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工装,包括底板和设置于底板上的一对平行滑轨,所述底板与两条滑轨构成上下两层滑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滑轨底部的滑块,以及设置于底板上与所述滑块对应的滑槽。所述滑块包括固定部和两侧伸出的卡接部,所述固定部通过螺钉固定于滑轨底部,所述卡接部卡接于滑槽内。(*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装配工装。
技术介绍
通信产品中各类子卡(单板)模块通常与钣金件拉手条装配在一起使用。现有的一种装配方式如图1所示通过拉手条12底板上的螺柱15和单板11上的螺钉孔16对应,然后使用螺钉17将两者紧固在一起。此外,拉手条12的前面板14上设置有一个与单板11前端接口连接器13形状大小相对应的一个面板开口18,单板11的接口连接器13需要卡入所述面板开口18。在装配过程中,为了使接口连接器13卡入面板开口18,必须使单板11前端距离拉手条12的前面板14距离较近,但是由于拉手条12底板上螺柱15的存在,一旦插入时单板与拉手条的距离过近或习惯性倾斜角度不当,就会造成单板11底部的电子元器件与螺柱15相碰撞的现象。但是目前单板11和拉手条12的装配过程都是手工操作,因此插入时的水平位置、高度位置、角度位置都难以精确控制,控制不好就会导致单板11底部的电子元器件受到螺柱15的碰撞而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工装,以解决现有单板与拉手条装配过程中,单板插入的水平、高度、角度不好控制,进而导致单板底部电子元器件受损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装配工装,包括底板和设置于底板上的一对平行滑轨,所述底板与两条滑轨构成上下两层滑道。优选的,所述滑轨粘接或铆接于底板。所述装配工装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滑轨底部的滑块,以及设置于底板上与所述滑块对应的滑槽。所述滑块包括固定部和两侧伸出的卡接部,所述固定部通过螺钉固定于滑轨底部,所述卡接部卡接于滑槽内。优选的,所述滑轨通过螺钉固定柱固定于底板。所述滑轨包括前凸部和主体部,所述前凸部设置于主体部的中部,并向另一侧的滑轨方向突出。所述前凸部将主体部侧壁分割为上侧壁和下侧壁,所述两条滑轨的前凸部上表面与主体部上侧壁形成上层滑道,所述两条滑轨的主体部下侧壁与底板上表面形成下层滑道。优选的,所述前凸部和主体部为一体结构。优选的,所述前凸部和主体部为分体结构。所述前凸部面向主体部的侧壁上设置有一排定位销,主体部面向前凸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多排与所述定位销对应的定位孔。优选的,所述前凸部上表面倾斜于底板上表面。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在本技术中,通过底板和相互平行的两条滑轨,构成具有上下两层滑道的装配工装,使得单板和拉手条的装配过程中,通过上述两层滑道分别承载单板和拉手条,从而准确控制单板插入时的水平位置、高度及角度,避免单板底部的电子元器件受损。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单板和拉手条的装配过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装配工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右侧滑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装配工装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装配工装BB’方向的第一实施例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装配工装BB’方向的第二实施例截面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的装配工装BB’方向的第三实施例截面示意图;图8为使用本技术装配工装进行单板和拉手条的装配过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其为本技术公开的装配工装结构示意图。所述装配工装主要包括长方形底板102和一对相互平行设置于底板102之上的滑轨101,底板102和两条滑轨101共同构成上下两层滑道。此外,在所述每个滑轨101底部分别设置有两个滑块104,在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滑块104对应的滑槽103,滑块104可以在滑槽103内部自由滑动。为了更清晰的描述装配工装的具体结构,请同时参阅图3和图4。其中,图3为图2所示右侧滑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装配工装AA’方向的截面放大示意图。由于两个滑轨101具有完全对称的结构,因此处于右侧的滑轨101内部结构完全适用于左侧的滑轨101。下面结合上述3个附图介绍装配工装的具体结构。滑轨101包括前凸部105和主体部106,前凸部105设置于主体部106中部,并向另一侧的滑轨101方向突出。前凸部105的上表面304与主体部106的上侧壁301相接,上述两者与主体部106的上表面形成一个阶梯形状;前凸部105的下表面305与主体部106的下侧壁302相接,上述两者与主体部106的下表面形成一个倒立的阶梯形状。前凸部105上表面304和下表面305之间的平行间距最好小于拉手条12螺柱15的高度,从而保证单板11和拉手条12在抽出工装之前就可以用螺钉紧固在一起。同时,前凸部105上表面304至底板102上表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拉手条12底板上螺柱15的高度,以保证装配过程中,单板11底部的电子元器件不会碰到螺柱15而受损。在垂直于底板105的方向上,还设置有贯穿于主体部106内部的螺孔303,所述螺孔303用于插入螺钉固定柱301,进而通过螺钉固定柱301与底板102之间的摩擦力,使滑轨101固定于底板102之上。左右两侧的滑轨101下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上侧壁之间的距离。在实际应用中,两个下侧壁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等于或小于两个上侧壁之间的距离,这与实际装配的单板、拉手条尺寸有关,在讲述本技术工装的工作原理时会再次详细介绍。此外,前凸部105设置于主体部106的角度可以有多种,在AA’方向的截面图中体现不出,但在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上表现清楚,因此请参看BB’方向的不同实施例截面示意图。首先,请参看图5,其为图1所示的装配工装BB’方向的第一实施例截面示意图前凸部105的下表面305平行于底板102的上表面,前凸部105的上表面304倾斜于底板102的上表面。其次,请参看图6,其为图1所示的装配工装BB’方向的第二实施例截面放大示意图前凸部105的上表面304、下表面305都平行于底板102的上表面。最后,请参看图7,其为图1所示的装配工装BB’方向的第三实施例截面放大示意图前凸部105的上表面304和下表面305相互平行,以相同角度向底板102的上表面倾斜。基于上述的滑轨101结构,可知两条滑轨101的前凸部105上表面304与主体部106上侧壁301构成的空间,形成第一层滑槽107;两条滑轨101的主体部106下侧壁302与底板102上表面构成的空间,形成第二滑槽108,滑槽108位于滑槽107的下层。滑轨101与底板102之间通过滑块104和滑槽103进行连接。滑块104设置于每个滑轨101底部,滑槽103设置于底板102内部。滑块104包括固定部1041和卡接部1042,在固定部1041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贯穿的自攻螺孔1043,相应的,在滑轨101底部也设置一定高度的自攻螺孔1043,换而言之,设置在固定部1041中的自攻螺孔1043延伸至滑轨101下部。将自攻螺钉1044拧入自攻螺孔1043,即可通过两者之间的小尺寸间隙配合,实现滑轨101与滑块104之间的固定连接。为了配合滑轨101底部的滑块104,在底板的对应位置设有滑槽103。滑槽103的外部口径与固定部1041的宽度基本相等,滑槽103自底板102上表面向下延伸至一定距离后,开始向两侧延伸。总而言之,滑槽103的形状与滑块104的形状相同,只是在尺寸上略大,以保证滑块104卡入滑槽103后,滑块104能够在滑槽103中自由运动。当滑块104运动到滑槽103的适当位置时,拧紧螺钉固定柱301,使其端部紧紧顶住底板上表面,进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和设置于底板上的一对平行滑轨,所述底板与两条滑轨形成上下两层滑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闵骏,姚一明,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华为三康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