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同时施加力学刺激和化学刺激的微流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56237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5 01:11
一种能同时施加力学刺激和化学刺激的微流控装置,用于体外模拟动脉粥样硬化,其包括一个微流控芯片、细胞培养驱动系统和负压产生器,所述细胞培养驱动系统与微流控芯片连接以驱动微流控芯片的微流通道内的液体流动;所述负压产生器与微流控芯片相连以产生负压,该装置可以模拟血管中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进行研究,并可进一步进行药物筛选和探索治疗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能同时施加力学刺激和化学刺激的微流控芯片和具有该芯片的微流控装置,具体用于体外模拟动脉粥样硬化。
技术介绍
现有微流控技术是在微管道中控制气体和流体的技术。这种技术操作简单并且能够很容易地与常用的各种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结合,因而被广泛地应用到生物化学分析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和最具有危害性的疾病,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的黄色物质,多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常导致血栓形成、供血障碍等。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这种病是发生于血管中的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疾病。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内所处的微环境主要包括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两方面,物理刺激主要是由血液流动引起的流体剪切力和由心脏跳动弓I起的周期性的拉伸;化学刺激主要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胆固醇等以及各种细胞因子。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各种病理变化。因此要研究动脉粥样硬化这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需要建立一个简单有效的能够结合上述所有因素的模型。现有的研究模型可以概括为三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1)包括透明的微流通道模块(1.1)和与其相适配的透明的负压产生模块(1.2),所述微流通道模块底部和负压产生模块顶部通过弹性膜(1.3)相粘合,所述微流控芯片(1)是所述微流通道模块(1.1)、所述弹性膜(1.3)、所述负压产生模块(1.2)的整合体,所述微流通道模块(1.1)用于流体流动,所述负压产生模块(1.2)用于产生使弹性膜(1.3)发生形变的负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I)包括透明的微流通道模块(1.1)和与其相适配的透明的负压产生模块(1.2),所述微流通道模块底部和负压产生模块顶部通过弹性膜(1.3)相粘合,所述微流控芯片(I)是所述微流通道模块(1.1)、所述弹性膜(1.3)、所述负压产生模块(1.2)的整合体,所述微流通道模块(1.1)用于流体流动,所述负压产生模块(1.2)用于产生使弹性膜(1.3)发生形变的负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通道模块(1.1)顶部设有流体出口(B)和流体入口(C)以及贯通孔(A),所述流体出口(B)和流体入口(C)分别贯通连接于所述微流通道(D),所述微流通道(D)设于所述微流通道模块(1.1)底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产生模块(1.2)顶部设有负压凹槽(F)和气动室(E),所述气动室(E)和所述微流通道模块(1.1)上的所述贯通孔(A)对准,并且所述气动室(E)与所述负压凹槽(F)相连。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通道模块(1.1)、负压产生模 块(1.2 )和弹性膜(1.3 )均由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材料制成。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产生模块(1.2)和所述弹性膜(1.3)之间填充有液体润滑剂。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产生模块的气动室(E)呈圆柱形空腔状。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膜(1.3)在与所述微流通道模块(1.0的所述贯通孔(A)和所述负压产生模块(1.2)的所述气动室(E)相对的对应位置打孔,以使所述负压产生模块(1.2)的所述负压凹槽(F)和所述气动室(E)通过所述贯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兴宇姜博郑文富张伟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