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68865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6 0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辊压装置,其第一压合单元与第二压合单元相间隔地设置,且第一压合单元的温度低于第二压合单元的温度,输入口的高度大于输出口的高度;因此,待压合材料依次经输出口、压合通道、输出口完成压合过程,此过程增加了压合时间,一方面材料受热时间长,有助于胶层的软化熔融,另一方面有助于已受热软化的胶层流动排气,而第一压合单元的温度低于二压合单元的温度,避免材料急剧受热,减少材料内部热应力,从而改善产品表观和内部性能,输入口的高度大于输出口的高度,则保证材料由输入口到输出口运动的过程中压合力逐渐增大,避免材料所受压力突然增加而导致的表观缺陷;且不需要提高压合温度或降低车速,从而减小能耗,降低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Roll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olling device, the first pressing unit and second pressing unit spaced, and the first pressing unit temperature lower than second pressing unit temperature, height is greater than the output height of the input port; therefore, the pressing material sequentially through the output port, pressing, channel the output port to complete the pressing process, this process increases the pressing time, a material heating, softening and melting help layer, helps the heated exhaust flow softening layer on the other hand, while the first pressing unit temperature lower than two pressing unit temperature, avoid sharp material heat. Reduce material internal thermal stress, so as to improve the product appearance and internal performance, height is greater than the output of high input, to ensure the material from the input port to output motion of pressure force increased gradually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utility model avoids the apparent defects caused by the sudden increase of the pressure of the material, and does not need to 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press or the speed of the vehicle, thereby reduc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reducing the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辊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对挠性铜箔板材进行压合的装置。 
技术介绍
挠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FPCB)是一种利用柔性基材制成的具有图形的印刷电路板,由绝缘基材和导电层构成,绝缘基材和导电层之间可以有粘结剂;由于其具有可连续自动化生产,配线密度高,重量轻、体积小,配线错误少,可挠性及可弹性改变形状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军工、国防和消费性电子产品(如数码相机、手表、笔记本电脑)等领域。 在FPCB的生产过程中,常需要将板材进行压合,例如,在绝缘基材上涂覆胶黏剂,在胶黏剂半固化状态下,与挠性覆铜板进行压合,形成半成品板材,然后再进行后续固化,最终形成产品。由于半成品板材在后续固化过程中没有压力作用,胶层在高温下的流动性很差,可以认为几乎不流动,因此最终产品的结构形态可以认为是压合过程中确定下来,因此压合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板材的内部性能以及胶层的形态、表观,比如剥离强度、热性能、次表观、机械加工性能等。 如图1所示,目前涂覆机在线压合采用的是两压辊11`、12`,以对压方式进行生产,即,使用两个钢辊(或橡胶辊)11`、12`以相切的对压方式进行生产,两板材在经两压辊11`、12`后被压合;在这种传统压合方式中,由于两压辊11`、12`相切,因此,两压辊11`、12`之间的接触位置只有切点,该切点即为压合位置;生产过程中,材料仅在切点位置被压合,造成了材料与压辊11`、12`的接触时间短,从而使热量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给材料,同时材料在压合时排气时间 短,容易造成产品压合效果欠佳;而为解决此问题,实际生产中常常采用降低车速或提高压辊温度来改善压合效果。但是,降低车速会降低生产效率,从而导致产品成本升高,而提高压辊温度则会增加能耗,有违低碳发展理念,且增加了操作员被烫伤的风险。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既能保证压合效率及压合质量、又减小能耗的辊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保证压合效率及压合质量、又减小能耗的辊压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辊压装置,其包括第一压合单元、第二压合单元及两呈环形状的压合带,所述第一压合单元与所述第二压合单元相间隔地设置,且所述第一压合单元设置有一输入口,所述第二压合单元设置有一输出口,其中一所述压合带穿过所述输入口、所述输出口而套设于所述第一压合单元及所述第二压合单元的上端,另一所述压合带穿过所述输入口、所述输出口而套设于所述第一压合单元及所述第二压合单元的下端,两所述压合带之间形成压合通道,且所述第一压合单元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二压合单元的温度,所述输入口的高度大于所述输出口的高度。 较佳地,所述第一压合单元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上压合辊及第一下压合辊,所述第一上压合辊位于所述第一下压合辊的正上方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所述第一上压合辊与所述第一下压合辊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输入口,待压合材料通过所述输入口进入压合通道。 较佳地,所述第二压合单元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二上压合辊及第二下压合辊,所述第二上压合辊位于所述第二下压合辊的正上方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所述第二上压合辊与所述第二下压合辊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输出口;材料经压合通道压合后由所述输出口输出完成压合过程。 较佳地,所述辊压装置还包括若干上支撑辊,所述上支撑辊相互平行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上压合辊与所述第二上压合辊之间,且相邻的两所述上支撑辊相 切,其中一所述压合带套设于所述第一上压合辊、所述上支撑辊及所述第二上压合辊外,且所述第一上压合辊、所述上支撑辊、所述第二上压合辊的温度依次升高;第一上压合辊、上支撑辊、第二上压合辊的温度依次升高,一方面避免材料一进入输入口就受到较高的温度作用,从而减少材料内部热应力,有效改善产品表观及内部性能,另一方面材料由输入口逐渐向输出口运动的过程中,压合带将热量逐渐传递给材料,材料受热时间较长,有助于胶层软化熔融。 较佳地,所述上支撑辊设置于所述压合通道的上方并压持于所述压合带上;上支撑辊用于增加压合带与材料之间的压合力。 较佳地,所述辊压装置还包括若干下支撑辊,所述下支撑辊相互平行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下压合辊与所述第二下压合辊之间,且相邻的两所述下支撑辊相切,另一所述压合带套设于所述第一下压合辊、所述下支撑辊、所述第二下压合辊外,且所述第一下压合辊、所述下支撑辊、所述第二下压合辊的温度依次升高;第一下压合辊、下支撑辊、第二下压合辊的温度依次升高,一方面避免材料一进入输入口就受到较高的温度作用,从而减少材料内部热应力,有效改善产品表观及内部性能,另一方面材料由输入口逐渐向输出口运动的过程中,压合带将热量逐渐传递给材料,材料受热时间较长,有助于胶层软化熔融。 较佳地,所述下支撑辊设置于所述压合通道的下方并承载所述压合带;所述下支撑辊同样用于增加压合带与材料之间的压合力。 较佳地,所述压合带为钢带,因此,在压合过程中,材料与钢带接触,钢带将热量传递给材料,以便使材料的胶层软化。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的辊压装置,其第一压合单元与第二压合单元相间隔地设置,且第一压合单元的温度低于第二压合单元的温度,输入口的高度大于输出口的高度;因此,待压合材料依次经输出口、压合通道、输出口完成压合过程,此过程增加了压合时间,一方面材料受热时间长,有助于胶层的软化熔融,另一方面有助于已受热软化的胶层流动排气;而第一压合单元的温度低于二压合单元的温度,避免材料急剧受热,减少材料内部热应力,从而改善产品表观和内部性能;输入口的高度大于输出口的高度,则保证材料由输入口到输出口运动的过程中压合力逐渐增大,避免材料所受压力突然增加 而导致的表观缺陷;且不需要提高压合温度或降低车速,从而减小能耗,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图1是本现有技术中辊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辊压装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辊压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本技术所提供的辊压装置1,在保证压合效率及压合质量的同时,还能减小能耗,降低成本。 如图2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辊压装置1,其包括第一压合单元10、第二压合单元20及两呈环形状的压合带31、32,所述第一压合单元10与第二压合单元20相间隔地设置,且所述第一压合单元10设置有一输入口A,第二压合单元20设置有一输出口B,其中一压合带31则穿过所述输入口A、输出口B而套设于所述第一压合单元10及第二压合单元20的上端,另一压合带32则穿过所述输入口A、输出口B而套设于第一压合单元10及第二压合单元20的下端,从而使两压合带31、32之间形成压合通道40,且所述第一压合单元10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二压合单元20的温度,所述输入口A的高度大于所述输出口B的高度。 具体地,所述第一压合单元10包括相互平行设置且直径相同的第一上压合辊11及第一下压合辊12,所述第一上压合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辊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合单元、第二压合单元及两呈环形状的压合带,所述第一压合单元与所述第二压合单元相间隔地设置,且所述第一压合单元设置有一输入口,所述第二压合单元设置有一输出口,其中一所述压合带穿过所述输入口、所述输出口而套设于所述第一压合单元及所述第二压合单元的上端,另一所述压合带穿过所述输入口、所述输出口而套设于所述第一压合单元及所述第二压合单元的下端,两所述压合带之间形成压合通道,且所述第一压合单元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二压合单元的温度,所述输入口的高度大于所述输出口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辊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合单元、第二压合单元及两呈环
形状的压合带,所述第一压合单元与所述第二压合单元相间隔地设置,且所述
第一压合单元设置有一输入口,所述第二压合单元设置有一输出口,其中一所
述压合带穿过所述输入口、所述输出口而套设于所述第一压合单元及所述第二
压合单元的上端,另一所述压合带穿过所述输入口、所述输出口而套设于所述
第一压合单元及所述第二压合单元的下端,两所述压合带之间形成压合通道,
且所述第一压合单元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二压合单元的温度,所述输入口的高度
大于所述输出口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合单元包括相互
平行设置的第一上压合辊及第一下压合辊,所述第一上压合辊位于所述第一下
压合辊的正上方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所述第一上压合辊与所述第一下压
合辊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输入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合单元包括相互
平行设置的第二上压合辊及第二下压合辊,所述第二上压合辊位于所述第二下
压合辊的正上方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所述第二上压合辊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昝旭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