二导柱组成,所述第一导柱与第二导柱相对设置,所述缓震弹簧一端穿过第一导柱抵靠脚跟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震鞋底,包括大底(100)、中底(200),所述大底(100)由脚跟部(110)与脚掌部(120)组成,脚跟部(110)与中底(200)之间设有一个容纳空腔(130),所述容纳空腔(130)设有缓震装置(300),所述缓震装置(300)包括设于所述容纳空腔(130)内的若干组导柱(310)及套设于所述导柱(310)外的缓震弹簧(320),所述脚跟部(110)和脚跟部(110)对应的中底(200)部位设有若干个沉台(330),每组导柱(310)由从脚跟部(110)的沉台(330)中心部位注塑延伸出的第一导柱(311)及从中底的沉台(330)中心部位注塑延伸出的第二导柱(312)组成,所述第一导柱(311)与第二导柱(322)相对设置,所述缓震弹簧(320)一端穿过第一导柱(311)抵靠脚跟部的沉台(330),一端穿过第二导柱(311)抵靠中底的沉台(33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留永宁留栋滨
申请(专利权)人:晋江市顺来鞋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