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胶囊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2715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4 18: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软胶囊机,其包括机头、左右模具、喷体、供料泵、左右明胶滚、左右明胶盒、左右拉胶辊、触摸屏和PLC电气控制系统;在机头上还设有左模具轴伺服减速电机和右模具轴伺服减速电机;供料泵上安装有泵主轴伺服减速电机和泵主轴齿轮齿条组,泵主轴伺服减速电机通过泵主轴与泵主轴齿轮齿条组相连接,并通过泵主轴齿轮齿条组带动导向板和泵柱塞往复运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左右模具主轴、泵柱塞、泵换向分别由四台独立的精密伺服减速电机分别带动,各个动作之间通过精密伺服控制器和PLC控制技术来自动控制,实现左右主轴模具自动对线和装量自动调整,使软胶囊机生产软胶囊的产量提高一倍以上;且使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种调整简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和食品制造设备,具体的说是涉及的是一种软胶囊机
技术介绍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引进国外软胶囊机生产软胶囊产品以来,现有国内测绘生产的软胶囊机一直是中国市场上主流的软胶囊生产设备,由于技术落后,该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中国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彩弹等软胶囊产品生产的需要。参照附图1,现有技术的软胶囊机主要由机体12、左明胶滚1、左明胶盒2、左拉胶辊4、机头5、左模具6、喷体7、供料泵8、供料斗IO、右明胶滚11、右明胶盒13、右拉胶辊15、触摸屏16和PLC电气控制系统组成,由水、明胶及甘油等组成的明胶液经左明胶盒2和右明胶盒13涂在左明胶滚I及右明胶滚11上形成左明胶带3及右明胶带14,左右明胶带经左拉胶辊4和右拉胶辊15送入喷体7和左模具6及喷体7和右模具17之间。供料斗10内的料液被供料泵8经注料管9注入喷体7,经加热保温的喷体注入明胶带模具膜腔内,如图2所示,序号31为正注料状态的软胶囊,序号32为正粘切状态的软胶囊,序号44为成型后的软胶囊,序号33为剩网胶。左模具6及右模具17处于压紧状态,由于喷体处于加热保温状态,喷体与模具中间的明胶带已经变软,已注料的软胶囊被模具切下粘合而成为合格的软胶囊。更换模具可以生产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软胶囊;调整模具转速可以增加软胶囊的产量。下面参照图3现有技术机头和供料泵组装结构图,图4为图3去掉泵后俯视局部剖视图,图5为图3泵部分B-B向剖视图,对现有软胶囊机主要部件机头及供料泵进行详细介绍。机头5和供料泵8是原软胶囊机的核心部件,由三相异步减速电机30提供动力,三相异步减速电机30提供的动力经机头主轴18、蜗杆蜗轮组19传递给左模具轴28,左模具轴28经齿轮组20传递给右模具轴27,使左右模具轴同步反向运转,左右模具轴装有左模具6和右模具17,压紧左右模具就能生产软胶囊。主轴4上的动力经另一路锥齿轮组29和模具齿轮26传递给泵曲轴24,旋转的泵曲轴24带动滑块21组成曲轴滑块机构左右撞击导向板34往复运动,泵柱塞35固定在导向板34上,与其一起作往复运动将料液定量打入软胶囊内,泵曲轴24同时带动导向凸轮25拨动固定在换向板22上的导向轴23,使换向板22往复运动以切换供料泵吸入口和排出口,配合柱塞完成供料泵的注料工作。以上为现有软胶囊机机头及供料泵的技术方案,由上述原理可知,该技术具有以下显著缺点:现有软胶囊机其柱塞泵采用传统曲轴滑块机构实现供料泵柱塞的往复运动,由于曲柄滑块机构机械直接撞击造成供料泵及软胶囊机整机振动,随着主轴模具转速提高到4转/分钟以上,供料泵曲轴滑块机构往复频率增加而产生的撞击造成软胶囊整机剧烈振动使软胶囊正常生产已不可能,从而使软胶囊模具转速最高不超过4转/分钟,大大限制了软胶囊机的产量。由于软胶囊品种繁多,生产过程中经常调整供料泵注药量,这就需要经常手工调整供料泵的注料量 调整机构,调整结束后还要测量调整后的软胶囊实际装量,如与要求不符还要重新进行调整如此数遍,直到使软胶囊装量合格为止,如此数次费时费力很是麻烦。由于软胶囊品种繁多,软胶囊大小及形状各异,更换不同大小及形状的软胶囊模具时,须同时更换相应的模具齿轮26,需要操作工人将软胶囊机后部泵齿轮脱开然后取下原模具齿轮换上新模具齿轮特别麻烦。由于上述软胶囊机结构原理,齿轮传动及曲柄滑块机构撞击造成整机噪音很大,严重影响了工人的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左右模具主轴的同步及供药量的调节,使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种调整简便快捷的软胶囊机,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供料泵机械撞击造成的主模具轴转速较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软胶囊机,其包括机体、左明胶滚、左明胶盒、左拉胶辊、机头、左模具、右模具、喷体、供料泵、供料斗、右明胶滚、右明胶盒、右拉胶辊、触摸屏和PLC电气控制系统;所述触摸屏与PLC电气控制系统通过电路相连接,在所述机头内设置有左模具轴、右模具轴和导向板,所述供料泵内设有泵主轴、换向板和泵柱塞;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头上还设有用于带动左模具轴旋向运转的左模具轴伺服减速电机和用于带动右模具轴,并与左模具轴的方向相反旋向运转的右模具轴伺服减速电机;所述供料泵上安装有泵主轴伺服减速电机和泵主轴齿轮齿条组,所述泵主轴伺服减速电机通过泵主轴与泵主轴齿轮齿条组相连接,并通过泵主轴齿轮齿条组带动导向板和泵柱塞往复运动。进一步的,所述换向伺服减速电机和换向板齿轮齿条组相连接,所述换向伺服减速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换向板齿轮齿条组,所述换向板齿轮齿条组与换向板相连接,所述换向伺服减速电机通过换向板齿轮齿条组带动换向板以实现供料泵吸入、排出口的换向。进一步的,在所述PLC电气控制系统中设有协调控制左模具轴伺服减速电机、右模具轴伺服减速电机、泵主轴伺服减速电机和换向板伺服减速电机的伺服控制器和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所述伺服控制器和PLC可编程序控制器通过数据线与触摸屏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PLC电气控制系统中还设有用于检测左右模具是否跑线的跑线传感器,跑线传感器检测到跑线信号传输至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可实现左右模具主轴的自动对线。进一步的,所述供料泵的注药量的调节通过调整触摸屏上数值或调用已存装量数据控制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和伺服控制器来实现,再通过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和伺服控制器来控制泵柱塞往复运动的距离以实现软胶囊装量的自动调整。实现装量调整的自动化,调整起来简便快捷。本专利技术供料泵的泵柱塞的往复运动由泵主轴伺服减速电机通过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和伺服控制器控制,利用泵主轴齿轮齿条组来实现;所述换向板的往复运动由换向板伺服减速电机通过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和伺服控制器控制利用换向板齿轮齿条组来实现。供料泵注料量的调整通过调整触摸屏上数值及调用已有装量数据来控制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和伺服控制器从而实现控制泵柱塞往复运动的距离以实现软胶囊装量的调難iF.0本专利技术在更换模具时只需将触摸屏上所对应模具每圈模腔数更改即可。本专利技术将现有软胶囊 机机头和供料泵传统机械传动结构用四台伺服减速电机代替,四台伺服减速电机通过伺服控制器和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实现软胶囊机各个动作之间的协调动作,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供料泵机械撞击造成的主模具轴转速较低的问题,使软胶囊机生产软胶囊的产量提高一倍以上;且各个动作之间通过精密伺服控制器和PLC控制技术来自动控制,依靠精密对线传感器实现左右主轴模具自动对线,供料泵利用伺服减速电机带动齿轮齿条往复运动,供料泵装量的调整通过触摸屏调整或调用已有数据从而实现装量自动调整;并且实现左右模具主轴的同步及供药量的调节,使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种调整简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为现有技术的软胶囊机整体结构图; 图2为现有软胶囊成型过程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机头和供料泵组装结构图; 图4为图3去掉泵后俯视局部剖视图; 图5为图3泵部分B-B向剖视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机头和泵组装结构图; 图7为图6去掉泵后俯视局部剖视图; 图8为图6泵部分B-B向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 1、左明胶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软胶囊机,其包括机体、左明胶滚、左明胶盒、左拉胶辊、机头、左模具、右模具、喷体、供料泵、供料斗、右明胶滚、右明胶盒、右拉胶辊、触摸屏和PLC电气控制系统;所述触摸屏与PLC电气控制系统通过电路相连接,在所述机头内设置有左模具轴、右模具轴和导向板,所述供料泵内设有泵主轴、换向板和泵柱塞;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头上还设有用于带动左模具轴旋向运转的左模具轴伺服减速电机和用于带动右模具轴,并与左模具轴的方向相反旋向运转的右模具轴伺服减速电机;所述供料泵上安装有泵主轴伺服减速电机和泵主轴齿轮齿条组,所述泵主轴伺服减速电机通过泵主轴与泵主轴齿轮齿条组相连接,并通过泵主轴齿轮齿条组带动导向板和泵柱塞往复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软胶囊机,其包括机体、左明胶滚、左明胶盒、左拉胶辊、机头、左模具、右模具、喷体、供料泵、供料斗、右明胶滚、右明胶盒、右拉胶辊、触摸屏和PLC电气控制系统;所述触摸屏与PLC电气控制系统通过电路相连接,在所述机头内设置有左模具轴、右模具轴和导向板,所述供料泵内设有泵主轴、换向板和泵柱塞;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头上还设有用于带动左模具轴旋向运转的左模具轴伺服减速电机和用于带动右模具轴,并与左模具轴的方向相反旋向运转的右模具轴伺服减速电机;所述供料泵上安装有泵主轴伺服减速电机和泵主轴齿轮齿条组,所述泵主轴伺服减速电机通过泵主轴与泵主轴齿轮齿条组相连接,并通过泵主轴齿轮齿条组带动导向板和泵柱塞往复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胶囊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伺服减速电机和换向板齿轮齿条组相连接,所述换向伺服减速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换向板齿轮齿条组,所述换向板齿轮齿条组与换向板相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志杰张微梁仪齐徐继宽李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鑫航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