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油式管状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4297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4 2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油式管状加热器,它包括管壳、管接头、导入管、回流管、热介质和传感器。所述管壳为夹套管结构,内置的轴向内管居中,外管壁与内管同轴套合且两端相互密封连接,外管壁由截顶圆锥体和圆柱体组成,一端以内管为起点的是截顶圆锥体小端,另一端圆柱体的束节段设有螺纹与管接头配合形成定位安装,在管壳的束节段端面环内管等间距交替密封连接导入管和回流管。所述热介质经导入管和回流管组成循环流动通道,在任意一根导入管与相邻回流管之间同轴向安置传感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加热快捷、均匀,使得引入模腔内的胶料和无碱玻璃纤维没有温差,做到内外层同步固化。本发明专利技术特别适合用于φ150mm~φ200mm的环氧基拉挤芯棒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热器,特别是一种以导热油为介质的管状加热器,该加热器用于生产环氧基拉挤芯棒的胶料和无碱玻璃纤维加热。
技术介绍
环氧基拉挤芯棒是一种复合绝缘材料,该材料除有优良的绝缘性能外,还具有强度高、耐热、耐寒,防霉、防潮、抗冲击等特性,在电力装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和电网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对配套的环氧基拉挤芯棒质量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上需求的规格也越来越大。环氧基拉挤棒由环氧树脂、无碱玻璃纤维、催化剂等原料配制而成,生产时先将混配成的胶料和无碱玻璃纤维牵引至模具内,然后再加热至160°C 200°C热固化成型。Φ 130mm以下规格的环氧基拉挤芯棒因体积小,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够做到整体加热而同步固化。 而大于Φ130_的环氧基拉挤芯棒因体积相对较大,在现有设备配套的加热条件下很难做到内外温度一致,内外温差必然造成固化不同步,由此生成的内应力易引发裂纹而导致产品报废。所以,当今市场上流通的商品环氧基拉挤芯棒仅有Φ 130mm以下规格,没有Φ 130mm以上规格。本行业一些制造商曾将射频加热技术用于大规格环氧拉挤芯棒的生产,尽管此种加热技术有效。但是,射频加热技术应用在环氧基拉挤芯棒生产时存在两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电磁波污染,加热过程产生的电磁波既危害职工身体健康,也对周边的通讯、仪表、电子设备有严重干扰。再一个问题是配套设备贵,加热能耗大,高能耗必然加大产品生产成本。正由于上述问题客观存在,射频加热技术不适合用于环氧基拉挤芯棒的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针对现有拉挤设备配套的加热装置只能生产Φ 130mm以下规格的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配套容易,加热便捷、均匀、可靠的热油式管状加热器。该加热器安插在胶料引入口中,沿加热器内外壁流过的胶料和无碱玻璃纤维被加热后经牵引至模腔内固化,此加热结构实现产品内外层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同步固化,有利于作Φ 150mm Φ 200mm的环氧基拉挤芯棒生产。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热油式管状加热器,它包括管壳、管接头、导入管、回流管、热介质和传感器。改进之处在于:所述管壳为夹套管结构,内置的轴向内管居中,外管壁与内管同轴套合且两端相互密封连接。外管壁由截顶圆锥体和圆柱体组成,一端以内管为起点的是截顶圆锥体小端,另一端圆柱体的束节段设有螺纹与管接头配合形成定位安装,在管壳外管壁的束节段端面环内管等间距交替密封连接导入管和回流管。所述热介质为导热油,导入管和回流管组成热介质循环流动通道,在任意一根导入管与相邻回流管之间同轴向安置传感器。上述结构中,管壳的内管为内径Φ IOmm Φ 50mm圆形管,夕卜管壁截顶圆锥体的锥度为1: 4 1: 6。安装在管壳中的导入管和回流管共2 16根,导入管和回流管的内径相等,导入管比回流管长,导入管的末端位于管壳的截顶圆锥体段内腔处,回流管的末端位于管壳束节段内腔处。传感器为0°c 300°C的温度传感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1、管状加热器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安装位置可靠; 2、管状加热器处在配置的胶料和无碱玻璃纤维之中,加热快捷、均匀,单位产品能耗仅为现有技术的1/20 1/30,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3、引入模腔的胶料和无碱玻璃纤维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得到加热,加热温度一致,热固化质量稳定,特别适合用于Φ 150mm Φ 200mm之间规格的环氧基拉挤芯棒生产; 4、加热过程中不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安全性好,社会效益显著。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是图1右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 图1所示的热油式管状加热器用于环氧基拉挤芯棒生产,它包括管壳1、管接头2、导入管3、回流管4、热介质5和传感器6。所述管壳I是一种为夹套管结构的构件,内置的轴向内管1.1居中,外管壁主体由截顶圆锥体和圆柱体组成,一端以内管1.1为起点的是截顶圆锥体小端,另一端圆柱体的束节段设有螺纹与管接头2配合形成定位安装,在管壳I外管壁的束节段端面环内管1.1等间距交替密封连接3根导入管3和3根回流管4。所述热介质5为导热油,热介质5载温对管壳I加热,管壳I密封连接的导入管3与回流管4交替等间距排列,导入管3和回流管4 口径相等,但长度不等,导入管3的末端位于管壳I的截顶圆锥体段内腔处,回流管4的末端位于管壳I束节端内腔处。热介质5从导入管3引入到管壳I内腔中,经热交换后从回流管4等量输出,此循环结构使管壳I 一直保持在设定的加热固化温度。为了精确控制管壳I的加热固化温度,在任意一根导入管3与相邻回流管4之间同轴向安置0°C 300°C的温度传感器6,由传感器6实时输出加热温度信息。本实施例用于Φ 150mm的环氧基拉挤芯棒制造,因产品规格大,耗用胶料和无碱玻璃纤维量多,以及配套设备的胶料引入口为圆孔,所以将管壳I内置的轴向内管1.1制成内径为Φ18πιπι圆形管,圆形管有利于无碱玻璃纤维通过。管壳I截顶圆锥体的外管壁为1: 4锥度,胶料沿管壳I外管壁和内管1.1输出与无碱玻璃纤维混合经牵引至模腔内。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技术效果是使引入模腔内的胶料和无碱纤维得到均匀加热。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同步固化,固化后的环氧基拉挤芯棒内部没有内应力,所以不产生裂纹和气孔缺陷,产品质量好且稳定。由于热油式管状加热器结构简单,加热快捷、均匀,耗能仅是现有技术的1/20,所以本专利技术特别适合用于大规格环氧基拉挤芯棒生产。实施例2 本实施例用于Φ 170mm的环氧基拉挤芯棒制造,因产品规格比实施例1大些,耗用的胶料和无碱玻璃纤维量更多, 尽管配用的热油式管状加热器结构同实施例1相同,但主要技术参数作了调整,如管壳I内置的轴向内管1.1 口径增至Φ 28mm,截顶圆锥体的锥度为I: 5,配置6根导入管3和6根回流管4,在此配置下的热油式管状加热器同实施例1应用效果相似,而且能耗仅是现有技术的1/30。应用本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例3 本实施例用于Φ200πιπι的环氧基拉挤芯棒制造,因产品规格比实施例1大些,耗用的胶料和无碱玻璃纤维量更多,尽管配用的热油式管状加热器结构同实施例1相同,但主要技术参数作了调整,如管壳I内置的轴向内管1.1 口径增至Φ 50mm,截顶圆锥体的锥度为I: 6,配置8根导入 管3和8根回流管4,在此配置下的热油式管状加热器同实施例1应用效果相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油式管状加热器,它包括管壳(1)、管接头(2)、导入管(3)、回流管(4)、热介质(5)和传感器(6);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壳(1)为夹套管结构,内置的轴向内管(1.1)居中,外管壁与内管(1.1)同轴套合且两端相互密封连接,外管壁由截顶圆锥体和圆柱体组成,一端以内管(1.1)为起点的是截顶圆锥体小端,另一端圆柱体的束节段设有螺纹与管接头(2)配合形成定位安装,在管壳(1)外管壁的束节段端面环内管(1.1)等间距交替密封连接导入管(3)和回流管(4);所述热介质(5)为导热油,导入管(3)和回流管(4)组成热介质(5)循环流动通道,在任意一根导入管(3)与相邻回流管(4)之间同轴向安置传感器(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油式管状加热器,它包括管壳(I)、管接头(2)、导入管(3)、回流管(4)、热介质(5)和传感器(6);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壳(I)为夹套管结构,内置的轴向内管(1.1)居中,外管壁与内管(1.0同轴套合且两端相互密封连接,外管壁由截顶圆锥体和圆柱体组成,一端以内管(1.0为起点的是截顶圆锥体小端,另一端圆柱体的束节段设有螺纹与管接头(2)配合形成定位安装,在管壳(I)外管壁的束节段端面环内管(1.1)等间距交替密封连接导入管(3)和回流管(4);所述热介质(5)为导热油,导入管(3)和回流管(4)组成热介质(5)循环流动通道,在任意一根导入管(3)与相邻回流管(4)之间同轴向安置传感器(6)。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剑锋夏友军夏友民葛广满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华东绝缘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