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目光学体视显微镜的焊盘引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4948 阅读:2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4 2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基于三目光学体视显微镜的焊盘引线结构。它是由双目光学体视显微镜、电机(2)、连接板(3)、SLM底板(4)、前置摄像头(5)、微夹钳(6)、旋转盘(7)、微马达底座(8)、微马达线圈(9)、引线焊盘(10)组成。双目光学体视显微镜检测微夹钳钳尖自动夹持引线的过程,前置摄像头(5)检测微夹钳把引线夹持到焊盘的过程。电机(2)带动旋转盘(7)转动,使引线焊盘到达确定的位置,然后微夹钳将3根引线分别夹持到指定的焊盘上。微马达底座(8)与旋转盘(7)装配到一起,当旋转盘转动时带动微马达的旋转,最终带动引线焊盘(10)的旋转。在当今微型化发展的趋势下,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引线细小,用肉眼很难引线的特点,设计的机械装置在三目光学体视显微镜的检测下具有更好的准确性和通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机电系统
,用于焊盘引线微装配使用的机械装置。本装置利用电机旋转带动旋转盘,使引线焊盘旋转到指定位置,实现微夹钳夹持微型马达线圈引线,并将引线夹持到焊盘上的一种机械装置。
技术介绍
基于光学体视显微镜的双目显微立体视觉技术已经在微操作、微装配、微测量等领域广泛应用,而微马达是一种典型的微执行器,并且已经用于汽车、玩具、办公机械、自动化设备等多种领域。微马达最重要的工序就是将微马达线圈的引线焊接到焊盘上。微马达转子引线自动装配到焊盘上已经成为微机电技术和微装置技术的关键。目前,由于引线的细小,柔软,不易抓取的特点,大部分工业领域内引线的焊接全部采用人工在显微镜下操作完成,人工在显微镜下的长时间操作会使操作人员产生视觉疲劳,不仅对工人的身体有害,而且会造成操作误差、生产效率不稳定、焊接成本高、成品率低、准确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克服人工操作存在的问题,使引线能够准确地装配到焊盘上是微马达焊盘引线最重要的技术问题。另外,也有一些针对手机上的振动微马达的设计,是采用视觉控制的方法实现微马达转子引线自动化装配的研究,这种方法针对引线柔性的特点,采用气流定位法定位引线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基于三目光学体视显微镜的焊盘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双目光学体视显微镜SLM(1)、电机(2)、连接板(3)、SLM底板(4)、前置摄像头(5)、微夹钳(6)、旋转盘(7)、微马达底座(8)、微马达线圈(9)、引线焊盘(10);双目光学体视显微镜SLM(1)、前置摄像头(5)与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双目光学体视显微镜SLM(1)物镜的下方是微马达线圈(9),前置摄像头(5)的中心轴线与微马达线圈(9)的中心轴线同轴;微马达线圈(9)的前端是引线焊盘(10),前置摄像头对准引线焊盘(10),以便检测引线焊盘(10)的位置;在引线焊盘(10)的一侧设有用于夹持引线的微夹钳(6),微夹钳(6)与...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三目光学体视显微镜的焊盘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双目光学体视显微镜SLM (I)、电机(2)、连接板(3)、SLM底板(4)、前置摄像头(5)、微夹钳(6)、旋转盘(7)、微马达底座(8)、微马达线圈(9)、引线焊盘(10); 双目光学体视显微镜SLM (I)、前置摄像头(5 )与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双目光学体视显微镜SLM (I)物镜的下方是微马达线圈(9),前置摄像头(5)的中心轴线与微马达线圈(9)的中心轴线同轴;微马达线圈(9)的前端是引线焊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跃宗张称称马国栋殷文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