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章中兴专利>正文

改良夹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8421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良夹钳,包含有一第一、二长形件,第二长形件中颈部设有一长槽孔,其一长侧边设有一串锯齿;一挚动件轴枢于第一长形件且位于长槽孔内,其具有一锯齿部;一第一、二支臂以形成一具适当内夹角的曲肘的方式轴枢于二握持端之间;一第一弹簧穿套于第二支臂身部;一第二弹簧一端固接于第一长形件握持端,另一端固接于第二长形件握持端,当夹钳未受外力时,第一、二弹簧均处于释能状态,用以使第一、二长形件位于完全张开位置。(*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夹钳(Plier),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曲肘辅助夹持工作物的改良夹钳。按,习知典型的夹钳包含有一对中央部份轴枢(Pivotally Coupled)在一起的握持件,用以形成一对颚夹端以及一对握持端,来将该二颚夹端相互靠合夹持工作物,该种夹钳的缺失是其颚夹端间的距离无法调整,因此仅能夹持固定尺寸的工作物。为了解决该种夹钳的缺失,遂有人于其中一握持件位于颚夹端与握持端间的中颈部开设一长槽,该长槽的侧边具有一串锯齿,然后再于另一握持件的相对部位固设一轴梢,藉该轴梢沿该长槽移动与不同位置的锯齿枢接来调整二颚夹端间的距离,如此即可夹持不同尺寸的工作物。该种改良夹钳在使用上并不理想;当使用者用力握压其二握持端时,其二颚夹端间的轴枢点会滑动而使得该夹钳无法紧固地夹持工作物。另外,美国专利第4,651,598号及第4,662,252号则揭露另一种改良的夹钳,该种夹钳虽然可以解决前述两种习用夹钳的缺失,但是因其必须于各握持件的握持端埋设或固设偏压(Bias)弹簧,在零组件的装配上非常耗费时间。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改良夹钳,其是具有曲肘来辅助工作物的夹持者。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则在提供一种改良夹钳,其可将使用者所增加的握压力量确实地传递至颚夹端,用以紧固地夹持工作物者。本技术的再一目的乃在提供一种改良夹钳,其零组件的装配相当简单方便者。缘是,为达成前揭各目的,依据本技术所提供的改良夹钳,其包含有一第一及第二长形件,各具有一颚夹端,一握持端,以及一中颈部;该第二长形件的中颈部上设有一长槽孔,该长槽孔具有二平行的长侧边,其中一长侧边上设有一串锯齿;一挚动件置于该长槽孔,且是轴枢于该第一长形件的中颈部,该挚动件具有一锯齿部,用以在转动一角度后可与该长槽孔的锯齿齿接;一第一支臂,以其第一端藉一第一梢柱轴枢于该第一长形件的握持端;一第二支臂;以其第一端穿经一轴枢于该第一长形件握持端的第二梢柱,一止挡件固设于该第一端的末梢;该第一、第二支臂各以其第二端轴枢在一起,该第二支臂的长度大于该第一支臂,该第一柱梢的位置较该第二柱梢为低,用以使该二支臂形成一对具适当的夹角的曲肘;一第一弹簧,穿套于该第二支臂的身部,且使其一端承抵于该第二支臂的第一端,另一端承抵于该第二柱梢上;一第二弹簧,一端固接于该第一长形件的握持端,另一端固接于该第二长形件的握持端;其中该第二支臂的第二端设有一用以使该二支臂间的内夹角维持在约90度的止档部;其中该第一长形件具有一中隔片,该中隔片的顶侧设有一凹室,其内容置一第三弹簧,该弹簧的上端是抵压该第二长形件中颈的一侧边,用以使该长槽孔的锯齿在未受外力时与该挚动件保持分离的状态;其中该挚动件更具有一凸轮面;其中该第二弹簧的一端是固接于该第一长形件的握持端靠近该中颈部处;当该夹钳未受外力时,该第一、第二弹簧均处于释能状态,用以使该第一、第二长形件位于完全张开位置。以下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部份剖视立体图,其中各长形件是呈完全张开状态;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部份剖视立体图,其中各长形件的各颚夹端是在夹紧工作物的状态。请参阅图1及图2,依据本技术的夹钳如图号10所示。该夹钳具有一第一长形件12,其是由二相同的长形片12a、12b,以及位于二者间的中隔件12c、12d所叠置而成,该第一长形件12具有一颚夹端14,一握持端16,以及一中颈部18。一第二长形件20,其是由二相同的长形片20a、20b,一中隔件20c,以及二外叠片20d所叠置而成,其同样具有一颚夹端24,一握持端26,以及一中颈部28。为了使用者可以舒适地握持该夹钳,在实际制造上是于各该握持端套穿一软质塑胶护套16a、26a。该中颈部28是穿伸该中颈部18,其上设有一长槽孔30,该长槽孔具有二平行的长侧边30a、30b,该长侧边30b上设有一串锯齿32。一挚动件34置于该长槽孔30内,其是藉由二垫片36a、36b及一固定梢38轴枢于该中颈部18上。该挚动件34具有一平直面34a,一凸轮面34b,以及一锯齿部34c,其功用将于后详述。一第一支臂40,以其第一端40a藉一第一梢柱42轴枢于该第一长形件的握持端16。一第二支臂44,以其第一端44a穿经一轴枢于该第一长形件的握持端26内部空间的第二梢柱46所设的穿孔46a,一止挡件48固设于该第一端44a的末梢;该第一、第二支臂40、44各以其第二端40b、44b藉一轴梢50轴枢在一起。该第二支臂44的长度大于该第一支臂40,该第一柱梢42的位置较该第二柱梢46为低,该第二支臂的第二端44b设有一止档部44c,用以使该二支臂形成一内夹角约90度的曲肘。一第一弹簧52穿套于该第二支臂44的臂身,且使其一端52a承抵于该第二支臂的第二端44b,另一端承抵于该第二柱梢46上。一第二弹簧54一端54a固接于该第一长形件12的握持端16靠近该中颈部18处,另一端54b固接于该第二长形件20的握持端26。请配合参阅图3,当该夹钳未受外力时,该第一、第二弹簧52、54均处于释能状态,用以使该二支臂的轴枢点A靠近该第一长形件12,而该第一、第二长形件12、20则位于完全张开位置。另外,该中隔件12c的顶侧设有一凹室12e,其内容置一呈推拔状的第三弹簧60,该弹簧的上端是抵压该第二长形件的一侧边28a,用以使该长槽孔30的锯齿32在未受外力时与该挚动件34保持分离的状态。当该夹钳未使用时,该二长形件的颚夹端14、24及握持端16、26是位于完全张开状态,如图3所示。当使用者以手掌握压将该二握持端16、26时(请结合参阅图4),该二颚夹端14、24亦将相向滑移至将工作物B夹持于其间。进一步言之,当将该第一及第二长形件的握持端16、26相向握压时,该二颚夹端14、24将以该第一柱梢42为枢轴转动并相向滑移,同时拉伸该第二弹簧54。此时,该第一支臂40是朝离开该第一长形件12的方向转动,并推抵该第二支臂44靠向该第二长形件20(如图4中箭头方向所示)。当该二颚夹端14、24与该工作物B触接后,如使握压的外力持续增加时,该第二支臂44将被往下压伸使该第二弹簧52呈受压状态,同时该二颚夹端14、24则将被一施加于该二长形件的力量驱动而产生一枢转动作,该动作会被传递至该挚动件34使其亦产生转动,一方面以其凸轮面34b靠抵于该长槽孔的平直侧边30a,另一方面则以其锯齿部34c与该长槽孔的锯齿32齿接在一起,藉此对该二颚夹端产生一锁紧动作,使二者更为紧固地夹持该工作物B。当握压的力量消失时,该第一弹簧52是呈释放状态将该第二支臂44推返原位,该第二弹簧54是回复至未拉伸的状态,该第三弹簧60则亦呈释放状态,将该第二长形件的中颈部28推离该挚动件34,于此同时,该二长形件的颚夹端及握持部即分别回复至完全张开的情况。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夹钳,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第一及第二长形件,各具有一颚夹端,一握持端,以及一中颈部;该第二长形件的中颈部上设有一长槽孔,该长槽孔具有二平行的长侧边,其中一长侧边上设有一串锯齿;一挚动件置于该长槽孔且是轴枢于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夹钳,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第一及第二长形件,各具有一颚夹端,一握持端,以及一中颈部;该第二长形件的中颈部上设有一长槽孔,该长槽孔具有二平行的长侧边,其中一长侧边上设有一串锯齿;一挚动件置于该长槽孔且是轴枢于该第一长形件 的中颈部,该挚动件具有一锯齿部;一第一支臂,以其第一端藉一第一梢柱轴枢于该第一长形件的握持端;一第二支臂,以其第一端穿经一轴枢于该第一长形件握持端的第二梢柱,一止挡件固设于该第一端的末梢;该第一、第二支臂各以其第二端轴枢在一起,该第二支 臂的长度大于该第一支臂,该第一柱梢的位置较该第二柱梢为低;一第一弹簧,穿套于该第二支臂的身部,且使其一端承抵于该第二支臂的第二端,另一端承抵于该第二柱梢上;一第二弹簧,一端固接于该第一长形件的握持端,另一端固接于该第二长形件的握持端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中兴
申请(专利权)人:章中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