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藤壶清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54666 阅读:3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4 2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藤壶清除装置,包括壳体、外刀和内刀,所述壳体包括连为一体的外壳体和内壳体,外刀设置于外壳体的下边缘上并向外突出,内刀安装于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内刀的最下端低于外壳体的下边缘以及内壳体的下边缘,所述壳体由动力装置驱动旋转。由于该清除装置包括外刀和内刀,清刷过程中,动力装置驱动壳体旋转,外刀和内刀随之旋转,通过外刀切断连在一起的大块污损物,进行初步清理,用内刀进行精细清理,从而达到彻底清除藤壶。该清除装置结构简单,清刷效果明显,尤其是清刷藤壶效果很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清除装置,特别是指一种藤壶清除装置
技术介绍
藤壶为附着在礁石和船体上的石灰质贝类动物,它的外壳极其坚硬,同时它还分泌出一种粘性的藤壶初生胶,这种胶含有多种生化成份和极强的粘合力,从而保证了它极强的吸附能力。若想用手把它从附着物上直接拔起,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必须借助凿子类的硬金属才能将它敲下来,因此藤壶被称作是船体污损物中最难清理的海洋生物。每年全球都耗费极其庞大的人力及资金在清除藤壶和研发防止藤壶附生的各种科技及涂料,但是收效甚微。经过调查发现,防止藤壶生长几乎不太现实,尤其是在船体表面,船舶长期在海水中航行,由于受到海水的强腐蚀性和海洋生物的强附着力,使得船体表面附着难以清除的锈皮、锈斑和贝类、藤壶等海洋污损物,而藤壶又是其他生物附着在船体表面的基础,因此清理藤壶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污损物不仅使船舶的使用寿命大大减少,而且由于污损物的附着,使得船体的重量增加,同时也增加了与海水的摩擦阻力,因此十分需要一种可以清刷这些海洋污损物尤其是藤壶的专用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藤壶清除装置,该清除装置解决了藤壶难以清理的问题,尤其就船体而言,船体表面的藤壶清理以后减小了船体与海水的摩擦阻力,延长了船体的使用寿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藤壶清除装置,包括壳体、外刀和内刀,所述壳体包括连为一体的外壳体和内壳体,外刀设置于外壳体的下边缘上并向外突出,内刀安装于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内刀的最下端低于外壳体的下边缘以及内壳体的下边缘,所述壳体由动力装置驱动旋转。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内刀可拆卸安装于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内刀为圆筒形,所述内刀通过固定螺栓安装于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内刀为正棱柱,所述内刀通过固定螺栓安装于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内壳体和外壳体均为圆筒状,且内壳体和外壳体同心设置。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内刀的数目为多个,且该内刀相对于内壳体的旋转中心均匀间隔分布。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动力装置为液压马达,所述壳体上设有连接套筒部,该连接套筒部套装于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上并通过紧固件紧固,液压马达的输出轴穿过外壳体的圆心。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藤壶清除装置还包括转向手柄,该转向手柄安装于液压马达的机壳上。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外刀和内刀的材质均为硬质合金钢。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外刀的数目为多个,每个外刀均为方形且均勻分布于外壳体边缘。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是:一种藤壶清除装置,包括壳体、外刀和内刀,所述壳体包括连为一体的外壳体和内壳体,外刀设置于外壳体的下边缘上并向外突出,内刀安装于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内刀的最下端低于外壳体的下边缘以及内壳体的下边缘,所述壳体由动力装置驱动旋转。由于该清除装置包括外刀和内刀,清刷过程中,动力装置驱动壳体旋转,外刀和内刀随之旋转,通过外刀切断连在一起的大块污损物,进行初步清理,用内刀进行精细清理,从而达到彻底清除藤壶。该清除装置结构简单,清刷效果明显,尤其是清刷藤壶效果很好。又由于所述内刀可拆卸安装于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便于内刀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更换。 又由于所述内刀为圆筒形或正棱柱,所述内刀通过固定螺栓安装于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当内刀的一部分发生磨损后,可以旋转内刀,用内刀的其他部位继续清洁,延长了内刀的使用寿命。又由于所述动力装置为液压马达,所述壳体上设有连接套筒部,该连接套筒部套装于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上并通过紧固件紧固,液压马达的输出轴穿过外壳体的圆心,利用液压控制既可以防止电动控制的密封问题,也可以通过液压进行转速的调节,使该清除装置具有足够的切削力进行清刷。又由于所述外刀和内刀的材质均为硬质合金钢,硬质合金刚的硬度比较大,进一步增强了外刀和内刀的清洁能力。又由于所述外刀的数目为多个,每个外刀均为方形且均匀分布于外壳体边缘,有利于切断附着的污损物。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图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附图1、2中:1.壳体;11.外壳体;12.内壳体;13.连接套筒部;2.外刀;3.内刀;4.液压马达;41.输出轴;5.固定螺栓;6.转向手柄;7.固定销;8.螺母。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一种藤壶清除装置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2所示,一种藤壶清除装置,包括壳体1、外刀2和内刀3,所述壳体I包括连为一体的外壳体11和内壳体12,内壳体12和外壳体11均为圆筒状,且内壳体12和外壳体11同心设置,外壳体11和内壳体12的上缘通过一连接板部连接一体。外刀2设置于外壳体11的下边缘上并向外突出,外刀2的数目为多个,每个外刀2均为方形且均匀分布于外壳体11边缘,旋转时,方形的外刀2的刀角会预先碰到藤壶,这样外刀2可与藤壶由点接触缓慢变为线接触,可便于切割。内刀3可拆卸安装于内壳体12和外壳体11之间,本实施例中内刀3为圆筒形,所述内刀3通过固定螺栓5安装于外壳体11和内壳体12之间,采用圆筒形内刀3,可通过内刀3自身的旋转来更换切削部位,使内刀3的使用次数增加,延长内刀3的使用寿命,另外圆筒形内刀3与藤壶的接触也是先由线接触然后慢慢变成面接触,提高藤壶的清除效果。当然内刀3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正棱柱等,同样也可实现内刀3的多次使用。内刀3的数目为多个,且该内刀3相对于内壳体12的旋转中心均匀间隔分布。内刀3的最下端低于外壳体11的下边缘以及内壳体12的下边缘,所述壳体I由动力装置驱动旋转,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装置为液压马达4,所述壳体I上设有连接套筒部13,该连接套筒部13套装于液压马达4的输出轴41上并通过紧固件紧固,液压马达4的输出轴41穿过外壳体11的圆心,具体地说,连接套筒部13和液压马达4的输出轴41上均设有小孔,小孔内插有固定销7,从而使得液压马达4的输出轴41旋转时带动壳体I 一起旋转,而输出轴41端部从连接套筒部13 —直伸出至内壳体12,并通过螺母8紧固,当然,其动力装置也可是其他的旋转动力装置,如电机等,只需要做好防水处理即可。可以根据附着污损物的不同情况,通过液压马达4控制外刀2和内刀3的旋转速度,当污损物比较大,或者整块相连在一起时,可以低速用外刀2将污损物打断,再利用内刀3进行仔细清理,而当仅仅是小块污损物,可以调高转速,对污损物快速清理。该藤壶清除装置还包括转向手柄6,该转向手柄6安装于液压马达4的机壳上,转向手柄6可以调节清除装置的运动方向。另外,外刀2和内刀3的材质均采用硬质合金钢,由于硬质合金刚的硬度比较大,进一步增强了外刀2和内刀3的清洁能力。本实施例中外刀2为方形,当然外刀2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梯形,通常来说,外刀2的棱角越分明清除效果越好。本实施例中,内刀3的具体结构包括内筒和内刀体,内筒的轴向通孔用于固定螺栓的插入固定;而内刀体则包括若干片状的内刀刃,该内刀刃径向设置在内筒的外周。壳体I在旋转切割过程中,会带动水流的流动,在水流流动过程中,会清理内部的杂质,以防内刀3被杂质堵塞无法正常清理污损物。清刷过程中,液压马达4驱动壳体I旋转,外刀2和内刀3随之旋转,通过外刀2切断连在一起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藤壶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外刀和内刀,所述壳体包括连为一体的外壳体和内壳体,外刀设置于外壳体的下边缘上并向外突出,内刀安装于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内刀的最下端低于外壳体的下边缘以及内壳体的下边缘,所述壳体由动力装置驱动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藤壶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外刀和内刀,所述壳体包括连为一体的外壳体和内壳体,外刀设置于外壳体的下边缘上并向外突出,内刀安装于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内刀的最下端低于外壳体的下边缘以及内壳体的下边缘,所述壳体由动力装置驱动旋转。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藤壶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刀可拆卸安装于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藤壶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刀为圆筒形,所述内刀通过固定螺栓安装于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4.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藤壶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刀为正棱柱,所述内刀通过固定螺栓安装于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一种藤壶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和外壳体均为圆筒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东良王成华刘桂芳王臣业孟祥禹陈东华李伟达洪琪黎才斌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同宇智能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