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内爬式塔吊附着的起吊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4917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4 2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内爬式塔吊附着的起吊架,其包括前臂、后臂、斜撑、立杆、活动吊板、上支座、下支座;前臂具有第一前、后端板,后臂具有第二前端板;上支座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于塔身标准节立柱上;后臂的后端部通过上转轴与上支座转轴连接;第二前端板固定连接第一后端板;第二前端板设有第二吊挂孔,第一前端板设有第一吊挂孔;活动吊板设在后臂或前臂上,且设有第三吊挂孔;下支座固定连接于塔身标准节立柱上;立杆的上端固定连接于上支座,下端固定连接于下支座;下支座设有连接耳,连接耳与下支座转轴连接;斜撑的下端固定连接于连接耳,斜撑的上端固定连接于后臂。该起吊架安全稳定,能在狭窄范围内运送附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领域,涉及用于内爬式塔吊附着的起吊架
技术介绍
塔吊是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吊装和垂直运输机械。其中,内爬式塔吊在建筑物内部需要设置三道附着:第一道附着在塔底作为基础以支承塔身自重(超过200吨)及吊物荷载(超过50吨),当塔吊爬升后,可拆卸后移至塔身上部作为备用;第二道附着在塔身中间作为扶腰以控制塔身垂直度和摇摆,当塔吊爬升后,作为基础支承塔身自重和荷载;第三道附着在塔身上部作为塔吊爬升后的扶腰。三道附着可循环利用。随着建筑物施工高度的升高,内爬式塔吊需要不断地爬升。内爬式塔吊每一次爬升后,都需要将原先作为基础的附着提升到爬升后的塔身上部相应的位置作为备用。但因受建筑物约束,一般难以通过塔吊本身将附着吊至相应的位置,特别是在筒体结构中,其他吊装设备也受空间限制而难以操作。现有技术中,塔吊基础的附着是采用从塔吊预留井内通过人力搬运至楼层卸料平台处(需要在结构墙体预留孔洞),采用塔吊吊运至上部相应楼层(占用塔吊有效使用时间),再由人力搬运至安装位置备用;但是这样搬运强度大,占用塔吊使用时间长,影响塔吊有效使用时长和工程施工工期。为此,需要提供一种用于内爬式塔吊附着的起吊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内爬式塔吊附着的起吊架,其能在狭窄的空间将附着快速、安全地提升至安装位置,减小工人劳动强度,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简便且稳定性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用于内爬式塔吊附着的起吊架,其包括前臂、后臂、斜撑、立杆、活动吊板、上支座、下支座; 所述前臂的两端部分别具有第一前端板和第一后端板,所述后臂的前端部具有第二前端板; 所述上支座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内爬式塔吊的塔身标准节立柱上;所述后臂的后端部通过上转轴与所述上支座转轴连接,所述上转轴平行于所述塔身标准节立柱的纵轴线,使得所述后臂能绕所述塔身标准节立柱转动; 所述后臂的第二前端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前臂的第一后端板;所述第二前端板设有第二吊挂孔,所述前臂的第一前端板设有第一吊挂孔; 所述活动吊板设置在所述后臂或所述前臂上,且能沿所述后臂或所述前臂自由滑动;所述活动吊板设有第三吊挂孔;所述下支座通过第二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内爬式塔吊的塔身标准节立柱上; 所述下支座上还设有连接耳,所述连接耳通过下转轴与所述下支座转轴连接,且所述下转轴平行于所述塔身标准节立柱的纵轴线,从而使得所述连接耳能绕所述塔身标准节立柱转动; 所述斜撑的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耳,所述斜撑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后臂,从而使得所述斜撑能绕所述塔身标准节立柱转动; 所述立杆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支座,所述立杆的下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支座,所述立杆平行于所述塔身标准节立柱的纵轴线。优选地,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所述塔身标准节立柱,且所述第一螺栓的一端通过螺母固定上支座,所述第一螺拴的另一端穿过上支座背板后通过螺母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二螺栓穿过所述塔身标准节立柱,且所述第二螺栓的一端通过螺母固定所述下支座,所述第二螺拴的另一端穿过下支座背板后通过螺母固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本专利技术的起吊架,不用在结构墙体上预留基础附着、主梁的运输洞口,减少对原结构墙体的破坏和后修补的麻烦,所有的操作均在原塔吊的预留洞口范围内,通过电动葫芦的提升,减少工人的操作强度,增加安全度;而且能减少占有塔吊的时间,提高塔吊调运能力;由于固定在塔吊节塔的塔身标准节立柱上,连接可靠,检修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起吊架的侧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不起吊架的A-A首I]视图。图3为图1所示起吊架的B-B剖视图。图4为图1所不起吊架的C-C首I]视图。图5为活动吊板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所示起吊架D部分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1所示所示起吊架E部分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图1一图7显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用于内爬式塔吊附着的起吊架,该起吊架包括前臂10、后臂20、斜撑30、立杆40、活动吊板50、上支座60、下支座70。上述所有构件均为钢制构件,使得该起吊架能最大能承受10吨左右的重物,可根据实际需要吊起的重量采用不同截面面积的上述钢制构件。其中,前臂10的两端部分别具有第一前端板11和第一后端板12,后臂20的前端部具有第二前端板21。如图1、图6所示,上支座60通过第一螺栓61固定连接于内爬式塔吊的塔身标准节立柱90上;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螺栓61穿过塔身标准节立柱90,且第一螺栓61的一端611通过螺母固定上支座,第一螺拴61的另一端612穿过上支座背板62后通过螺母63固定。更优选地,在第一螺栓61下方还设置有另一螺栓64,其结构和作用与第一螺栓61相同。后臂20的后端部22通过上转轴65与上支座60转轴连接,上转轴65平行于塔身标准节立柱90的纵轴线,从而使得后臂20能绕上转轴65 (继而塔身标准节立柱90)旋转。后臂20的第二前端板2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前臂10的第一后端板12。如图3、图4所示,第一后端板12和第二前端板21分别设有彼此对应的螺栓孔120、210,螺栓穿过该对应螺栓孔120、210固定,便可将第一后端板12与第二前端板21固定,而螺栓连接还便于拆卸和重复利用。如图3所示,第二前端板21的底部设有第二吊挂孔211。如图2所示,前臂10的第一前端板11的底部设有第一吊挂孔110。该第一、第二吊挂孔110、211均可用来吊挂电葫芦等升降装置,作为固定的起吊点。如图1所示,活动吊板50串在后臂20上,能沿后臂20自由滑动。当然,在本专利技术其他的实施例中,活动吊板50也可以串在前臂10上,沿前臂10自由滑动;而且,在本专利技术其他的实施例中,活动吊板50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其他合适结构设置在前臂或者后臂上达到能沿其自由滑动的目的;而不必须是串在前臂或者后臂上。如图1、图5所示,活动吊板50的底部设有第三吊挂孔500,其也用于吊挂电葫芦,作为可水平移动的起吊点。如图1、图7所示,下支座70通过第二螺栓71固定连接于内爬式塔吊的塔身标准节立柱90上。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螺栓71穿过塔身标准节立柱90,且第二螺栓71的一端711通过螺母固定下支座70,第二螺拴71的另一端712穿过下支座背板72后通过螺母73固定。下支座70还设有连接耳74,连接耳74通过下转轴75与下支座70转轴连接,且下转轴75平行于塔身标准节立柱90的纵轴线,从而使得连接耳74能绕下转轴75继而塔身标准节立柱90旋转。如图1所示,斜撑30的下端31固定连接于连接耳74,斜撑30的上端32固定连接于后臂20,从而使得斜撑30能绕塔身标准节立柱90转动。如图1所示,立杆40的上端4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上支座60,立杆40的下端4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下支座70,并使得立杆40平行于塔身标准节立柱90的纵轴线。立杆40的设置能确保上支座60和下 支座70处于平行于塔身标准节立柱90 (即垂直于地面)的一条直线上,从而确保后臂20、前臂10以及斜撑30所成整体相对于地面的垂直度,确保该整体能顺畅地绕塔身标准节立柱90旋转。上述结构下的起吊架,可以在前臂10的前端板11、后臂20的前端板21,以及能在前臂或者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内爬式塔吊附着的起吊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臂、后臂、斜撑、立杆、活动吊板、上支座、下支座;所述前臂的两端部分别具有第一前端板和第一后端板,所述后臂的前端部具有第二前端板;所述上支座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内爬式塔吊的塔身标准节立柱上;所述后臂的后端部通过上转轴与所述上支座转轴连接,所述上转轴平行于所述塔身标准节立柱的纵轴线,使得所述后臂能绕所述塔身标准节立柱转动;所述后臂的第二前端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前臂的第一后端板;所述第二前端板设有第二吊挂孔,所述前臂的第一前端板设有第一吊挂孔;????所述活动吊板设置在所述后臂或所述前臂上,且能沿所述后臂或所述前臂自由滑动;所述活动吊板设有第三吊挂孔;所述下支座通过第二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内爬式塔吊的塔身标准节立柱上;所述下支座上还设有连接耳,所述连接耳通过下转轴与所述下支座转轴连接,且所述下转轴平行于所述塔身标准节立柱的纵轴线,从而使得所述连接耳能绕所述塔身标准节立柱转动;所述斜撑的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耳,所述斜撑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后臂,从而使得所述斜撑能绕所述塔身标准节立柱转动;所述立杆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支座,所述立杆的下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支座,所述立杆平行于所述塔身标准节立柱的纵轴线。...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内爬式塔吊附着的起吊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臂、后臂、斜撑、立杆、活动吊板、上支座、下支座; 所述前臂的两端部分别具有第一前端板和第一后端板,所述后臂的前端部具有第二前端板; 所述上支座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内爬式塔吊的塔身标准节立柱上;所述后臂的后端部通过上转轴与所述上支座转轴连接,所述上转轴平行于所述塔身标准节立柱的纵轴线,使得所述后臂能绕所述塔身标准节立柱转动; 所述后臂的第二前端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前臂的第一后端板;所述第二前端板设有第二吊挂孔,所述前臂的第一前端板设有第一吊挂孔; 所述活动吊板设置在所述后臂或所述前臂上,且能沿所述后臂或所述前臂自由滑动;所述活动吊板设有第三吊挂孔; 所述下支座通过第二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内爬式塔吊的塔身标准节立柱上;所述下支座上还设有连 接耳,所述连接耳通过下转轴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穗赖泽荣张元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